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偶像》的文化分析
《美国偶像》节目的商业成功和它的节目从形式到内容契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要。不同于以往的电视中的竞赛节目,它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性和追逐梦想的欲望,使节目成为一个人人尽可参与的“造星工厂”,每一个人既是制造者,也可能成为被制造的明星。“给了参赛者和观众更多的联想空间和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的机会,从而刺激了其参与与观看的欲望。”更深层的分析我们可以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理论角度来理解。《美国偶像》实际上是一个有明确商业诉求的大众文化产品。“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狄奧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默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 文化工业的特征是大量复制、标准化生产和产品由媒介集团控制成为流行产品,它的影响在于复制人的精神世界,使之平面化和标准化,安心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框架中的一员。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是个体被社会力量控制而臣服的机制;从资本的角度说,文化工业的大量复制和传媒的影响,造成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从而推进资本主义集团获取利益。文化工业理论强调了大众传媒对整个社会思想意识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大众文化产品是标准化制作的,因为它试图取悦未做区分的受众的平均口味,共同塑造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常常蕴涵着简单的对快乐的需要——也许并不细腻深刻,但却是通俗和真实的娱乐。”
综艺选秀的核心就在于用巨大的宣传攻势,视听语言技巧、影像和叙事策略使观众臣服,用意识形态包装其商品的本质,使观众失去个体性的判断,接受节目灌输的从形式到内容的一切。
综艺选秀节目要捧出能作为大众集体幻想对象的明星,象电影制造明星一样。明星制度发掘了人作为大众文化商品的出售潜力。这种文化符号产生于对大众所认同文化意识的把握,媒体工作者要控制大众,必须控制他们所忍痛的形象、观念,而后创造这样的文化符号。《美国偶像》第一季的冠军Kelly Clarkson是个典型的美国梦的实现者,她从一个高中毕业生,只做过酒吧女招待,促销员和电话入户访销员的零工,凭借她极具爆发力的嗓音和完美的对音乐的演绎,自信的气质,成为第一个“美国偶像”,此后她出品的单曲和专辑都获得极大成功,成为真正的超级巨星。她的成功体现了《美国偶像》节目所力图灌输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就自己”的思想意识,而她的形象成为大众对“实现美国梦”的代言者,观众对参赛歌手的充分认同也是使节目备受关注,高收视率的真正动力。《美国偶像》开创了一种“造星实况转播”的节目类型,节目的形式就是推动大众制造自己认同的明星,而明星本人也是能代表大众认同观念的人。观众都认为象他(她)那样就有机会得到成功。《美国偶像》成功地使观众的欲望卷入节目中,成就了电视作为商品成功的奇迹。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偶像》文化上的商品性质是从文化批评角度的一种分析,而并非是对节目本身的负面评价,商业成功的文化产品应该是在节目所宣扬的意识上也是积极、健康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这才能是好的文化产品。《美国偶像》让大众有成就自己人生梦想的冲动,高扬通过努力和实力自我实现,这种价值观对于美国社会来说,是正常和积极的。尽管节目从制作目的、操作方式都是以商业利润为中心,但也重视在趣味上的符合主流大众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给大众正确的引导。如每个参赛歌手进入复赛阶段,节目制片组对选手的身份背景做调查,来保证这些青年都是无不良记录的;而节目现场的气氛,编导追求的是歌手声音和对音乐表现的比赛,给选手舞台让他们将个人魅力散发极致,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自我表达的权利,无论是歌手、主持人还是评委,都是以音乐为话题。主持人是现场的串联者,他与每个参赛者都能很好沟通,不管他们唱的好还是不好,主持人都亲和地对待他们 ,有时评委过于刻薄,主持人还会适当地帮选手化解尴尬。在位置和姿态上,歌手、主持人、评委是非常平等的关系,不存在任何一方的特殊优势和权威,这也体现了美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并不着力塑造权力中心,而是皆以平等姿态彼此尊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