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 发表于 2011-5-14 08:23: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资料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资料十
主    题:第五章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学习时间:2010年12月20日-12月26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五章第二,三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明白在公共生活中应该注意做好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一、学习要求
1.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与主要内容;
2.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3.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4.《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二、主要内容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与主要内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所积累形成的、用以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关系,为社会成员所公认并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1.基础性
2.广泛性
3.简明性
4.继承性
(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二.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全社会的公德建设,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我国的公德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批判继承优良传统道德的成分是密不可分的。
2. 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也使得公共生活的领域进一步扩大,一些新的社会公德规范和要求在实践中形成并被人们所接受。例如,人们在相互交往及公共场所活动时更加注意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一些行为礼仪已被人们了解、接受并逐渐成为习惯;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公德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等等。
3. 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第一,少数人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旁若无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孕妇让座等。
第二,一些人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看到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和现象,只要与自己的利益没有关系,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第三,“知”“行”脱节。一些人了解相应的公德规范,但在实践中却不肯作为,
(二)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1.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2.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类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崇尚法律的理念,在公共生活中做守法的模范。
根据法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
(一)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二)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三)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四)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五)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四.《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治安管理处罚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该法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共6章91条。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主要内容
(1)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章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细分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妨害社会管理”共4类,110多种行为。
(2)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外国人适用)等。
(3)治安管理处罚程序。
(4)听证程序和救济程序。
(5)治安管理处罚的执法监督。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
(1)《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立法目的: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原则:
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2.《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主要内容
(1)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
(2)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3)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
(4)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


三、重要考点
(一)选择题
1. 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B.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C.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D.我国公民道德素养显著提高
答案:ABC

(二)简答题
1.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类?
答:(参见资料相关部分。资料第五点论述。内容从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资料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