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1-5-19 16:39:58

大学语文辅导资料四

大学语文辅导资料四
主    题:秦汉文学概述
学习时间:2010年11月8日-11月14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秦汉文学概述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秦汉文学概述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 学习要求
1. 秦汉文学概述
汉代文学:汉赋,《史记》,《汉书》,乐府诗.
2. 《史记》作品赏析
3. 《汉乐府》诗歌赏析
二、主要内容
东汉文学
东汉文学新的变化和发展
初始元年(公元8),汉室外戚王莽代汉称帝,天凤四年(公元17),爆发了赤眉、绿林农民大起义。建武元年(公元25),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政权性质上,东汉王朝是西汉王朝的继续。东汉初年,刘秀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有所发展,刘秀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推崇在西汉末年开始兴起的谶纬之学,它与今古文经学合流而泛滥于一时,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思想。在这样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东汉文学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汉书
汉书是东汉史传文学的代表。它沿袭《史记》体例而小有变动,记叙西汉的历史,开创了中国断代史的先例,其中有一些人物传记,详赡严密。旧时史汉、班马并称,说明《汉书》同《史记》一样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汉政论文如《潜夫论》、崔寔《政论》、《昌言》等,继承西汉传统,反映了东汉中叶以后的各种社会矛盾和激烈的政治斗争。王充是东汉反对谶纬迷信的杰出思想家,他的《论衡》是一部“疾虚妄”之书,对当时统治者所宣扬的神学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他还从这一精神出发,批判了当时“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并正面提出了一系列文学主张。
东汉辞赋
东汉辞赋仍在司马相如的影响之下,模拟因袭的风气盛行,但以班固《两都赋》为开始的京都大赋,由宫苑而都城,在题材开拓上是一个进步。东汉中叶以后,政治极端黑暗,赋风开始转变,张衡的《归田赋》以清丽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恬静心绪,是这一转变的标志。桓灵以后,一些愤世疾俗的士人如赵壹等,也写有揭露现实、抨击社会黑暗的短赋。这类抒情小赋数量虽然不多,但它突破了沿袭已久的赋颂传统,是魏晋六朝抒情赋的先导。
汉乐府民歌
现存汉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的作品。这些民歌形式多样,反映了东汉人民的苦难处境和思想感情,是东汉文学的重大收获。东汉文学的另一重大收获,是在乐府民歌和民谣影响下,文人五言诗的形成,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作品。东汉文人五言诗是东汉后期中下层士人生活和思想的反映。它们的作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创作中既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平易流畅的特色,又能借鉴、《楚辞》的艺术手法,在朴素自然中求工整,在平易流畅中见清丽,“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抒情性,这对以后魏晋五言诗的发展和的产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经验,秦朝二世而亡。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
由于秦王赵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三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驰道和直道,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取其意见,下令“焚诗书”,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部分史学家对以上事件存有怀疑,认为由于秦始皇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得罪了贵族,平民无法适应,才在史书上留此一笔。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杀害太子扶苏即位。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此后,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四面楚歌。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至此结束。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北伐,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西汉发展到了一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雒阳,史称东汉,而他就是汉光武帝。东汉的发展延续了西汉的传统,此时出现了天文学家张衡。汉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训,显得相当开明,当时佛教通过西域到达中国,在河南洛阳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阶级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名医公孙阳庆曾传其弟子淳于意《药论》一书。从《汉书》中的有关记载可知,西汉晚期不仅已用“本草”一词来指称药物学及药学专著,而且拥有一批通晓本草的学者。 通过境内外的交流,西域的红花、大蒜、胡麻,越南的意苡仁等相继传人中国;边远地区的麝香、羚羊角、琥珀、龙眼等药源源不断地进入内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补充和完善过程。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各种版本,均系明清以来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眼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黄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半夏止呕,茵陈退黄……。《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文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不少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南北文化领域出现不同的特点。
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一贯为中国古代人们所重视的天文历法、算学、医药学,又有了新突破。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更具开创性,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 关于天文历法的成就,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制订并颁行“太初历”。汉初沿用秦历,即“颛顼(zhuān xū)历”。但秦朝颁行的“颛顼历”行用百年,误差越来越明显。汉武帝命天文历算专家制订的更科学的新历法,太初元年(前104)编定。这部新历法就是“太初历”。它以正月为岁首,而且努力协调太阳纪年、太阴纪月的矛盾,因此是一部较完整,在当时也更科学的历法。历法对农业生产有直接指导作用。第二,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准确记载。第三,张衡的科学成就。他对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张衡《灵宪》)他还制作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早于欧洲一千七百多年。张衡“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关于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九章算术》。这是西汉最重要的一部数学专著,其成书时间不晚于东汉前期。全书共分九章,以算法应用编次,清楚地汇编了246个算术命题及其解法,形成了我国古代算学的完整体系。
关于中医、中药学的发展,讲授宜突出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这个核心,以华佗、张仲景的成就为重点,展开教材的主要内容。其一,简介汉朝成书的、反映中医药学早期成就的两部著作。《黄帝内经》,看来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由多人反复修订补充而到汉朝才编定,以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贯串全书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医的基础理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录有三千多种药物,并均有详细说明。其二,东汉末年杰出的医生华佗,以外科手术著称于世。华佗发明麻沸散,是世界外科麻醉术的首创。中药麻醉剂不仅可靠、安全,还具有抗休克、抗感染的优点。其三,东汉“医圣”张仲景。他的名著《伤寒杂病论》,主要是诊断中的辨症方法和切合病情的多种治法与方药。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有关病症的论述,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应让学生掌握下列内容:第一,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当时的纸张残片实物已多有出土。第二,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原料更易寻,造价也低廉些,这使造纸术与纸的使用有了推广的可能。第三,造纸术的外传。对照地图,说明外传的情况。对于文化发展与传播以及思想交流,纸的应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关于“哲学与宗教”,儒学、佛教、道教,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教材首先归纳指出了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确定儒学的统治地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斗争激烈,王充在唯心主义泛滥之时独树一帜;佛教传入,道教始创,中国古代宗教格局的基本框架形成。然后课文分门别类叙说评议了各方面的具体史实。
















三、重要考点
(一)阅读理解题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锄耰棘矜,非铣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契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欲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这一段话出自哪一篇文章?本段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2)这段话对比了哪双方的力量?
(3)解释划线的词语:
   非铣于钩戟长铩也
   致万乘之权
   然后以六合为家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答:(1)《过秦论》;结论是秦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陈涉与诸侯国;陈涉与秦国。
     (3)铣:锋利。
         万乘:万辆兵车,周制中天子乘车万辆。
         六合:天地四方,指天下。
         隳:毁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学语文辅导资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