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沿江工业开发规划
扬州市沿江工业开发规划扬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3年1月10日
为贯彻省、市政府加快沿江开发的总体部署,发挥我市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在沿江加快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推进我市工业及早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南京都市圈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按照“立足产业基础,发挥岸线优势,把握整体布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原则,提出我市沿江工业开发规划。
一、沿江工业资源环境与发展基础
当前,加快我市沿江工业开发建设不仅是历史性的机遇,更具有种种现实资源。
(一)独特的岸线资源
根据市总体规划,我市沿江地区近期建设范围为东自江都嘶马镇,西至仪征青山镇,南自长江,北至沿江高等级公路向北2公里左右沿线。规划面积632平方公里,可供开发面积250平方公里。沿江岸线总长度81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0.6公里。整个岸线为长江冲击平原,地势宽阔而平坦;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规划范围内取、排水都较为方便,具有较强的环境应力。初步估算,沿江地区约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可供工业开发,尤其适合船舶、汽车、化工、纺织、电子等产业的集群发展。
(二)良好的产业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市沿江工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艰难创业的过程。随着一批企业的先后入驻和一批项目的陆续上马,沿江工业主导产业逐步壮大,经济规模不断提升。一是纺织、化工、汽车、船舶等重点产业已呈集聚之势。据初步统计,2001年沿江地区列统的纺织、化工、汽车及零配件、船舶企业近180家,年产值近20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183亿元左右,占全市列统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2.2%和33.6%,占全市同行业比重分别达到80%以上。二是沿江骨干企业已经具有较大规模:仪征化纤经过10年创业,产销规模已列世界第三,亚洲第一;2001年全市10户产值过5亿元的地方大企业中,有7户地处沿江地域,二电厂、亚星、三笑、扬农、制药、虎豹、琼花等一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全面建设中的园区资源
自1990年以来,我市沿江工业园区建设陆续纳入规划。从仪征的潘家河起到江都的圣容港止,自西往东,有三大块工业开发地段。西面为仪征岸线地段,工业园区有化工开发区、胥埔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重化工开发区、船舶工业区等;中间为市开发区和邗江区岸线地段,工业园区有距岸线稍远的市开发区、广陵产业园、杭集工业园以及临近岸线的仓储工业区、能源工业区、纺织加工区、化学工业园、滨江船舶工业区等;东面为江都岸线地段,工业园区有重化工开发区、三江营船舶工业区等。在这些园区中,市开发区、杭集工业园、能源工业区开发较早,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其2001年的工业总产值都在15亿元以上,其他工业园区也已经启动实施,正在进一步规划开发。
随着沿江园区建设渐成气象,外来投资也日益集聚。近几年来,国外资本在我市的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江园区,一批外资企业为沿江工业的加快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估算,2002年沿江工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7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61%。
(四)丰富的配套资源
一是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交通方面,已形成宁通高速、扬六公路等“三纵六横”公路网络,跨江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已在建设之中;港口方面,已形成以扬州港为龙头,仪征港、江都港为两翼的港口群,总的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000多万吨/年;能源方面,已建有两座电厂,总装机容量122.4万千瓦,并已在一定区域实现了热电联供;给排水方面,已建有三座水厂,总供水能力30万吨/日,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沿江地区现有的和正在建设中的基础设施都将为沿江工业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物质条件。二是科教资源较为集中。区域内拥有扬州大学、江海学院、723研究所、江苏油田研究院等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沿江工业开发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条件,为产学研联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作者: yangzhoujd2005-10-31 18:13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扬州市沿江工业开发规划
尽管我市沿江地区已经拥有一批可资工业开发的现实资源,但总的来说,沿江开发建设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由于过去我们对江岸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开发沿江缺乏战略的、总体的、长远的、有层次的谋划,现有的沿江工业布局规划还很不完善。一是工业园区布点较散。由于缺乏统一严整的规划,各县区划地建园,化工、船舶等功能相同的园区重复布点,没有形成连片开发和大规模产业集聚的优势。二是入驻企业缺乏筛选。沿江各工业园区为了完成引资任务,对落户到沿江的项目选址缺乏科学的论证,致使相邻企业之间不配套、不关联,没有形成产品联动的优势。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道路交通、公用工程及相关硬件还没有完全跟上招商引资和企业入驻的新形势、新要求。
二、沿江工业开发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呼应省委、省政府加快苏中沿江开发、促进苏中加速崛起战略的实施,抢抓当前国际及周边地区产业扩散和梯度转移的机遇,着眼于迎前接受上海、苏南经济辐射和更大规模地引进外来资本,着眼于传统生产力布局的大跨度调整和长江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把加快沿江开发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通过沿江开发,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新优势;引进吸收高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加大沿江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沿江园区开发建设步伐,建设新载体。用5年左右时间,把沿江建设成为全市工业的外资密集区、产业新高地和主要增长极。
开发思路
一是高起点规划,使沿江资源充分体现现实和未来的利用价值,发挥最大效益;
二是大范围整合,有利于调整提升现有工业结构与布局;
三是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激活开发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开发积极性。
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左右时间,把沿江建设成为纺织工业、化学工业、汽车船舶工业、高科技信息产业等四大工业板块的集聚地,形成沿江工业园区群。2007年,沿江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10亿元左右,比2002年增长1倍,年均递增15%,增速比沿江GDP增速快1个点。沿江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70%左右,比2002年提高5个百分点。
总体布局
由南往北,把市区以南沿江区域分为三个工业开发地带:(1)临江地带——沿江高等级公路两侧1—2公里。这一地带濒临江岸,环境应力大,水道条件好,具有较好的港口资源,可规划布局必须靠近水口的能源工业、港口工业、船舶工业和污染较重的基础化学工业。(2)近江地带——临江地带以北,南绕城高速公路以南至沿江高等级公路。这一地带距江岸稍近,距市区稍远,常年风向(东南风)偏离市区,有一定的环境应力,可规划布局污染较小的精细化工、化纤纺织等产业。(3)远江地带——南绕城高速公路以北,328国道以南。这一地带临近住宅密集的市区,离江岸较远,可规划布局基本上没有三废污染的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服装加工等产业。
三、沿江工业产业发展方向
(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客车制造为龙头,专用车和家(商)用车为两翼,汽车底盘、总成及零部件发展为基础,重点依托亚星集团、上汽集团和宏运集团,加快扬州、仪征和江都三大汽车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和国内专用车生产基地。
——亚星集团:发挥现有优势,加大整合力度,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相关发展领域;积极引进消化奔驰先进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建立一体化的新型销售体系,形成覆盖全国的销售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亚星股份的融资功能,积极向客车相关行业延伸。
——上汽集团仪汽公司:充分利用上汽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在新的平台上提升企业水平。重点发展经济型多用途乘用车。积极开发研制新一代家用轿车,形成5万辆的生产能力。
——通华专用车公司:大力开发高性能、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种专用半挂车新产品,积极争取与中国集装箱集团的改组联合,充分利用中集集团的优势,提高企业的发展规模。
作者: yangzhoujd2005-10-31 18:13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扬州市沿江工业开发规划
——扬州柴油机有限公司: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加大新品开发力度,加快与台湾中华公司的合作步伐,提高产品档次,提升竞争能力。
(二)化纤纺织产业。通过对沿江地区纺织企业资源垂直整合、外资嫁接、技术改造、产品提升,形成纺、织、染、后整理及服装加工一条龙产业链。近期以开发高档纺织面料、服装为目标,发展聚酯产品、纤维混纺产品、化纤仿真类产品、高档纯天然产品和环保型产品,建设扬州沿江纺织工业园区和纺织出口加工区、仪征化纤纺织工业园和江都纺织服装工业园区,远期建成国内重要的中高档纺织面料和服装生产、出口基地。
——仪化集团:发展专有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催化剂、添加剂和助剂,研究聚酯聚合等工艺,提高现有聚酯生产能力;加大产品开发创新力度,着力发展差别化纤维和功能改性聚酯产品,争取用3年时间,使聚酯纤维差别化率达到25%,功能改性聚酯切片比例在40%以上,形成一批高技术产品。
——通裕集团:继续发挥纺、织、染配套成龙和工贸一体化的优势,成分利用现有技术和市场基础,实施“高档次、新技术、深含量、外向型、多元化”发展战略,积极进行园区招商,争取低成本扩张。
(三)化工产业。依托良好的岸线资源条件和化工产业基础,在仪征地区和扬州城南分别发展原料化工和精细化工。仪征地区紧靠南京化学工业园,在其沿江地段规划设立化工开发区,主要发展石油化工、重化加工业及石化仓储业,与相邻的石化大企业形成对接和配套,争取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化学仓储和加工基地之一。扬州城南沿江地区设立精细化工园区,着重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农药化工,加快沿江大化工开发。
——扬农集团: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优势,以技术谋创新,以理念升品牌,以管理上效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强化农药特色产品优势,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除虫菊酯基地;围绕氯苯产品树,将现有精细化工产品做优做大,建成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扬州制药厂:积极上市运作,实现低成本扩张;立足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联合,大力开发新药;加大技改力度,使爱普列特、依巴斯汀等国家级新药根据市场需要形成大批量生产能力,建成国内甾体药物、抗组胺药物和心血管病药物的生产基地。
(四)船舶制造产业。依托江扬集团、江都江海、仪征金陵三大船厂,鼓励扬州区域范围的中小造船企业向三个工业园聚集,建立邗江新坝船舶工业园、江都三江营船舶工业园、仪征市十二圩船舶工业园。加强区域外资产重组,争取靠大靠强,加强行业内部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大吨位、高性能、高附加值船舶,建成国内地方船舶生产基地。
——江扬集团:依托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或外资企业,对集团造船部分实施资产重组,组建新的股份制企业,完成在建的15万吨船坞及其配套设施,形成新的造船能力。
——江都船厂:抓好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油船等高附加值产品;抓好对外招商引资,争取外来资本投入;抓好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大吨位船舶生产能力。
(五)高科技信息产业。规划建设扬州高科技信息产业园区,重点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吸引外资进行生物工程、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新一代信息产品等方面的高科技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力争使高科技信息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六)能源产业。利用西气东输等有利契机,积极争取二电厂二期工程建设;大力引进外来投资,抓紧实施新的热电联供项目,增强为沿江企业的电、汽配套能力,为大规模的园区建设提供热电保障。
(七)港口产业。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展集装箱等水运量大的产业;搞好通运集团搬迁进区,争取对外挂靠重组,提升标准箱生产水平,扩大特种箱生产能力,努力开拓出口市场,使集装箱生产规模尽快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四、沿江工业园区框架规划
邗江工业园区。其范围为北至老328国道、南至长江、西至润扬大桥北接线、东至扬瓜公路,总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轻纺类高科技项目。
作者: yangzhoujd2005-10-31 18:13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扬州市沿江工业开发规划
江阳工业园区。该园北依西北绕城公路,南临宁启铁路,扬天公路穿园而过,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
广陵产业园区。其范围为南至南绕城公路,北至老328国道、东至廖家沟、西至大运河,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以电子、轻工、装配等一类工业发展为主。
杭集工业园区。其范围为廖家沟以西,芒稻河以东,琼花大道以北,王集村以南,总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主要围绕三笑、琼花等重点企业,加速民营经济集聚,发展日化、旅游及塑胶等传统优势产业。
扬州沿江化学工业园。其范围为邗江河以南、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北、扬子江路以东、京杭大运河以西及京杭大运河以东的小夹江区域,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充分依托长江中下游化工产业带及上海、南京两大石化基地,以化工新材料为特色,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日用化工等化工产业,努力建成集生产、研发和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工业园区。
仪征滨江化工园。位于仪征城南,与仪征石化物流园区相连,规划发展重化工、石油化工、树酯化工和新型化工材料产业,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近期重点抓好福谊化工、平升医药中间体、禾台PU等化工项目建设。
扬州沿江纺织工业园区。其范围为北至邗江河、南至沿江高等级公路、东至扬子江南路、西至东扬瓜路,规划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其中纺织出口加工区约2.35平方公里。主要是依托现有纺织工业基础,突出和发挥扬州纺织专业出口加工区的优势,建成国内中高档纺织面料、服装的生产和出口基地,重点发展牛仔服等休闲装、旅游装,发展装饰类及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生产新型化学纤维。
仪征化纤纺织园。依托仪征化纤,发挥化纤原料工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化纤原料加工、纺织、无纺、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
江都纺织工业园。以舜天服装、针织总厂等企业为龙头,建立纺织服装工业园,重点发展化纤面料、新型仿真面料,规划园区面积5平方公里。
扬州经济开发区汽车工业园。其范围为新城河以南、吕桥河以东、运河路以西、南绕城以北,规划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主要以扬州亚星、通华半挂车为核心,发展与汽车配套的柴油发动机、水箱、滤清器、车用空调、汽塑件、底盘生产等项目。
仪征汽车工业园。以上汽集团仪征汽车厂为核心,整合市域相关汽车零配件生产资源,重点发展乘用车和小型商用车及相关零配件产业,规划园区面积5平方公里。
江都汽车工业园。以江淮宏运公司为龙头,以引进二汽项目为契机,整合市域洪权汽配、丁伙油泵油嘴、砖桥凸轮轴、昭头油箱等汽车零配件资源,建立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工业园,重点发展客车及相关零部件产业,规划园区面积 2 平方公里。
扬州船舶工业园。位于邗江新坝,以江扬船舶集团为核心,整合扬州市区船舶制造、修造等生产资源,重点发展大吨位船舶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规划园区面积4平方公里。
仪征船舶工业园。位于仪征十二圩,以长航集团金陵船舶集团为核心,整合市域船舶制造、修造等生产资源,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规划园区面积4平方公里。
江都船舶工业园。位于江都三江营,以江都粤海造船厂为核心,整合市域中小造船企业资源,重点发展大吨位船舶和船舶配套产品,规划园区面积4平方公里。
扬州高科技产业园。位于市开发区广陵学院至扬子江路、江海学院周边区域,先期规划2平方公里,重点引进一批技术研发中心、软件开发中心及高等院校落户,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依托,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扬州信息技术产业园。位于市开发区扬子津区域,先期规划2-4平方公里,重点寻求电子、资讯、软件制造商参与我市信息制造业集群式整合发展,使我市成为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的又一块投资热土。
五、沿江工业开发推进措施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沿江地段将是我市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沿江园区因其特有的优势,将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大大增强我市工业对外引资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沿江招商作为整个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好对外招商“沿江开发”牌。一要搞好定向招商,根据沿江自然条件和产业关联的特点,重点引进化工、纺织、能源、船舶、汽车、电子等内外资项目。二要狠抓龙头招商,瞄准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争取大资本、大项目落户,然后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上下游延伸的联动式招商,使沿江园区尽快形成大规模产业集聚。
2、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通过大跨度的资产整合,或利用老城区企业资产置换,或挂靠国内大公司、大集团等措施,使相同或相关的产业适当集中,壮大规模,提升水平,形成综合开发优势,增加集聚综合效益。
3、进一步改善沿江工业开发建设环境。一是建好政策服务软环境。制订出台推进沿江工业发展的新的政策措施,鼓励符合规划要求的城区老企业搬迁入园,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沿江创业;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切实改善有关政府部门对沿江区域的服务;抓紧兴办各种开发中心和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沿江工业综合配套体系。二是加快沿江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沿江工业园区“三通一平”,抓好公用工程配套,提高沿江硬件设施水平,“筑好巢,引好凤”。
4、做好沿江工业开发的详规工作。按照跳跃式、大跨度构架的思路,抓紧制定沿江工业开发规划;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施行,坚决防止“跑马圈地”,杜绝盲目布点,科学合理的利用好岸线资源,使整个沿江工业健康有序地开发建设。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 www.op5n.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