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财11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线作业三答案(随机)
东财11春学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线作业三(随机)一、单选题:
1. ()是为保证公共部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而制定的有关组织人员数量、组成及员工选录、培训等的一系列发展计划和目标。 (满分:4)
A.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B.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战略
C.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D.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制度
2. 工作态度测试属于()。 (满分:4)
A. 认知测试
B. 人格测试
C. 成就测试
D. 智力测试
3. 失业问题属于()。 (满分:4)
A. 怒虎类问题
B. 坐鸭类问题
C. 黑马类问题
D. 睡狗类问题
4. 确定权重的方法中,具有较高精度的是()。 (满分:4)
A. 专家直接观察法
B. 排序法
C. 交替排序法
D. 层次分析法
5. ()原理是指任何要素因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或结构形式的变化,而引起完全不同的组合结果,甚至是要素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 (满分:4)
A. 以人为本
B. 能级匹配
C. 适才适用
D. 同素异构
6. ()是员工的主管人员运用叙述性文字来描述被考评者的能力、态度、工作业绩、优缺点和发展的可能性等,并尽可能列举出一些关键性的绩效实例。 (满分:4)
A. 描述法
B. 关键事件法
C. 排序法
D. 配对比较法
7.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说明人力资源战略因素还包括()。 (满分:4)
A. 市场竞争因素
B. 人口因素
C. 文化因素
D. 内部管理因素
8. 马斯洛指出,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 (满分:4)
A. 生理需求
B. 安全需求
C. 社交需求
D. 自我实现需求
9. 公共部门生产力表现为()。 (满分:4)
A. 政府的效率和效能
B. 社会效益的提高
C. 人的自我实现
D. 企业效益的提高
10. 人力资源的载体是()。 (满分:4)
A. 人
B. 知识
C. 能力
D. 人口
11. ()是主管人员将每一位下属员工在工作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或不良行为(或事故)及其后果记录下来,据此来考评员工的工作绩效。 (满分:4)
A. 描述法
B. 关键事件法
C. 排序法
D. 配对比较法
12. ()是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根据一定评价标准,将被考评对象按先后顺序排列出来。 (满分:4)
A. 直接排序法
B. 交替排序法
C. 配对比较法
D. 强制分配法
13. ()是将劳动技术和复杂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不同等级,并规定相应的工资标准,而后再对员工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进行评定,以确定其工资水平的一种工资制度。 (满分:4)
A. 技术等级工资制
B. 职务工资制
C. 职等工资制
D. 结构工资制
14. 确定的标杆职位总数一般控制在()左右。 (满分:4)
A. 5-10%
B. 10-15%
C. 15-20%
D. 20-25%
15. ()是不考虑时间范围,而将最近发生的事情和自己记得最清楚的事情,看作是最为重要的信息,从而抛弃以往储存的信息的价值。 (满分:4)
A. 从众心理
B. 集中趋势
C. 近因效应
D. 晕轮效应
二、多选题:
1. 绩效考评结果可以用于()。 (满分:4)
A. 级别的调整
B. 薪酬的分配和调整
C. 职务的变动
D. 工作人员培训与未来发展的绩效改进
2. 员工考试录用的一般原则()。 (满分:4)
A. 公开原则
B. 平等原则
C. 竞争原则
D. 择优原则
3. 职位评价的特点()。 (满分:4)
A. 职位评价的中心是客观存在的“事”
B. 职位评价的中心是人
C. 职位评价是对性质基本相同的工作岗位进行评价
D. 职位评价是比较和衡量组织中各类工作岗位相对价值大小的过程
4. 国家规范公职人员行为的基本原则包括()。 (满分:4)
A. 依法原则
B. 效能原则
C. 准确原则
D. 一致原则
5. 在下列心理测试中,哪几项属于认知测试()。 (满分:4)
A. 成就测试
B. 智力测试
C. 能力倾向测试
D. 工作态度测试
6. 公共部门员工培训效果评估要从哪几个层面进行()。 (满分:4)
A. 反应层面
B. 学习层面
C. 行为层面
D. 结果层面
7. 公职人员培训可以采用()方法。 (满分:4)
A. 课堂讲授法
B. 研讨法
C. 案例分析法
D. 管理游戏
8. 根据国内学者对中国公务员队伍素质标准体系结构模型的分析,下列哪几项是处级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 (满分:4)
A. 工作拓展能力
B. 相关领域国际惯例的水准认知
C. 计划能力
D. 资源配置与监管能力
9. 工作分析的作用包括()。 (满分:4)
A. 为公共部门人员开发培训提供依据
B. 有利于公共部门人员的有效配置
C. 是职务评价和绩效设计的前提
D. 是职务评价和绩效设计的结果
10. 员工招聘的外部来源有()。 (满分:4)
A. 招聘广告
B. 职业介绍机构
C. 校园招聘
D. 临时性雇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