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答案 发表于 2021-8-24 08:35:2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次)21秋重庆大学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共 20 题、共 60 分):45 分
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    )。
A、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B、
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C、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自觉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0
2.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外还有(    )。
A、
国家政权
B、
人口因素
C、
民族构成
D、
地理环境
3
3.
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自然科学
C、
法院
D、
《实践论》
0
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A、
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0
5.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
A、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B、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C、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3
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没有关联的不同认识
3
7.
马克思主义是(    )。
A、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C、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D、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
8.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说明(    )。
A、
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
B、
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C、
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
批判谬误可以逐步发现真理
3
9.
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    )。
A、
原因和结果
B、
本质和现象
C、
理论和实践
D、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3
10.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
A、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B、
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C、
自然条件的优劣
D、
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3
11.
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
A、
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
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
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
3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    )。
A、
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
B、
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C、
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D、
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
3
13.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    )的学说。
A、
自然规律
B、
社会规律
C、
人类思维规律
D、
艺术创作规律
3
14.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被称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
A、
圣西门
B、
欧文
C、
傅立叶
D、
鲍威尔
0
15.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
A、
客观现实性   
B、
主观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主体性
3
16.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
A、
简单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的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3
17.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    )。
A、
人与动物有本质区别,人与人之间不存在本质区别
B、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C、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D、
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3
18.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了地理环境外还有(    )。
A、
国家政权
B、
人口因素
C、
民族构成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
19.
下列有关社会生产力的表述的有(    )。
A、
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标志着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B、
构成中既有人和物的因素,也有管理等因素
C、
反映其发展水平与状况的最主要标志是生产者所具有的知识水平
D、
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
3
20.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
A、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0
二、判断题 (共 20 题、共 40 分):34 分
1.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
2.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
3.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
0
4.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2
5.
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存在。
2
6.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7.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8.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9.
辩证的否定是全盘否定。
10.
英雄造时势。

11.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2.
意识是所有物质都共同具有的。
13.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4.
共产主义社会是要消灭分工的,因此,到那时,必将不存在分工了。
15.
和谐就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
16.
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
17.
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18.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证明马克思主义不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
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
量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次)21秋重庆大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