免费东财12春《货币银行学》课程经典例题解析及答案
《货币银行学》课程经典例题解析填空题:
3. 名义利率是指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实际利率是剔除 因素的利率。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区别,教材 P47有相关知识点讲解,可直接找到答案。
利率体系主要是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不同利率种类,按照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划分,利率可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因此,名义利率是指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而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或物价上涨或物价变动)因素的利率。
4.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三性原则是指 , 和 。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性原则,可参考教材的P115。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结算和创造信用的特殊企业,在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其最基本的、首要的动机和目标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商业银行能够在不遭受损失的条件下满足存款客户提存或贷款、投资、内部管理等对现金的要求。由于银行经营是在一个不确定的、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需要尽可能的规避风险,排除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其资产、负债、利润、信誉及一切经营发展条件的影响,保证收益的安全与稳定,使其健康安全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三性原则是指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单选题:
6.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常发生在( )货币制度下。
A.银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格雷欣法则,可参考教材P26。
金银复本位制(银币的购买力下降,同时商品的内含价值提高,这两个因素叠加的效果是需要更有价值的货币。于是金币也作为本位货币)。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情况有所不同。关键看人们对哪种货币更有信心。现代社会是“良币驱劣币”,典型的是拉美国家的“美元化”问题。本题正确答案是C。
7. 当市场利率上升时,证券的收益率与市场利率呈( ),与债券价格呈( )。
A.同向变动,反向变动
B.反向变动,同向变动
C.同向变动,同向变动
D.反向变动,反向变动
解析:本题考点是利率与证券价格,教材P53-54有相关知识点。
利率变动会对资金供求产生影响: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这种杠杆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上。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资金盈余者的让渡行为有重要影响,它对资金盈余者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小起决定性作用。当利率提高时,意味着人们借款的成本增大,资金短缺者的负担也越重,他们的借款需要就会受到制约。因此,当市场利率上升时,证券的收益率与市场利率呈同向变动,与债券价格呈反向变动,本题正确答案是A。
11. 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 )。
A.利率水平
B.价格水平
C.收入水平
D.预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以在教材的P172找到相关知识点。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因此,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本题正确答案是C。
12. 日常生活中,经常在报纸和新闻中出现的“CPI”指的是( )。
A.消费价格指数
B.生产者价格指数
C.批发价格指数
D.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解析:本题考点是消费价格指数的的定义,可参考教材P183的定义。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是指城乡居民购买支付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是通过一组代表性消费品及服务项目随着时间的变动,反映在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指数的基期数值定为一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度量指定的一篮子消费商品和服务随着时间的变动,价格发生的变动。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按年度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通常被用来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指标。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13. 不属于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是( )。
A.银行信贷规模
B.货币供应量
C.长期利率
D.短期利率
解析:本题考点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教材的P196-197对货币政策的相关中介目标做了说明,可以结合教材介绍的中介目标,了解哪一项不属于。
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应判断。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如1—3 个月)控制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以上中介目标没有包括短期利率,本题正确答案是D。
判断题:
17. 信用产生于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信用的含义,以及货币的职能,可以参考教材P34,结合货币职能思考。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我们这里要理解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信用的基础是商品货币经济,经历了高利贷、资本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这几个阶段。高利贷具有利息特别高、非生产性等特点。借贷资本则有其他的一些特点。因此,信用不是产生于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本题答案是错。
18. 到期收益率、当期收益率和持有期收益率都是衡量债券收益率的重要指标,因此,同一种债券的计算得到的以上三种利率在数值上的差别一定很小。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计算收益率的指标,涉及到教材中P54-59的相关知识。
决定债券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有债券的票面利率、期限、面值和购买价格。最基本的债券收益率计算公式为:债券收益率=(到期本息和-发行价格/发行价格*偿还期限)*100%。由于债券持有人可能在债务偿还期内转让债券,因此,债券的收益率还可以分为债券出售者的收益率、债券购买者的收益率和债券持有期间的收益率。因此,可以判断到期收益率、当期收益率和持有期收益率是有区别的,本题答案是错。
23. 外汇就是本国以外的其他任何一国的货币。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外汇的概率,可以参考书P237的定义。
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是国际汇兑的简称,而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因此,可以看到外汇不是本国以外的其他任何一国的货币,本题答案是错。
24. 现金交易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而现金余额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货币需要重现金交易方程式和现金余额方程式,以及货币职能的理解,可以参考教材P170对现金交易方程式和现金余额方程式的定义和P13-14对货币职能的讨论。
实际上,现金交易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而现金余额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因此,本题答案是错。
25. 目前我国金融业监管体系由“一行三会”构成,实行分业监管。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可以参考教材P225-227。
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制)包括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银行、证券、保险及与央行、财政部门)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我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混业经营统一监管。因此,本题答案是对。
名词解释题:
27. 资本充足率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资本充足率的概念,可参考教材P110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的股权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是反映银行的经营是否安全健康的重要指标。
29. 窗口指导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窗口指导的概念,可参考教材P203-204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对主要金融机构下达指令,要求其将贷款的增减额限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简答题:
33.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有哪些?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可以参考教材P137-138。
中央银行通过资产业务,实现其发行货币及最后贷款人等重要职能,对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
(1)买卖储备资产。集中管理储备资产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这一职能的实现必须通过储备资产的买卖业务来进行。中央银行买卖外汇、黄金等储备资产,可以调节国家的国际储备,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保持汇价与币值的稳定。
(2)放款业务。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及政府的银行,必要时必须对商业银行和政府发放贷款。其中,对商业银行的放款主要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对财政部的放款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贷款,二是透支;其他放款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外国中央银行和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贷款。
(3)证券业务。主要目的是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不是为了盈利。
34.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标准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内涵。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可参考教材P196-197。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可测性。中介目标的可测性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第一,中介目标应该有比较明确的含义,如M1、M2、长期利率等;第二,有关中介目标的准确数据应能为中央银行及时获取,以便于观察、分析和预测。
(2)可控性。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准确及时地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控制和调节,以有效贯彻其货币政策意图。
(3)相关性。中央银行所选定的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必须存在密切的稳定的关系,中介目标的变动能显著地影响到最终目标。
论述题:
37. 试述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歧。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参考教材P205-206。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果用M表示货币供应量,i表示利率水平,I表示投资规模,Y表示总收入,则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就可以表示如下:M → i → I → Y
在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是核心,货币政策能否对产出产生影响,既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变化后能不能对利率产生影响(M → i)。也取决于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i → I)。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竭力反对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无需通过利率进行传导,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他们更强调货币供给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认为货币量可以直接引起支出和收入的变动。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表示如下:M → E → I → Y
其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E比表示总支出, I表示投资规模,Y表示总收入。
(3)因此,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分歧在于,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影响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因为货币数量超过了人们需要的真实现金余额,从而直接地影响社会支出和货币收入。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利率才是整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 www.ap5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