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老师 发表于 2021-1-8 09:16:07

春节晚会的模式与创新

四、春节晚会的模式与创新
  春节晚会创作上的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对于模式化与创新间的选择。求新似乎是观众的永恒追求,求新也似乎是任何导演证明自我的途径,但是导演的创新往往不被观众接受。这里就涉及应如何定位“春晚”的问题。
  “春晚”的模式化成分
  春晚是大部分中国观众在春节除夕夜必看的电视节目,举国欢庆的节日气氛是晚会必然要强调的内容,无论如何创新,春晚要满足中国观众在春节时的情感需要是必然要实现的。这决定了首先,“普适性”必须是晚会的节目制作要考虑的,同时又要照顾各个年龄段的需要,又必须有针对性的节目环节;其次,春晚节目负载政治上的功能,表达一年内的国家建设的成就,传达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观念,还要考虑到多民族、多地区的统一性;第三,春晚又必须能兼顾多种文艺表演形式,特别是民族特色的文艺形式都要选取有代表性的。这样看来,“春晚”的形式本身已经意味了模式化的成分,也就是说,在每年春晚制作前,晚会整体的节目构成方式、气氛组织、晚会主题都必须按规定进行的。高度模式化这一点,是其他电视文艺形式也没有的。春晚名副其实要“带着镣铐跳舞”,因为它负载的很多内容是和春晚体裁在一起的。这些模式,甚至可以称为格式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舞台布景的模式:欢庆的气氛、热烈的表演场景是历来春晚中必有的场景,所以舞台设计上的华丽和鲜艳色彩是春晚区别于其他晚会的特征,也是它的标志。
2006春晚                2007春晚
  (2)主持人的串场方式:必须由语言元素强调出春晚承载的主题意义,特别在开场段和结尾段都是格式化地阐述主题。
  (春节晚会主持人串场)
  (3)动情环节
  (4)每年春晚必有的节目表演形式有:
  戏曲串联节目、民族风情类节目、流行歌曲联唱节目
  这样看来,春晚的节目单每年的形式区别不大,因为春晚这个形式所决定的形式、格调创新的余地非常小。那么春晚是否有创新呢?连续研究20年的春晚,还是会发现微妙的变化,这个看上去非常稳定的春晚格式也是不断调整中。
  (1)语言类节目有很大的创新,从相声为主到小品为主,而小品表演形态也在不断涌现新的形式,小品表演从80年代王景愚的哑剧、陈佩斯的动作喜剧到90年代赵本山为代表的戏剧类喜剧、再到2000年后的混合电视谈话、曲艺、歌舞综合形式的小品。小品形式的更新是春节晚会在创新方面最为明显的。
  (2)技术上的进步给春晚带来了创新。电视文艺节目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才能成就出精美的画面效果,春晚从80年代初简单的文艺表演的组合到今天在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实现诸如异地同时直播,动画与大银幕手段辅助晚会,晚会的时空调度更加灵活,能建立出全球华人共庆佳节的传播效果。利用技术进步创新春晚的表演空间,电视制作水平的提高也带来画面质量和切换水准的提升。对春晚除了节目本身创作外一切技术保障水平的提高是春晚在20多年的历程中最突出的创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节晚会的模式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