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 发表于 2021-7-27 13:36:53

《儿童文学》练习题答案资料

儿童文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儿童文学作品“顽童母题”的含义。
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指向的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天性。这类儿童文学作品关注的是儿童的自由发展,它把童年看做自然的人生,并试图保持儿童内在的热爱自由的天性。它通常是以新奇的艺术形象、曲折的情节来表现。这类作品很受儿童欢迎,因为它非常适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如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和《小飞人卡尔松》三部曲就是属于此类母题的典型作品。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传达的是“奇异狂放”的艺术氛围。顽童的出奇的淘气和顽皮,甚至是淘气和顽皮带来的混乱,都可以带给读者带来审美情感的高涨,引起感动或是兴奋。
2.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
儿童文学语言运用除了要表达准确、明白易懂、干净利落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
(1)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儿童形象性思维决定了语言的形象性,形象性的语言才能在儿童阅读时产生亲切感和可知性。干枯抽象的词汇往往被儿童文学排斥在外。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有一段本?罗杰斯扮演一只“大密苏里号”蒸汽轮船。他就想象着自己站在轮船的顶层甲板上发着命令,同时还执行着这些命令。“伙计!叮——啊铃——铃!希特——希特——希特!”(模仿着汽门排气的声音。)拟声词的运用,把儿童游戏的场景场面再现出来,很容易和儿童读者产生共鸣。
(2)儿童文学语言的简洁性
儿童思维还是比较单纯的,对于过于复杂的事情难以理解,对于啰嗦繁杂的语言更是无法接受。儿童文学中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要简洁明了,才容易被儿童喜爱,也便于儿童记诵。如台湾诗人谢武彰的儿童诗《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短短几句话,就把阳光的本质特征表现出来了。
(3)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儿童文学的语言要考虑到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和谐流畅。一些儿歌的节奏感非常强,是可以唱的歌,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
(4)儿童文学语言的叙述性
叙述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儿童文学作品的叙述性语言表现在各种文体中。如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这样开篇:“整个上午,鼹鼠都在勤奋地干活,为他小小的家屋作春季大扫除,先用扫帚扫,再用掸子掸,然后登上梯子、椅子什么的,拿着刷子,提着灰浆桶,刷墙,直干到灰尘呛了嗓子,迷了眼,全身乌黑的毛皮溅满了白灰浆,腰也酸了,臂也痛了。……怪不得他猛地把刷子往地下一扔,嚷道:‘烦死人了!’‘去它的!’‘什么春季大扫除,见它的鬼去吧!’连大衣也没顾上穿,就冲出家门了。”这一段叙述性的语言从人物性格到故事的开端都形象地描摹出来。
(5)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审美追求,语言是表达这种品质的最直接的表现,没有幽默的语言表达,儿童文学的幽默品质很难体现出来。如达尔的《女巫》中开始写道:“女巫永远是女的。我不想说女人的坏话。绝大多数女人是可爱的。但所有女巫都是女的,这依然是事实。女巫没有一个是男的。”这种重复的解释就把作品所要表达主旨体现出来,吸引儿童阅读下去。
3.简述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1)事件具体而完整
儿童故事一般都要包括着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乃至尾声的故事,才是有序而完整的。如果不能把故事的全过程展示给儿童,从儿童接受心理来看,他们会有一种失落感和破碎感,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不把“后来”讲清楚,会在他们的成长中造成一种缺失和恐惧。如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糖块儿》。
(2)事件能引起并满足好奇心
听故事与读故事的行为后面,一个最大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故事中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事件环环相扣,循序发展,便形成了故事的情节。而情节新奇有趣、惊险曲折、温暖动情等所营造的动人心魄、引人人胜的效果,往往深深地吸引读者,他们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又不愿意马上知道结局,矛盾的心情在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得到了磨砺,而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如英国作家海琳?班娜曼《小黑孩桑布》。
(3)符号化类型化的人物
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或动物或器皿具有的符号的特征和类型化性格。符号化的人物往往是故事发展的一个因素或者是一个构件。故事中的人物因其类型化的性格,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记忆。在这个意义上,故事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儿童。如武玉桂《方脸和圆脸 》。
4.简述儿童小说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对一篇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人物刻画有多大魅力。要塑造好典型鲜明的少儿形象,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注意把握人物的年龄特征,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5岁的幼儿和15岁的少年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如杲向真的《小胖和小松》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可爱的儿童形象。
(2)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性格脾气、思想情操、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理想志向、动作举止、语言风度,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和其他人不一样的,独特的形态。比如,盖达尔的《丘克和盖克》同是写两个调皮淘气的幼儿,但丘克和盖克性格各异,丘克细心喜欢收藏东西,盖克心粗喜欢高声唱歌。
(3)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少年儿童是社会的一员,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性格必然打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没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是不真实的。如契诃夫的《万卡》中的少年儿童形象之所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作者把他们放在一个真实的充满复杂矛盾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来描写的。
(4)注意把握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在小说里一样要把人物的真实个性塑造出来。只要人物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给读者认识社会理解人生的深刻启迪,就是成功的人物形象。比如秦文君《四弟的绿庄园》中的四弟,能给读者以深刻启迪的人物。
另外,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必须是儿童眼中的成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必须与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和故事密切相关。如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一串葡萄》中的老师形象。
5.简述少年报告文学的艺术特征。
(1)以表现与读者同时代的少年儿童的真实生活为主要内容,要及时、准确地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他们关切的、有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报道给他们。如韩青辰的《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是中国首部未成年人成长危机报告文学集,作者利用近十年来做警官这一特殊身份,常去常人接触不到的地方,比如监狱、刑场、看守所、戒毒所、收容所等,接触过死刑犯、重刑犯、少年犯、流浪儿。作者特别关注花季的孩子在迷惘在沉沦在犯罪,作家用充满激情的真挚笔触,叙述了当下中国社会未成年人生存状态的另一面。
(2)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生活经验少,心地单纯,少年报告文学必须特别严肃地对待真实性问题。一种是作家的纪实采访,如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
(3)适应少儿读者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审美趣味,可以运用各种文学手段,努力做到形象丰富,以情动人,叙议结合。如陈丹燕的《中国少女》在叙述中运用了复线结构,一条线索是作者回忆自己少女时代的压抑痛苦,另一条线索是当下中国少女,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了过去时代对人性的压抑和当今时代的自由祥和的气氛。
6.简述童话幻想的逻辑性的含义。
童话是幻想的、虚构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童话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在创作中还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这就是童话的逻辑.
(1)童话人物的言语行动、角色之间的各种关系、事件的发生发展等虽是幻想的、虚构的,但还受着自然规律和生活规律的某些约束。比如饿了想吃,困了想睡,兔子不吃肉,鱼不能上树等等。童话中的幻想,夸张,无论怎样荒诞离奇和强烈极端,都要以生活为基础,都要在某几点上合乎事理的逻辑。如郑渊洁的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中皮皮鲁坐炮竹二踢脚上天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但是二踢脚爆炸时飞向天空并且产生强大的推力是符合力学原理的。
(2)童话的逻辑都有一个假定的基础、假定的前提。幻想人物的种种活动,虚构情节的发生发展,总是有自己的假设条件为基础的。这样,人是假想的,事是虚幻的,但活动起来却煞有介事,活龙活现。童话中的人物、情节是根据这种假设的条件,按生活和自然的规律活动和发展的。比如安徒生《海的女儿》中小人鱼如果它像姐姐们安于海里的生活,就不会有这样的故事,就是因为它想拥有人一样的灵魂,才有后面的一系列情节。它的鱼尾之所以能变成人腿,是因为她吃了海巫婆的药。
7.依据题材儿童小说分几类,每个类别列举出两篇作品。
依据题材内容分,可以分为生活小说、成长小说、历史小说、惊险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等。
(1)      生活小说
主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少年儿童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的表现,从而反映他们的思想、心态和精神风貌的小说。如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杨红缨的《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等。
(2)成长小说
以叙事13-20岁之间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个人体验为内容的小说。如美国作家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鸟》、殷健灵的《纸人》等。
(3)历史小说
在展示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允许想象和虚构的小说。如美国福克斯的《“月光号”的沉没》、韩少华的《寒冬,我记忆的摇篮》等。
(4)惊险小说
以侦探、探险、历险等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如斯蒂文森的《宝岛》、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5)动物小说
以动物作为主人公刻画的小说,展示动物的生活习惯生存状态和个性特征的小说,如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苏联特罗耶波利斯基《白比姆黑耳朵》等。
(6)科幻小说
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小说,既具有科学内涵,展示人类对大自然对科学奥秘的探索,又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的小说。如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7)武侠小说
以描写武士、侠客和义士生活的小说,这类小说着力描写武艺高强的侠客忠义勇敢扶弱抑强的性格特征,是一种带有英雄主义幻想特征的小说。如葛冰的《试剑〉、《冰碗小店》等。
8.简述儿童游记的艺术特征。
(1)高度真实、具体形象。它所以叙描绘的一切必须是真实的,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十分亲切。如由浦漫汀主编的《小霞客游记》。
(2)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对于没有直接经验的小读者来说,游记无疑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形象化的知识课本。如秦牧的《逛香港海洋公园》,作者在描述海洋中鱼类身体颜色变化时,告诉小读者生物生存的知识;在描述海洋剧场的动物表演时,又自然地引出海豚智力之谜等,既增强读者的知识面,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作者都是有感而发,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风俗的描述,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触景生情、有移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儿童游记的语言清新优美、活泼洒脱,在描摹自然的山水、人工的建筑、文化的遗迹及风俗人情中,都寄寓了作者的深厚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人生体味。如周作人的《风的话》。
9.以具体作品为例,谈一谈“给予”型的儿童电影和“关于”型儿童电影的区别。
从编导的创作动机与少年儿童观众的关系来看,儿童电影分为“给予”型和“关于”型两类:
所谓给予型的少年儿童电影,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儿童为本位的电影,从创作者的出发点来讲,他们的观众定位就是少年儿童;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力求吸引少年儿童,并对其成长有所裨益;从题材上来看,往往选择与孩子们的生活 贴近的内容,并以他们所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手法上,多考虑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喜好,多数风格明晰、节奏明快,讲求趣味性,又经常强调“教育意义”。这类影片表现的是孩子的世界,不论是表现他们的快乐还是痛苦、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承认少年儿童的独立人格和价值,强调他们的主动性和对生活的参与性。 如《小兵张嘎》、《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等。
所谓“关于”型的少年儿童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少年儿童的社会问题的故事。在我们把它当作少年儿童电影看待的时候,同时也不得不把它当作一个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来看待。我们把这类电影称之为“关于”少年儿童的电影。这类电影中,有一部分是“社会问题”片,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 的一些对于孩子成长不利的问题,如贫困问题、学校教育问题、家庭 离异问题、代沟问题等等。如果第一类“给予儿童”的影片是以孩子 的视角和话语方式来表现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的话,那么,这一类“关于儿童”的影片则多是从大人的角度体察孩子的世界,表现社会不公和成人自身的缺陷带给无辜儿童的痛苦。孩子是被动的,在这些影片中甚至成为了一个反映社会问题的“道具”。如反映父母离异的影片《为什么生我》、反映父母望子成龙的影片《失去的梦》、反映遗弃孩子的影片《被遗弃的人》等。在“关于”型的作品中,还有以成人视角看待童年的影片,如《城南旧事》、《冬冬的假期》等,这些作品带有个人的回忆色彩,表达成长中复杂的个人感情。
10.简述外国寓言的发展历史及重要作家作品。
外国来看,以希腊和印度的寓言为最古老,世界著名的《伊索寓言》,就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后来被人收集起来,统统归在公元前6世纪的寓言作家伊索的名下,故称《伊索寓言》。伊索被人称为“寓言之父”。两干多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也传遍了全世界。
印度也是产生寓言较早的国家,在公元前10世纪 —— 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有寓言故事成文,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寓言故事专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寓言童话集《五卷书》。
公元5世纪的《百喻经》(《百句譬喻经》)。这是由僧伽斯那根据从12部佛经里选出的寓言故事编成的。包括98个寓言故事,加上前面的引文和末尾的偈语,合计百篇。
在世界寓言的发展历史上,有如下一些著名的作家留下了许多杰出作品:   
生活在15、16世纪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曾在他的笔记中写下很多优美动人的寓言,这些笔记手稿一直在图书馆,博物馆珍藏,20世纪中期才由专家研究,整理、出版,共110则寓言故事。   
17世纪法国著名寓言诗人拉?封丹,给世界留下寓言诗12卷共239篇,是欧洲有名的杰作。
18世纪,德国戏剧家、诗人、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早期创作中,用寓言做为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1759年出版了散文体的《寓言》三卷集,共92篇,另外还写过一些寓言诗。
19世纪,俄国出现了克雷洛夫这位杰出的寓言作家,他写有9卷寓言共205篇,也是诗体。克雷洛夫寓言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11.与成人相比,儿童读者的特殊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儿童独特的存在感觉:时间感觉与成人不同;空间感觉与成人不同。儿童不仅在物理空间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还制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两个空间在儿童的感觉同样是真实的。
(2)儿童独特的价值观:儿童以形象和美来认识事物,更趋于艺术的标准;儿童以自己的好恶来作为评判标准,在对宝物的认同上也和大人不同;对人生的得与失,成人的价值判断往往盯在物质和表面的东西,儿童更多的是向精神和感觉的深层体验;儿童接近大自然,他们对世界的看法都充满诗意。
(3)儿童独特的心理空间:情感的泛灵性;心理的反本位性;强烈的创造性;成长的漫游性;思维的幻想性。
总之,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独立的文化拥有者。
12.简述儿童文学作品的儿童情趣。
儿童情趣表现在作品中是多方面的,从构思、情节、形象、语言、情绪、叙述等都能反映出来,一般来讲,作品中的儿童情趣包括这样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少年儿童特有的行为、动作、性情、心理、志趣,感情等等。如米尔恩的童话《小熊温尼?菩》。
二是作品中符合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和精神需要的,能使他们心弦产生共鸣的叙述语调和艺术境界。如林格伦的《小飞人卡尔松》。
三是通过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儿童的情趣和儿童语言特点,拉近了与儿童现实生活的距离,儿童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审美的情感。如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
13.结合具体作品,简述常人体童话的艺术特征。
    常人体童话中既没有神仙鬼怪、超自然的人,也没有拟人化的动物、植物等,这类童话中的人物只是一些普通人,但是,这些人物的性格、行动和遭遇都是极端夸张的,有着悖于现实生活的怪诞感。
格林童活《好运气的汉斯》里的汉斯从雇主那儿拿到钱———块金子,然后回家去看妈妈,一路上,汉斯用金子换了马,用马换了牛,用牛换了小堵,用小猪换了鹅,用鹅换了磨刀石和一块大石头,当汉斯被石头压得很累时,两块石头掉进了河里,汉斯高兴地说:“像我这样好运气的人哪,天底下再也没有了!”他连蹦带跳地回到了妈妈身边。
在常人体童话中,有的童话更像是民间故事,但因为童话主人公的行为、性格和遭遇是极端夸张的,往往是区别童话和民间故事的主要标准。二、论述题1.童话包括哪几种形象类型?结合具体作品试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从童话的角色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超人体、拟人体和常人体三种童话:
(1)超人体童话
    超人体童话的特征是,故事表现、描写的是一些超自然的人物及其活动,这些人物里有神仙鬼怪、巨人小人,故事里则有仙幻变化和各种超自然的神秘而不平凡的器物、枝术、本领等。 如安徒生的《打火匣》里面的宝物就是那只打火匣,擦一下,就有一只有铜钱的狗跑来听从打火匣的主人的吩咐,擦两下跑来的是有银子的狗,擦三下跑来的是有金子的狗。    超人体童话是童话中幻想质感最强的一种类型。在超人体童话中,幻想分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幻想分子的打火匣、蘑菇、神笔,都对作品中人物的命运的发展变化都起着规定和推动的作用。
(2)拟人体童话
   拟人体童话是童话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样式。它的特征是作品里的人物绝大多数是人类以外的各种人格化的动物、植物、器物 (有时甚至出现现象、观念的拟人化)。出现在拟人体童话中的鸟兽虫鱼和各种事物,像人类那样说话,像人类那样活动,具有人类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同时又拥有物的质感和品性。如安徒生的《坚定的锡兵》里的主人公锡兵是拟人化的人物,既具有锡制玩具的自然属性,又有作为“兵”的性格。
在超人体童话和拟人体童话中,并非人物全部限于超自然人物或拟人化人物,这两类童话中的人物有时是存在交又、混合情况的,比如,《艾丽丝漫游奇境圮》是超人体童话,但是,里面也有拟人化的兔子、鸽子、毛毛虫等。
   (3)常人体童话
    常人体童话中既没有神仙鬼怪、超自然的人,也没有拟人化的动物、植物等,这类童话中的人物只是一些普通人,但是,这些人物的性格、行动和遭遇都是极端夸张的,有着悖于现实生活的怪诞感。如安徒生的童话名篇《豌豆上的公主》中的真公主能够感觉到二十张床垫子和二十床鸭绒被的下面的一粒豌豆。
在常人体童话中,有的童话更像是民间故事,但因为童话主人公的行为、性格和遭遇是极端夸张的,往往是区别童话和民间故事的主要标准。
总之,任何分类方法,对复杂繁纷的文学现象,都不能做出绝对严格的切分,上述三种分类方法虽然明了易懂,但是对某些复杂的童话仍然无法严格定它的种类,有很多童话都是“综合体”,即拟人体、常人体和超人体特征同时表现在童话中。如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主要是常人体,以极端夸张幽默的笔法写了两个孩子,但是开头部分有一个仙人出现,把两个孩子依据他们的愿望霎那间变成了大人,结尾又把他们变回了孩子,这就同时具有了超人体的特征。事实上,许多童话是很难归属的综合体童话。2.创作一篇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3.结合具体作品,试论儿歌和儿童诗的区别和联系。
儿童诗与儿歌相比:儿歌是歌,儿童是诗,前者用来念唱,后者用来吟诵。
(1)从词语的运用上,儿歌词语通俗自然,多用口语;儿童诗注重炼字,追求意象的选择和语言的清新。比如同是描写月光,传统儿歌《月儿弯弯挂树梢》:“月儿弯弯挂树梢,/好像一把小镰刀,/我要借它用一用,/割把青草喂羊羔。//”
杜荣琛的儿童诗《月光幻想曲》:“月光流尽池塘里发亮,/我口渴了/想舀一杯月光来喝/让肚子里藏着嫦娥的微笑//月光躺在院子里发亮/我的口袋破了/想剪一片月光来补衣衫/让口袋里装着桂树的花香//”
儿歌中的词语口语化,儿童诗特别注重炼字与意象的选择,如把视觉和味觉相通,把月光喝进肚子里,并藏着嫦娥的微笑,用藏着一词把与月光的距离拉近成两个朋友的关系,而且是知心朋友,诗的结尾进一步营造意境,把孩童对自然界的喜爱对月光的神秘感受用稚气和富有童趣的色彩表现出来,动态的花香和装着表现了儿童的活泼可爱。这首诗用词凝练、清新,一幅美丽意趣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2)从儿童诗的韵律来讲,儿歌注重合口押韵,旋律短促紧密,语音层的音乐性很强,易诵易唱,琅琅上口。儿童诗注重旋律的优美、语音的起伏变化,节奏舒缓和急促相伴,既有高音部的铿锵有力的语辞,又有低音部语句和过度和过渡部语音的低缓,是音乐美和意境美的结合。如金近的儿歌《风婆婆》:“风婆婆,送风来,/送东风,桃花开,/送北风,雪花飞,/送来南风太阳晒。//” 高帆的儿童诗《爱玩的风》:“风是我的朋友,/春游时,/和我寸步不离。/只是它太让人操心,/到处喧哗吵闹,/顽皮淘气。/有时在草地上打滚,/有时在树丛钻来钻去,/不小心扭伤脚,/就扶着小树哭哭啼啼。/我要送它上医院,/它又摇头说没啥,/它还有一双翅膀,/可以去做别的游戏。/说着,便扯住风筝的飘带,/哈哈笑着高高飞起。/你看它,/摇摆着身子,/显得那么得意。//”
儿歌节奏明快,把风来风去的急促用短短的三字词表达出来,结尾拉长的语句也便于念唱。诗歌的风在语音上变化错落有致,节奏忽快忽慢,停顿和音节的连贯性相间,把风时而调皮时而安静的状貌表现出来。
(3)从情感表达来看,儿歌情感率真、朴实,多幽默诙谐的风格;儿童诗情感含蕴、高雅,多优美抒情忧郁的风格。如纪凯的儿歌《小虾米》:“小虾米,被窝猫,/爱睡懒觉不做操,/驼了背,弯了腰,/你说糟糕不糟糕。”一个情态可掬爱睡懒觉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又不失讽喻作用。徐志摩的儿童诗《雁儿们》:“雁儿们在云空里飞,/晚霞在他们身上,//晚霞在他们身上,/有时候银灰,/有时候金茫。//雁儿们在云空里飞,/听他们歌唱!/有时候悲伤,/有时候欢畅。”这首诗诗人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反复歌咏,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抒发,把对雁儿们的理解和热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飞在空中的雁儿们是人类灵魂的崇高写照。
(4)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儿歌适合于儿童歌唱嬉戏,有娱乐和游戏的实用价值,增添了玩乐的趣味。儿童诗更适合于欣赏,能够陶冶孩子的性情,使他们在情感、心灵和精神上得到享受和提升。如传统的颠倒儿歌《东西街》:“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拣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我手。”儿歌在儿童玩耍嬉笑中便唱边玩,对生活真假的辨识得到感悟,加深印象,锻炼思维能力。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儿童诗渲染了美景佳境,能够更好地陶冶儿童的性情。
(5)从篇幅长短看,诗有长有短,不受限制,其中叙事诗、童话诗的篇幅都比较长;而儿歌因为有口头创作、供幼儿吟唱的特征,一般都较为短小。
   儿歌和儿童诗都属于诗歌的范畴,这两种文体有许多诗的共性,在实际接触作品时,有时是很难区分的。特别是一些儿童诗作者和儿歌的作者都是双料作家,他们的儿歌和儿童诗创作可谓相得益彰。
4.仔细阅读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小狐狸买手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答案略
5.试论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现状。
把儿童文学现状界定在近十年的范围,我国儿童文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取得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创作出版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革后我国只有两家少儿读物出版社,20多个儿童读物作家,200多个儿童读物编辑,每年仅出200多种少儿读物。现在全国共有30多家专业少儿读物出版社,130多个出版社里设有儿童读物编辑室。仅2000年,全国就出版了7000多种少儿图书,总印数达1.68亿册。
(2)在创作质量上,各种文体都有重大收获。我们已有六位儿童文学作家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的提名奖,孙幼军、金波、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这五位作家中孙幼军主要写童话,金波主要写儿童诗,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主要创作儿童小说,童话、诗歌、小说三种主要的儿童文学文体创作的作家分别获奖,说明我国的儿童文学质量已逼近世界最高水平。
(3)在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正起着支撑作用,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将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由1949年以来的单纯的工具性确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低年级人教社统编的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占整个教材的80%,中高年级也占70%左右。
(4)在儿童文学的出版形式上丰富多彩。彩色印刷为主,配上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成为童书的主要表现方式,现在又配上声音光亮等电子设备,多样化立体化的童书正壮大起来,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手脚书蔬菜系列》,将低幼图书做成辣椒、萝卜、土豆、茄子、南瓜等长首长脚的蔬菜模样。
(5)在儿童文学阅读上,国外经典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小读者可以与国外的孩子同步阅读。如安徒生奖这些国际大奖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在国内出版,还有《哈里波特》《冒险小虎队》《鸡皮疙瘩》等国外的畅销书引进出版。
(6)在儿童影视文化方面,中国原创的儿童文学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的儿童文学创作改编的动画片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孙幼军的《小贝流浪记》都深受中国儿童和家长的欢迎。
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还存在不足:
(1)低水平重复创作出版严重,称得上是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的作品我们还没有出现。已获得的国际安徒生大奖的作家作品还只是提名奖。更缺少具备一种可以自由往来于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飞翔能力和表现力的作家。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的生活缺乏了解,更缺乏思想力和表现力。
(2)在新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面前,儿童文学缺乏竞争力。
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席卷整个世界,传媒信息的爆炸,不仅分散了读者群落,使他们转向电视、电影和网络,更造就了中国一大批外向型的读者。如好莱坞的大片,迪斯尼动画等深受中国孩子欢迎,中国本土的文化不被重视,中国儿童不愿意读我们自己的作品。
(3)中国儿童文学的作者队伍老化问题。
主要是指作者观念老化和作品老化。作家不太关注读者群,不研究儿童,板着脸孔教训人,让儿童感到压抑和不快。在描摹幻想空间的作品方面,儿童文学作家想象还没有读者丰富,没有新奇和“意外”在场;表现手法、题材体裁语言风格固步自封。
(4)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和研究的落后,致使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评判尺度模糊。
当下众多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还是停留在儿童文学创作主体作家上,研究方法也多用反映论一种。忽视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儿童这一阅读主体的存在,儿童阅读和儿童阅读心理的分析,基本处于空白。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和研究的滞后状态,对儿童文学创作进一步向上攀升相当不利。
儿童文学练习题二答案一 、简答题
1.结合具体作品,简述拟人体童话的艺术特征。
   拟人体童话是童话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样式。它的特征是作品里的人物绝大多数是人类以外的各种人格化的动物、植物、器物 (有时甚至出现现象、观念的拟人化)。出现在拟人体童话中的鸟兽虫鱼和各种事物,像人类那样说话,像人类那样活动,具有人类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同时又拥有物的质感和品性。
    拟人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认为,拟人手法来源于远古时代的人们的泛灵思想。由于知识较贫乏、科学水平低下,古人对许多自然事物都从主观的想像去解释,以为万物皆有灵魂和生命。这样一种存在意识作用于文学创作时,拟人的表现手法就产生了。
    优秀的拟人体童话中的拟人角色是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思想、性格的有机融合,安徒生的《坚定的锡兵》里的主人公锡兵具有锡制玩具的自然属性,它去过许多地方,但不是他自己走出去游历,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他被小孩扔进了火炉,就化成了锡块。作为拟人角色,安徒生不仅写出了锡兵具有人的普遍的思想情感,仰慕爱戴桌上摆放的一个跳芭蕾舞的玩具女孩,而且刻画出了锡兵作为“兵”的性格。当风把窗户刮开,锡兵从窗台上跌到楼下,保姆和小孩下楼来寻找他,他们差一点踩到他身上,这时,只要锡兵喊一声“我在这儿”就能得救。但是,锡兵认为,自己既然穿着军服,是个士兵,就不能高喊着求救。
2.简述我国科学文艺的发展历史。
   我国科学文艺的发展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无法断定谁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早期的实践者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以“东海觉我”的笔名发表,是一部外国科幻文学作品的续写。在译介西方的科学文艺作品,梁启超等做出过贡献。特别是鲁迅先生,早在日本留学时就翻译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他不仅高度评价了科学文艺的作用,大力呼吁和提倡科学文艺创作,还亲自撰写了一些通俗的科学文章。此后,陶行知、董纯才、高士其、顾均正、贾祖璋等,都为我国科学文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40年代,高士其有科学小品《我们的抗敌英雄》(与别人合著)、《细菌大菜馆》、《抗战与防疫》、《菌儿自传》等;顾均正创作了一批科幻作品《在北极底下》、《性变》、《和平的梦》和《伦敦奇疫》。
科学文艺真正有较大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郑文光第一次完整地创作了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1954年)。郑文光是新中国科幻文学最重要的代表者。主要科幻作品有《太阳探险记》、《飞向人马座》、《神翼》、《大洋深处》和《战神的后裔》等。
20世纪50、60年代,其他活跃的作家有:叶至善、迟叔昌、王国忠、童恩正,叶永烈、刘兴诗、鲁克、嵇鸿等。
新时期之后,科学文艺创作成绩是巨大的内容更加丰富,水平更进一步提高,迎来了一个新时期。叶永烈首先发表了《石油蛋白》、《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等,其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赢得了最多的读者和赞誉。
20世纪70、80年代,活跃在科幻文坛上的科幻作家还有王晓达、金涛、王亚法、尤异、迟方、魏雅华,吴岩等。金涛的《魔鞋》开创了中国儿童科幻文学中幽默作品的先河。
20世纪90年代,除金涛等人仍继续参与科幻创作外,文坛还出现了一批年轻作家如:星河、杨鹏、韩松、王召康、柳文扬、潘海天、刘慈心、苏学军、凌晨等。
3.简述图画文学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与简洁性相交融。
图画文学通过画面传达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可视性很强的艺术,用色彩、线条进行构图创意和叙述故事,这种表达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是一种视觉艺术,通过看就可以直接接收画面所表达的内容,画面的人物简单、重点突出、色彩艳丽、简洁明快,儿童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跳跃性与连贯性相统一。
图画文学通过图画来表达故事,画面往往表现一个静止和凝固的状态,画面的动态变化是表达故事的核心,但是这样的动态变化无论是如何连续表达都是一个动作完成的瞬间,而无法像文字叙述那样产生连续不断的故事情节。大多数的图画故事书没有这样显在的线作为故事连接方式,是由画面、文字和读者的想象来形成连贯的完整的故事,图画文学的跳跃性和连贯性是相互矛盾和相互依存的,经典的图画故事书都能很好地处理这两个特性。
(3)幻想性与情感性相融合。
幻想性是构成图画文学故事的基础,在绘画上表现为夸张、拟人、卡通、漫画、特写等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造成画面的不同程度的变形夸张,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画文学离不开作品的抒情性,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都是以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真实为基础的,在幻想的背后是人类情感的具体形象的表达,人类的爱与恨、喜与怒、哀与乐是图画故事幻想的灵魂,没有真实情感的幻想是空想,会让读者感到不真实难以接受,也很难打动人感染人。
(4)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图画文学的知识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图画描绘的物体的造型要准确,与真实生活中的物体要相符合;二是图画中变形的形象造型要做到形似和神似兼备。图画文学的趣味性是密切结合故事内容的表达,用准确生动夸张富于想象地融合在作品本身,是熔铸于儿童审美始终的。
4. 简述儿童诗与儿歌的不同。
儿歌是歌,儿童是诗,前者用来念唱,后者用来吟诵。
(1)从词语的运用上,儿歌词语通俗自然,多用口语;儿童诗注重炼字,追求意象的选择和语言的清新。
(2)从韵律来讲,儿歌注重合口押韵,旋律短促紧密,语音层的音乐性很强,易诵易唱,琅琅上口。儿童诗注重旋律的优美、语音的起伏变化,节奏舒缓和急促相伴,既有高音部的铿锵有力的语辞,又有低音部语句和过度和过渡部语音的低缓,是音乐美和意境美的结合。
(3)从情感表达来看,儿歌情感率真、朴实,多幽默诙谐的风格;儿童诗情感含蕴、高雅,多优美抒情忧郁的风格。
(4)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儿歌适合于儿童歌唱嬉戏,有娱乐和游戏的实用价值,增添了玩乐的趣味。儿童诗更适合于欣赏,能够陶冶孩子的性情,使他们在情感、心灵和精神上得到享受和提升。
(5)从篇幅长短看,诗有长有短,不受限制,其中叙事诗、童话诗的篇幅都比较长;而儿歌因为有口头创作、供幼儿吟唱的特征,一般都较为短小。
   
5.简述儿童文学四个母题的含义。
儿童文学题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成长的母题。
(1)爱的母题
爱的母题所体现的是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可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两种。早期的民间童话都是母爱型的作品,如《灰姑娘》。父爱型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从渗透着现实感的艺术形象中自然地理解事物的意义,如斯坦贝克的《小红马》。
(2)顽童母题
爱的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现实性的一面,它的指向是现实,而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指向的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天性。如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和《小飞人卡尔松》。
(3)自然母题
动物小说、大自然文学、环境文学、山水诗与散文大多属于自然母题。如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和法布尔的《昆虫记》等都是自然母题的经典之作,儿童文学的自然母题作品追求的传达的是“率真”与“憧憬”的艺术氛围。
(4)成长母题
成长是儿童精神生命的主旋律。例如,曹文轩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系列儿童小说《草房子》、《根鸟》、《红瓦》三部曲也是典型的表现成长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成长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常见于少年小说中,表现少年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朦胧而优美的精神情愫、渴望成人社会的理解为主要内容。
6简述儿童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特征。
由于儿童分辨是非的能力还较弱,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表现出更鲜明的倾向性。肯定还是否定,赞美还是嘲笑,歌颂还是批判,爱还是恨,都不能模棱两可,且不说对不同的人物,褒谁贬谁,应让人有分明的感受,就是对同一个人物身上的不同品质,是非褒贬也都不能含糊。儿童文学作品中多正面典型形象。但生活中的现实人物很难说明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只有通过他们的行为的描述对他们进行刻画和描写,作家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小读者从中体会这个人物的意义,给小读者以启迪。 一些经历、思想、性格过于复杂的人物,儿童比较难于理解,儿童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
7.简述童话幻想的夸张性的特殊含义。
(1)童话的夸张性是强烈的,没有限度,没有约束的。夸张的目的正是为了突出那个虚幻的幻想世界,夸张的结果是使人一看便知其假。但是越假越有趣味,越有强烈的吸引力。
(2)童话的夸张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夸张。在一般作品中,夸张仅在某一方面,某一个环节,某一些细节或是在某些句子,某些词语上,而童话的夸张却是全面的、普遍的、大量的。从人物到环境,从行为到语言,从情节到细节,都是夸张的。一般写实性文学偏重对人物性格、情感等内在特征的夸张。
(3)童话的夸张以突破事物的本身形态甚至产生强烈的变形,以产生一种荒诞感。大多数写实主义文学的夸张则尽量将自己局限在不引起事物变形的限度内。
(4)童话将夸张后的形象凝定下来,直接作为一个形象出现。一般写实性文学的夸张多是一种比拟性表现,并不将放大后的形象固定下来。
在童话中,夸张的主要作用就是表现幻想,增强童话气氛。从表达效果上来讲,夸张还可以加强童话的鲜明性,突出事物特征,深刻揭示其本质;还可以增强童话的幽默感和趣味性,用得好还可以加强喜剧效果,这是非常适合儿童心理的。如安徒生的《豌豆公主》,那个隔着多层棉被多层床垫也能感受到一粒豌豆的公主,就是用极度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公主的娇贵。
8.简述寓言的艺术特征。
(1)教训性
17世纪法国著名的寓言诗的人拉?封丹曾说:“我使唤动物来教训人类。”虽然拉封?丹的寓言诗的主人公并非都是动物,但是的确每一首诗都意在“教训人类”。寓言必有所“教训”,或讲述一个道理,或阐发一个理念,或寄托一个讽喻,寓言作者无不想将自己的意思和想法当作绝对正确的结论要求读者接受,于是,我们看到,寓言的结尾或开头常常推出格言式的结论,劝善惩恶,论说道德。《伊索寓言》里“说谎的放羊娃”结尾给人的教训是:“那些常常说谎话的人,即使再说真话也无人相信。”
(2)比喻性
寓言是一种象征型艺术。巧譬善喻是寓言的一大特征。但是,寓言的比喻与一般修辞的比喻不尽相同。一般的修辞上的比喻没有故事情节,设譬的目的在于增强言辞的表现力和论理的说服力,而寓言中有人物、情节,作者是把整个寓言所包含的事件(故事)当作一个比喻来凸现“教训”的。
(3)精练性
   寓言的故事十分单纯,它紧紧围绕着寓意来进行。作为喻体的故事中有人物形象,但是都比较简洁,往往只抓住其性格中最本质的一点,用粗线条勾勒,不做细致的刻画;故事中的事件也不展开,不枝不蔓,没有周到细致描述,更没有悬念和细节。如《伊索寓言》里渔夫与大鱼和小鱼的故事:渔夫从海里拉起鱼网来,他立即抓住网里的大鱼,扔到岸上,而那些小鱼却从网眼中逃回到海里。 这就是说,小人物容易得救,而那些名声大的却难以躲过危险。短短几句话既讲了故事又说明了一个生存的道理。
(4)讽刺性
   寓言往往针对人性中的弱点、现实的荒谬、社会的不合理和人生经验的不足提炼成精彩的故事,然后用犀利的语言和尖刻的话语进行夸张式地讽刺,从而达到使人警醒和训诫的效果。克雷洛夫的寓言《天鹅梭子鱼和虾》写了三个伙伴一起拉车,每个动物都向不同的方向拉,作者最后感叹道:“究竟哪个对,那个错,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想寻根究底;我只知道小车还是停在老地方。”对做事不齐心协力的人给了极大的讽刺。
9.简述儿童小说的含义。
小说是散文体叙事文学,通过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叙述完整的故事,描写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所谓儿童小说,就是符合少年儿童接受能力,心理特点和审美趣味的,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小说。这里面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小说的、二是儿童的、三是健康的。
    一是小说的,就是强调儿童小说作为小说的分支,它具有作为小说文本的一切特征,必然要遵循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要素,通过虚构、合理想像等手段来编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多方面地真实地反映生活,使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来感受生活和体验人生。
    二是儿童的,就是强调儿童小说特定的读者对象。儿童小说的读者对象一般是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学生,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趣味出发,儿童小说无论在题材的选择、故事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乃至语言的运用、艺术构思、作品风格等方面都应该充满儿童情趣,应该是儿童小说和成小说的根本区别。
三是健康的,就是强调儿童小说对儿童精神成长的积极引导性,一些作品以恐怖、暴力色情和凶杀为书写内容,小说虽然以儿童为作品的主人公,但表达了作家悲观绝望和人生的虚无主义倾向的小说,都不是儿童小说。
总之,儿童小说的“小说性”、“儿童性”和“健康性”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
10.儿童科学文艺有哪几种常见的类型?每类都例举一篇作品。
(1)科学童话
又名知识童话,借童话的艺术形式,引导孩子在有趣的幻想的艺术境界中逐步认识自然现象,懂得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并从而引导他们研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如叶永烈的《圆圆和方方》。
(2)科学故事
用故事的形式来介绍科学知识,不带有幻想性,是一种常见的科学文艺形式。前苏联的著名科学文艺家伊林的作品属于这一类。
(3)科学小品
用散文小品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等方法。如高士其的《我的籍贯》用巧妙的构思、比拟的手法、活泼风趣的语言介绍了细菌。
(4)科学诗
   用形象化的精炼的诗的语言描写科学、表现科学、揭示科学的奥秘或深刻的哲理,有激情、有美好的意境,这类作品就是科学诗。如高士其的代表作《我们的土壤妈妈》、《时间伯伯》等。
(5)科学相声
是科学与相声结合的产物。以相声的形式讲述科学知识、科学道理,要遵循相声的创作规律,寓科学知识于幽默诙谐之中。如顾均正、于止的《一对好伴侣》。
(6)科学幻想小说
它以科学为依据以幻想为双翼用小说的形式来描写的未来科学发展前景和探索自然社会发展奥秘的小说。如童恩正的小说《五万年以前的客人》。
11.儿童诗分为哪几种,每种的含义是什么?
与成人诗相比,儿童诗视情感和想象是诗生命,那么叙事则是诗的生命。在叙述中抒情和想象。以较强的叙述性和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感情。根据儿童诗的内容,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生活诗:通过儿童现实生活的表现来抒发感情的儿童诗。对这种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描摹是这类诗的主要题材,在表现生活的同时抒发诗人对儿童生活爱与美的歌吟。如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2)自然诗:用诗的形式,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自然、解读世界,展现自然之美的儿童诗称为自然诗。如英国诗人克瑞斯蒂娜?罗塞蒂的《谁见过风》。
(3)童话诗:是以诗歌的形式讲述童话故事的儿童叙述诗。完整的故事、奇妙的幻想、拟人化的形象、优美的旋律、深入浅出的哲思、凝练的语言,构成了童话诗的主要特征。如俄国诗人普希金的《渔父和金鱼的故事》。
(4)科学诗:以优美凝练的诗句来描写和表现科学知识内容的儿童诗。把丰富的科学知识融入诗的意境,实现科学性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如高士其的《大阳的工作》。
12.简述儿童游记的艺术特征。
(1)高度真实、具体形象。它所以叙描绘的一切必须是真实的,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十分亲切。如由浦漫汀主编的《小霞客游记》。
(2)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对于没有直接经验的小读者来说,游记无疑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形象化的知识课本。如秦牧的《逛香港海洋公园》,作者在描述海洋中鱼类身体颜色变化时,告诉小读者生物生存的知识;在描述海洋剧场的动物表演时,又自然地引出海豚智力之谜等,既增强读者的知识面,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作者都是有感而发,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风俗的描述,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触景生情、有移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儿童游记的语言清新优美、活泼洒脱,在描摹自然的山水、人工的建筑、文化的遗迹及风俗人情中,都寄寓了作者的深厚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人生体味。如周作人的《风的话》。二 、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试论儿童散文的特点。
(1)内容真实、题材广泛。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不仅要写生活的真人真事,还要抒发真实的感情和感受。散文家吴伯箫说:“说真话,叙实事,写实物,抒实情。”真实是散文的核心,儿童散文更要求艺术的真实。在真情实事的基础上,人、事、物、景、情都可以写,古今中外,社会自然,取材范围没有任何限制。根据这一特点,作者可以在生活的海洋中,自由选取对少年儿童有益的题材,如冰心分别写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几十篇文章,选材就十分丰富。
(2)篇幅短小、形式活泼。散文的散字主要表现在形式的灵活多样上,与小说、诗歌、戏剧相比,散文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严格的规范。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就是指散文的结构在形式上可以灵活自如、活泼多样,但在表现主旨上要凝练集中。儿童散文篇幅很短小,常见许多精彩的千字文,最长也不过三、五千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活泼潇洒,无拘无束。(3)情趣丰富、意境优美。散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激越的情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景、情、物、我的和谐交融。散文作者在写作时,要注意立意新颖,把写景、状物、抒情融为一体,创造情深意远的境界,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作为儿童散文的作者,不仅要注意从儿童的视点来观察、感受、理解生活,还要创造一种富有浓郁儿童情趣的意境。如吴然的《珍珠雨》把雨中雨后动物植物与大自然的美好和谐的关系如诗如画地描绘出来,给人清新洒脱的感觉,意境深远清新。
(4)感情浓烈、与儿童共鸣。儿童可以叙事、描写、议论,但都离不开浓烈的抒情。儿童散文的作者必须用最饱满健康的感情来创作,正如诗歌一样,作品是作者感情的凝结。也正如儿童诗一样,儿童散文要表现少年儿童的感情,以期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对美的追求,对丑的憎恶。如:陈益《十八双鞋》等,都在叙事中融进了浓烈的感情,使人读来心弦振颤,情怀激动。
(5)易于接受、提高审美。 儿童散文也往往情理兼备,一方面重情趣,一方面也常常表现出一种理趣,但这必须是容易为少儿读者接受的理趣。表现出某种理趣,可使作品更增韵味,深厚耐读。著名散文家秦牧的许多儿童散文都表现出这个特点。比如:秦牧《人和兽的两个故事》。
(6)以说故事的叙述方式为主。散文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儿童散文中也常有情节的片断描述,无论抒情还是说理,常常离不开叙事,这是和少年儿童的阅读接受心理有关的,他们喜欢听具体的事。儿童散文中的叙事,往往只是对一个生活片断的具体描述,不求头尾完整,不要求交待前因后果。但是讲起来也要像说故事那样娓娓动听。所以说故事的叙述方式成为儿童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丰子恺的散文《忆儿时》写了自己儿时的三件事:养蚕、赏月吃蟹、交游钓鱼。
2.仔细阅读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欣赏文章。
答案略
3.结合具体作品,试论儿童文学作品故事情节的特征。
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单纯集中,又引人人胜,故事性强的儿童文学作品少不了以下几个因素:事件的矛盾、人物的性格、情节的传奇、细节的放大。
(1)事件的矛盾,事件的矛盾是构成故事的基础,如果没有矛盾,事件无法发展,也无法形成故事。童话《海的女儿》如果最小的公主与他的姐姐们一样安于海里的生活,不想到陆地上来获得一双人的腿和人的灵魂而不得,就构不成那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人物的性格,故事性强的作品,往往有性格突出的人物,人物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起到强化事件矛盾的作用,否则不容易构不成好的故事。民间童话中的人物有的无名无姓只是情节的陪衬,但是,这样的人物往往是一种人物性格的夸大和突出,也一样为故事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如《皇帝新装》中的皇帝就是事件形成发展的道具,但是,这一道具突出的性格特性是虚无性,若是没有他极度的爱慕虚荣,就很难推进事件到荒唐的不可收拾的地步。
(3)情节的传奇,好的故事通常要用传奇的情节构成,如果把故事比作一条美轮美奂的珍珠项链的话,事件是线,传奇的情节就是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如《木偶奇遇记》中的开头就写了一个又会哭又会笑的木头,被杰佩托刻成一个木偶,刚刻完眼睛,眼睛就骨碌碌转;鼻子刚刻做好,就开始长起来;嘴巴刚做好,就张开嘴笑……等等情节都具有传奇性。
(4)细节的放大,如果情节是上乘的珍珠的话,这珍珠的打磨就是细节的放大,把事件的本质意义凸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得更加清晰逼真,从而对人物和情节确信无疑。现在成功学上的一句名言叫做“细节决定成败”,故事的成功与否也与细节有关,如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有一个老师向小豆豆的妈妈汇报小豆豆上课的时候把课桌盖开开关关地弄上上百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顽皮女孩的淘气场面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仔细阅读冰心的《小桔灯》,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欣赏文章。
答案略
5. 仔细阅读包蕾的《猪八戒吃西瓜》,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欣赏文章。
答案略
东大网院作业无忧答案网整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文学》练习题答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