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物专题片
节目形态简介人物专题片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专题片形式,或者介绍人物生平、或者展示人物的传奇之处,人物专题要以人物为创作中心。艺术人物专题片的与一般纪实类人物专题片相比,不同支出在于人物的艺术经历和艺术思想、艺术成就会是主要的表现内容,电视化的表现一方面要如实准确地呈现出来,一方面还要很好的诠释艺术作品的内在精神气质,是艺术人物专题片在创作上的特别之处。
电视专题片的形态特征
人物专题片严格地来讲属于纪实类作品,在视听语言上的形态特征是纪录片的方式,要符合专题片的视听语言格式。
电视专题片属于纪录片的范畴,它是纪录一个事件、人物、现象、理论的一种体裁,主题引导性比较明显。它的创作包括画面、解说词、音乐、音响效果、同期声、字幕六大要素,解说词作为其中一个辅助条件,与画面互补并互为转化。解说的作用是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画面所指,并将作者不能用画面介绍或介绍不足的部分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达到深化主题、烘托气氛、连接画面、抒情造境、归纳总结的作用。专题片的解说词对画面起着引导的作用,此外,结构对于专题片也非常重要。我们归纳专题片的视听语言特征如下:
(1)故事性:是引导观众兴趣的手段,也是承载片子主体的部分,专题片以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故事性有利于建立片子的结构和主线。
(2)时态上要以现在进行时为载体承载过去的内容,有的事件已经过去,没有第一现场画面也没有人物当时状态,要发掘能替代现场的镜头,甚至做出现场来。
(3)大量过渡镜头,或者说中性镜头,填补由于叙事中的转场和解说词叙述过程的画面。
(4)解说词:介绍事件过程、担当叙述人,介绍、评价人物,解说词一般来说不应该有过多的情感色彩,也不应该使语言本身成为烘托气氛和强加画面没有的感情因素,而应该是较为理性、成熟的态度。
人物专题片也基本上对现实生活的素材按照人物的线索建立结构,一般按时间顺序讲述人物生平,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如历史频道的人物传记节目和中央台科教频道的《人物》栏目大部分都是以时间线索展开对人物介绍的。视听语言形态符合上面讲的专题片的特点,以人物采访、解说词、人物活动画面为基本构成,采访包括对主人公人物的采访、和他/她相关的人物的采访。人物专题片围绕人物展开,要充分地呈现人物最有特点、最不平凡之处,结构线索清晰,主题要鲜明,人物的主要事业成就、人生传奇经历能用电视视听语言表现出来。
艺术人物专题片除了具有上述的专题片、人物专题片的视听语言特征外,还应有一定的艺术视听语言的元素参与创作。人物所从事的行业如何用电视文艺节目的语言特征呈现出艺术感染力是人物专题片和其他人物专题片的不同,艺术人物专题片大的方面虽然仍然属于人物专题片,但是其中有艺术视听语言元素的参与表现,是一种创作方法的融合,因而也在我们的课程中讲解。
赏析方法
1. 理清片子的结构?
人物专题片的创作最重要的是结构,赏析时同样最先需要重视的也是结构,因为有了结构全片才能有完整感,人物的杰出的成就、传奇的经历、有魅力的人格必须放到合适的结构中才能充分展现出来。人物专题的结构在做后期剪辑之前就要在文案的层面上解决,文案写作会决定片子的整体结构。艺术人物专题片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平年表结构:即按照人物的一生经历顺序讲述,从童年、少年、成年后的精彩人生片段为构成方式。这种结构能全面概括一个人的一生,顺时的时序在剪接上也比较容易流畅。生平年表结构一般适合表现成就非常卓越的为人或大师这样级别的人物,他/她人生每个阶段的故事、经历都能吸引我们。 如我们下面看到的专题片《黑泽明》的文案部分,主要采用的结构方式就是生平年表结构的。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人生有辉煌和低谷,之所以成为电影大师也有不凡的背景和经历,片子选取他最重要的几个成长和艺术创作阶段的片段表现。黑泽明: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上集
电影《教父》和《现代启事录》的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是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导演,他曾经说过,如果能和一位大师一起拍电影,他宁愿当一个助理,科波拉所说的这位大师就是黑泽明。
黑泽明1910年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武士家庭,从小家教很严,父亲不但让他学剑道,还逼着他学书法,而他对绘画却非常感兴趣,曾经意志当一名画家,但是当时以画家为职业非常困难。他经历了日本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世纪,它从一个半封建王朝转变成了一个工业大国。在黑泽明26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选择他进入影坛,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人生。
1923年9月1日,关东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三分之二的城市建筑被毁坏,死亡人数几乎与广岛原子弹死亡人数相当。那年黑泽明十三岁。黑泽明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他在中学学习过西方绘画,参加过一个称为“无产者艺术家联盟”的组织,该组织经常谈及革命的话题。
1936年,黑泽明在报纸广告上看到一家叫PCL的电影公司在招聘助理导演,他报了名,这家公司就是后来的东宝映画。这一年黑泽明26岁。直到1943年,黑泽明才被允许执导他的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该片取材于一部讲述年轻柔道师的小说。虽然是初任导演,黑泽明在日本一下走红。电影《罗生门》在日本的首映失败,但却意外的在西方大获成功。1951年这部影片入选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了令人羡慕的金狮奖。
1990年,80高龄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直到1998年他去世,黑泽明导演的电影超过了30部,包括《罗生门》、《七武士》、《蜘网宫堡》和《乱》等,他的作品对其他导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们尊称黑泽明为电影大师。而在日本他被指责过分地迎合国际观众,以及过多地将日本社会暴露给西方。
黑泽明拍摄的影片《罗生门》,在1951年威尼斯影展上获得金狮奖,这是西方电影节第一次把头奖给了一位亚洲导演。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因为,从此西方社会不仅认识了日本导演黑泽明,还通过他的影片真正认识了亚洲电影。
黑泽明在日本的武士家庭长大,年轻时一次偶然的选择使他进入影坛,在做了7年的副导演后,导演了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而1950年的影片《罗生门》更是奠定了黑泽明在世界影坛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黑泽明不断拍摄出传世杰作。
接下来的几年中,黑泽明连续拍了几部杰作,都是描写人们在艰苦和逆境中如何善良生活的。自我牺牲和承担道义是许多黑泽明影片的中心主题,这与他的武士家庭背景密切相关。黑泽明坚持剧本要基于真实的事件,所以他和摄制组对日本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查,以便获得更多有关武士的资料。
《七武士》是东宝映画拍摄的最昂贵的影片,因为拍摄时间是原计划的四倍。黑泽明和他的摄制组设法完成了这部影片,但却使东宝映画濒临破产的边缘。黑泽明的冒险得到了回报。《七武士》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它在西方被认可,也为他赢得了世界级艺术家的美誉。
1960年,黑泽明的《七武士》被约翰?斯特奇斯重拍,取名为《七个高尚的人》。詹姆斯?考伯恩扮演飞刀牛仔,人物直接取材于黑泽明的武士剑客。
1968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宣布,黑泽明将在一部描写突袭珍珠港的宏大的战争史诗片中担任日本部分的导演。开机三周后,黑泽明离开了剧组,最后完成的影片中一点也没有用他导的部分。到1968年,电视剧完全占领了日本的市场。
1972年,黑泽明接受邀请到苏联去拍一部俄语片《德乌苏札拉》。当时苏联的电影公司还由国家控制,他和一大帮苏联人一起工作。这部影片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影片讲述了世纪之交一支探险队深入荒野进行勘测的故事,片中大部分外景都在西伯利亚拍摄。1976年,影片《德乌苏扎拉》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由于拍电影越来越入不敷出,黑泽明不得不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其中一个选择就是接拍一组日本威士忌酒的广告,拍摄地点就在他在日本的住所附近,他亲自执导,并且还在其中客串了角色。
黑泽明依靠外国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影子武士》的拍摄。弗朗西斯?科波拉在他的好友乔治?卢卡斯的帮助下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刚刚拍完《星球大战》的卢卡斯称,自己的灵感来源正是黑泽明的作品。
黑泽明的《影子武士》将观众拉回了战国时代,他呈现给众人一部讲述忠诚和两个敌对家庭之间战争的史诗巨作。不过,他这一时期的心境更加灰暗,而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战争的恐怖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拍完《影子武士》之后,黑泽明着手拍摄一部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李尔王》改编的影片《乱》。《乱》令黑泽明像着了魔。他常常陷入幻想,满脑子都是他要拍的影像。影片的结尾是一场预言式的血腥大屠杀,这唤起了黑泽明脑海深入最可怕的童年记忆。
当黑泽明需要缓解拍片的疲劳或是写些什么时,就会到东京呆上几个礼拜,他每次都住在一家简朴的小旅馆里。
黑泽明80多岁高龄时仍坚持拍片,1998年9月,黑泽明与世长辞,享年88岁。共有35000多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
黑泽明在他50年的电影生涯中共导演了近30部电影,获得了30多个著名的奖项,他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段,触及人类情感秘密的电影主题,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影响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导演。
随着黑泽明的电影不断上映,掀起了“黑泽”热,出现了“黑泽”迷。在日本,黑泽明的家乡品川县,由民间捐资兴建的黑泽明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博物馆包括一个黑泽明生平的展室和一个剧院。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大师的一生,欣赏大师的留下的杰作。
(2)倒叙式结构
从时间上是从现在向以前讲,这样的人物往往是最近成名,或是作品在时下影响力广泛,人物最吸引人的是现在的状态和成就。倒叙结构经常从一场演出,一次画展开始讲起,向回追溯人物奋斗的过程,成名的经历,这种倒叙结构非常适合拍摄中青年艺术家、成功人士,也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将重点分析的《人生在线——邓伟》就是倒叙结构。
(3)以点带面的即时结构
它的意思是,观众看到的和人物经历的是同时,没有像前两种结构一样必须用现在时空的画面承载过去时空的故事,心态要向回。即时结构是现在时态的,没有讲述前史或者不着力讲述前史;“以点带面”的意思是突出呈现人物的某个特点,并不求全面,如《人物》栏目制作的《舞蹈家——杨丽萍》中,没有解说词,全片以杨丽萍参加排练、演出、采访为主构成,镜头没有在对过去杨丽萍的经历上下功夫,而是重在展示人物对舞蹈的执迷和成功背后超乎常人想像的巨大付出。 ( 视频链接 http://www.cctv.com/program/rw/20070202/106798.shtml)
2. 片子的段落是什么?
在弄清了全片结构后,下一个工作就是将大的结构分为叙事单元,如果是“生平年表”的结构,叙事单元就是童年少年成长背景、家庭、青年时期的奋斗和理想、创作道路上的几个重要阶段、人生暮年的感悟等几个大的段落章节。
“倒叙式”结构的段落构成方式和前一种结构相似,只是时间顺序上有所不同,更为灵活,会有顺叙中的插叙,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等等段落组合,但基本的段落内容都是对人物经历的描述,段落感也非常明显。
第三种结构,“以点带面”的即时结构的段落类型会不太明显,因为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主要拍摄内容,有很大的随机性,更为接近纪录片的形态特征。虽然段落感不明显,但仍然有全片的逻辑顺序,划分段落的标志常常是人物采访,一段采访一段人物活动画面,采访和上一段镜头或下一段镜头有意义上的呼应关系,每段采访搭配一段画面形成了串珠式的并列展开的结构,这里的段落之间关系是平行的,时间感较不明显。
3. 叙事单元的内部镜头组成怎样?
理清和结构和段落后,下面的工作是要分析镜头的构成,镜头之间的关系怎样。专题片的镜头语言一大特点是要以现在时空的画面承载过去的内容,心态向回走,所以在镜头的构成上,必然有大量的空镜头作为叙述人物精力的画面铺垫,镜头间的关系也要依据了解说词的内容,或者平行并列、或者有因果联想,我们在分析具体的片子时会详细讲解空镜头的用法和镜头关系的问题。
《人生在线——邓伟》
1. 结构段落分析:(人生在线——邓伟)
全片是倒叙的结构,以邓伟对自己拍摄名人经历的自述作为线索。
段落一:(引出邓伟的杰出之处)
邓伟从家到美术馆的镜头开始,解说词回溯“从邓伟家出发到中国美术馆,最近的车程是八公里,行驶时间为二十分钟,而最远的路程则是足迹遍布五大洲,花费十年的时间,十年前,邓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到世界各地为一百个世界名人拍照,然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如今这个梦想就要实现了。”
解说词:从1990年起,邓伟自费对世界各地的名人拍照。创造了摄影师的奇迹。
段落二、邓伟的拍摄逸闻趣事——人物有吸引力的、与众不同之处
邓伟同期声:每拍一个人物都有一个故事。
解说词:引出拍摄施密特的故事 施密特的照片过渡
邓伟同期声:拍摄施密特时的故事 街头空镜头
解说词:拍摄里根的故事
邓伟同期声:回忆拍摄里根
解说词:拍摄里根的故事
邓伟同期声:回忆拍摄里根
段落三:回溯邓伟的拍摄名人的经历
解说词:1978年,邓伟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画面是邓伟旧照片
张艺谋同期声:邓伟学生时代的拍摄文化名人的兴趣
解说词:从1980年起,邓伟用了5年时间拍摄了100个文化名人
张艺谋同期声:对邓伟拍摄的电影《青春祭》的肯定
邓伟同期声:拍名人照片的理想
解说词:电影可以由别人拍,而这件事只有他才能完成
邓伟同期声:我要考验一下我自己有多大的能量。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就是说人的大脑在死去的时候,只用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脑的功能,我觉得一个人的思想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有多大忍耐力,有多大的控制力,有多大的容纳量,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张艺谋同期声:邓伟的痴迷、真诚。这种精神只有邓伟的性格才行,一根筋。
段落四:邓伟开始他的拍摄计划却并不顺利
解说词:86年起,邓伟发了第一批拍摄邀请函,三年发了三百多封,却都如石沉大海。
邓伟同期声:我有点灰心丧气。。。父亲说:敢想就是成功的一半。
解说词:邓伟接到第一封回信,来自船王包玉刚,这是一封拒绝的来信。邓伟开始做意志和身体的准备,他独自一人来到天山。
张艺谋和邓伟同期声:讲述一段邓伟的磨练意志的趣事
段落五
1990年邓伟赴英国讲学,他打算从此开始拍摄世界名人的计划。
邓伟同期声:有千分之一的希望,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解说词:从客座教授变为打工仔
邓伟同期声:打工生活的辛苦
解说词:邓伟依然与名人咫尺天涯,邓伟决定临时突击的办法拍摄李光耀
邓伟同期声:回忆拍摄李光耀的经历
解说词:拍到第一个名人的邓伟非常兴奋,打算打道回府,但第二天看到太阳升起时,邓伟改了主意。
邓伟同期声:继续把名人拍摄进行下去
段落六
解说词:邓伟给拉宾的邀请信被拒绝,那一年他32岁。
段落七
邓伟拍摄了杨振宁
邓伟同期声:回忆拍摄杨振宁
解说词:邓伟海外的艰苦生活
段落八
邓伟拍摄的很多是政界要人,所以往往在见到名人之前,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
邓伟同期声:讲述拍摄时安检的经历
段落九
解说词:1992年,邓伟又给拉宾写了一封信。拉宾给他寄来一张签名的照片。这一年邓伟33岁
段落十
活动画面
邓伟同期声:在海外寂寞的经历
段落十一
解说词:名人的普通人一面
邓伟同期声:讲述给容克、图图拍照的经历
段落十二
解说词:1993年,邓伟给拉宾写了一封信,那一年,邓伟34岁
段落十三
邓伟同期声:经过了努力没有成功,不应当心安理得
邓伟拍摄的照片
解说词:使用自然光的麻烦
邓伟同期声:拍摄基辛格的经历
段落十五
解说词:1994年,邓伟接到拉宾同意拍摄的信,那一年邓伟35岁。
邓伟同期声:讲述去以色列的经历、拍摄拉宾的经历
段落十六
活动画面:邓伟展示十年来写的日记
解说词:邓伟父亲生前曾问他,如果将你一个人放在孤岛上,你该如何生活,如果只许你带一本书,你带什么书?当年的邓伟不知如何回答。如今,邓伟已用他的行动回答了父亲的第一个问题,至于带什么书,邓伟回答是:老人与海。
以上是一个简略的后期剪辑文案,从中可以分析出片子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组成。大的结构是倒叙的,邓伟回忆自己的拍摄名人的过程,倾诉十年所经历的艰辛和喜悦,从段落五开始,邓伟的拍摄到了第一个名人之后,段落之间的关系成为虽然时间上有先后,但内容平行并列的关系,主要围绕着邓伟的惊人意志和他一路拍摄的经历这两个点展开,由于内容并列较多,容易失去层次感,编导中间穿插了几个分节的环节(段落六、九、十二、十五),即邓伟申请拍摄拉宾的漫长过程,象给片子打拍子一样,使邓伟的拍摄之路又多了几分悬念,也强调了邓伟为了实现理想的韧性和坚持。
2. 镜头分析
镜头要配合解说词将过去的事情讲出来,空镜头的运用技巧非常重要。本片所用的镜头来源一是拍摄,二是资料,第二类来源的镜头为主。那么本片如何能做到用资料镜头画面说故事呢?我们必须理解专题片的视听语言特点是画面虽然是真实的,但不要求一定是当时当日即时拍摄的,而是要和解说词有意念上的联系就可以了。比如,邓伟寄信的镜头不是解说词说的“从1986年开始,邓伟寄往世界各地300封信”,但是有这种相近似的画面可以弥补现场画面的不足,也丝毫不影响真实感。再比如,邓伟拍到了第一个世界名人李光耀,兴奋异常,来到了圣淘沙海滩,画面上是一片海滩;第二天早上,看见太阳升起,邓伟决定继续拍摄,画面是日出场景。这都不是解说词叙述的时空现场实拍的,但给了观众一种现场感,这就是画面的写意和模糊性给专题片叙事带来的方便。本片在运用镜头语言来陈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上的技巧是很娴熟的。
本片作为艺术人物专题片,还用了抒情的手法表现邓伟的意志品质,抒情段落从音乐作为标志,而有意境的空镜头与音乐的配合使主题升华,观众从看 一个名人故事进而能被人物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实现了艺术视听语言的表现效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