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 发表于 2021-7-18 09:15:33

21秋西电福利与救济2

《福利与救济》模拟题(二)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残补型社会福利:
答案:残补型社会福利:指国家的社会福利机构只有在其他通常的渠道不能维持时,才应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实际上主张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有限的、基于家计调查的服务。(4分)
2、相对贫困:
答案:相对贫困:指收入虽然能够达到或超过维持生存和基本发展的需要,但与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仍然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准。(4分)
3、工伤保险 答案:工伤保险亦称工业伤害保险、因工伤害保险、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的必要的物质补偿。这种补偿既包括医疗、康复所需,也包括生活保障所需。(4分)
4、失业保险 答案: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具有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其再就业的双重职能。(4分)
5、女职工劳动保护 答案:对女职工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实行特殊保护,包括禁止女职工从事有毒有害、有危险和强体力的劳动,限制安排在非正常工作时间工作,规定 “四期”的保护措施等。(4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突出问题。
答案: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分)但是,当前社会救助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8分):如社会救助没有实现城乡统筹、社会救助项目比较单一、社会救助理念落后、社会救助资金分担不合理、社会救助管理缺乏统筹。
2、试述城镇廉租住房制度的问题及走向。
答案:问题:廉租房的救助标准低、覆盖面较窄,没有起到应有的救助作用。(2分)
走向:作为一项社会政策,要充分体现社会政策的特性。首先,要加强政策信息反馈;其次,要加强对受益主体的分析;再次,要加强政策的配套化与协调性;最后,要充分体现社会政策的特性。(8分)
3、简述当代妇女问题的主要表现。
答案:当代妇女问题最集中地表现在妇女在家庭、就业、教育和政治与社会参与等方面与男子地位不平等的问题,(5分)它们分别构成妇女的家庭婚姻问题、妇女就业问题、妇女受教育问题、以及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参与问题。(5分)
4、我国老年人福利事业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案:①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2分)②覆盖面小,供需矛盾突出;(2分)③社会化程度较低,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机制;(2分)④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2分)⑤政府对老年人社会福利资金投入少;(1分)⑥制度安排缺失。(1分)
5、社区服务的层次和内容包括哪些?
答案:层次:①居民自我服务;②企事业单位及各类非政府组织在社区中为居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③政府公共服务体系。(5分)
内容:①为普通社区居民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②社区中的公共性服务;③针对特殊人群的专门服务项目。(5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答案:(1)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分)
由于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内容有限,目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第二,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第三,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且缺乏组织性和社会参与性。
(2)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对策:(9分)
针对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解决:第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第二,要转变观念,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老年人照顾服务业,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第三,整合现有社区医疗资源,逐步建立健全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站为主体,以其他专业性的医疗服务机构为补充,以正规大医院为技术支撑的综合性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和老年医疗保健体系。第四,积极鼓励社区老年人自治组织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
2、面临频发的自然灾害,我国应如何完善灾害救助机制?
答案: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巨灾频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发生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地震、台风接踵而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灾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伤痛,也促使我们进行反思。新的灾情下,传统的灾害救助制度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不足,难以适应我国防灾减灾的需要,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5分)
我国灾害救助机制的完善,应按照国务院最新颁布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进行,总体原则是: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具体说来,应做好以下工作: (10分)
第一,完善和加强灾害预警体系建设。要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体,扩大预警信息的社会覆盖面,提高群众的预警信息接收能力。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关键是完善基础设施。
第三,加强灾害知识宣传教育和普及培训工作,提高国民灾害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第四,建立较为完整的国家灾害救助标准体系。
第五,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体制。反观国外经验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救灾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那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救灾工作的需要。要在发挥政府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
第六,发展巨灾保险,建立灾害风险社会共担机制。
第七,建立专业化的救灾队伍和群众性防灾组织。
第八,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救助管理。
第九,建立灾害救助制度的评估和监控体系。
第十,科学对待灾后重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1秋西电福利与救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