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联欢晚会的审美特征
总体上说,春节晚会不同于其他叙事性艺术作品,也不同于《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等音乐舞蹈史诗,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方式相对意象化,抒情化。春晚主题的“意”不是空穴来风,都和时代精神,党的政策引导有密切的关系。如1984年晚会“爱国团结统一”的主题与当年中央提出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个时代最强音紧密相连,晚会上首次邀请香港演员陈思思、张明敏、奚秀兰参加主持和演唱,一曲《我的中国心》充分表达了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1990年亚运会在中国举行,晚会以“团结、欢乐、祥和”展现了富强起来的中国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和作为文明古国的气度,这一年的晚会以竞赛为串连组织起来,穿插许多与体育相关的节目,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豪情。1997年正值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举行,“团结、奋进、自豪的中国人”的主题表达了国人的自豪感,盼望回归的心声,主题曲《手挽手,心连心》大合唱《公元1997年》将这种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在春晚中精心设计安排的纪实节目更是与时代紧密相连。春节晚会试图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节目给观众以情感召唤。综合性和民族特色的结合
“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综合性使春晚的重要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构成因素的综合性。依托电视技术,融合多种艺术的长处,使春节晚会在电视艺术构成元素和表现手段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在表现手段上有画面、声音、文学、剪辑、表演、美工、人物造型、特技,从视听艺术的形象感和审美观照来说,融形、光、声、色、字、景、物、人等造型元素。
(二)艺术品种上的开放形和兼容性。春晚可以包含文学、喜剧、舞蹈、曲艺、绘画、电影等众多艺术门类,一些非艺术品种也在春晚这个特殊的舞台上得以展现。
喜剧性和庆典特色的结合
喜剧性在春晚上不仅体现在大量喜剧性节目如相声、小品上,也体现在对整个晚会喜剧色彩、喜庆气氛的营造,如1990年歌曲联唱《马字令》陈佩斯的出场和演唱利用了喜剧创作手法。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的是,春晚的戏剧性与普通喜剧不同,尽量使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happy ending),让观众在笑声过后得到启迪和保持对“现实还是很美好”的愿望。喜剧性还与“节日庆典”气氛联系在一起,春晚的喜剧类节目必须与“普天同庆”的春晚大主题有关。有内容上的节日庆典色彩,如相声《虎年说虎》(1986年)《马字令》(1990年),还有经常见到的《送春联》、小品《拜年》(1989年);另一类使艺术手法上注意融入庆典色彩,如唐杰忠、刘流表演的《送福》(1997年)两人身穿红色对襟袄,衣服上的图案合起来就是一个“福”字,同样是他们表演的《虎牛交接》(1998年),两人身穿卡通服,表达新旧交替的心情和祝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