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 发表于 2021-1-8 09:07:34

电视文艺发展简史

中国电视文艺的起步和发展,由于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影响,从电视文艺这个窗口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最真实的信息。它的制作观念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强化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开发电视文艺的艺术性和审美功能——推崇娱乐性和收视率,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电视从业人员不断认识电视传媒主体性的过程。
  早期的电视文艺主要形式是舞台直播,即在没有磁带录像设备的条件下,表演、摄像、录音、合成、播放和欣赏同一时间进行的。除即时传播、覆盖面广外,电视的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它是一种复制式的传播。当时电视上的主要节目有戏曲、歌剧、相声、歌舞等。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电视文艺过于依赖舞台和文艺表演本身,使它没有获得独立发展的可能。从1983年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成功起,揭开了中国电视文艺全面发展与繁荣的新阶段,也是从这时起,电视文艺发生了制作观念的沿革变化。
  电视文艺的政治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在各个阶段都有存在,但由于节目比例不同,可以探究出多年来观念变化的轨迹。中国当代电视业的发展可以找到一条人性化的轨迹,即电视从居高临下的教化角色成为大众娱乐产品的提供者。
  据1992年4月6日-12日的《中国电视报》登载的中央台一、二套的文艺专栏有:《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戏曲欣赏》《外国文艺》《百花园》《请您欣赏》《大家唱》《故事会》《译制片》《文化生活》《电视剧场》《曲苑杂谈》《动画片》《旋转舞台》《人间万象》《艺苑风景线》等16个。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段时间的电视文艺基本以文艺样式分类,并且比较讲究文化品位和文艺形式的纯粹性,比如《旋转舞台》和《人间万象》,前者对经典歌舞节目采用统一场景录制,品位高、信息量大,后者专门播出电视短剧、电视小品,以短小精悍、意蕴深长取胜。这一时期的电视文艺节目侧重于欣赏性和知识性,大部分节目播出后仍可以改变形式、编辑重播,艺术价值与文化含量相对比较高。《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是这段时间的最大赢家,它们都创造了较高收视率,并且引领中国电视文艺进入了综艺时代。1990年3月14日,《综艺大观》开播,以现场感和参与感为特色,打开直播晚会的新局面。内容上娱乐性大大增强,表现为加强语言类节目的成分(《开心一刻》)和将游戏环节作为固定板块(《请你参加》)。这个栏目推出和磨练了一批小品、相声演员。地方台的综艺节目模仿《综艺大观》,歌舞相声小品杂糅成为90年代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形式。
  从某个意义上说,观众的欣赏口味几乎决定着电视节目的命运,而电视人的观念、制作方向又会影响着观众的收视倾向。电视观众的欣赏口味与编导的制作观念之间永远是循环因果关系,但是这种相互作用是渐进而不是骤变的,上世纪末电视屏幕上的娱乐节目大战正是这种渐变的结果。
  一直以来,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是地方台临摹的范本。而随着文艺资源的渐渐枯竭,文艺创作的萎缩,使文艺节目丧失生命力,并不可避免地程式化,并且因为有太多的政治负载,无法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收视心理。另一方面,由于消费文化的形成,媒介逐渐由受权威控制变为受受众控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的电视文艺节目,其基本生存条件就是必须保证收视率。综艺节目的程式化和过多的政治负载,尤其是大型文艺晚会仪式化、庆典化的制作方式,背离电视的平民精神,渐渐丧失观众。综艺节目鼎盛时期过后是电视文艺的萧条期。而在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产生,给电视文艺节目的格局产生了剧烈的震荡。《快乐大本营》产生背景是电视广告业的发展使电视观众注意力作为商品成为事实。
  电视娱乐节目当时备受批判的一面——逃避现实、享乐至上、低级、庸俗、追求感官刺激,是精神快餐的电视消费模式;节目应该被肯定的一面——对于电视商品属性的发扬,电视娱乐属性的发现。体现电视消费中价值实现的动态关系的典型文本,节目编导们以收买观众注意力为制作目的,节目本身成为商品。90年代末21世纪初新兴起的此类电视娱乐节目有:
  综艺娱乐型:《快乐大本营》(湖南卫视)《欢乐总动员》(北京有线)《假日总动员》(浙江卫视)
  竞技博彩型《东芝动物乐园》《大冲刺》(北京台)《快乐大转盘》(上海台)、《智力大冲浪》(东方台)
  谈话配对型:《玫瑰之约》(湖南卫视)《相约星期六》(东方台)
  演出型综艺:《快乐新战线》(湖南卫视)《银河之星大擂台》(东南卫视)
  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那一时期的综艺节目对中国电视文艺发展有几个贡献:一是发掘明星娱乐资源,由个别板块发展出单人歌会,进而成为大型演唱会;二是喜剧性元素的介入让综艺节目不同于以往高高在上的媒介位置;三是对演出现场的随机和现场感的开发利用,让综艺直播有了新的吸引力,综艺的架子放下了,也直接改变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风格,由报幕员转向为现场气氛的调节者和控制者。
  2004年《超级女声》出现,2005年这档节目的火爆全国,使电视综艺节目的格局又发生了调整。选秀节目90年代就出现过,但到了2004年才风行,除了节目形式上借鉴了《美国偶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与受众心态的变化,这档节目不同以往“文艺大赛”类型的特征是由民间选举决定谁留谁走,有着很强的平民精神;另一方面,人们也能普遍接受张扬个性的自我,并把自我的梦想寄托于另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身上实现。从经济角度来讲,选秀节目的大热也体现了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极度自我膨胀普遍的心态。
  除综艺选秀节目外,电视文艺的其他节目类型也有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综艺节目仍然存在:主旋律的大型晚会、节日庆典晚会仍是重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综艺节目的品种,这类节目的特点是:有气势、有深度、有新意,有综合手段运用,可观的演员阵容等元素。
  《综艺大观》于2004年退出历史舞台标志了这类周末电视综艺时代的结束。“综艺选秀”占有了周末综艺节目的主流,是各个地方卫视的主打节目类型。中央台则利用大台的资本、人员优势,推出《同一首歌》《中华情》的大型歌会类节目。
  专题文艺节目和电视艺术片不再是普遍存在的节目类型,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专题文艺的制作日臻精美,电视舞蹈、电视音乐更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电视文学”的节目成为受众和制作规模逐渐边缘化的类型,这类节目曾经在80、90年代作为电视文艺的“形象代言人”来证明电视可以作为艺术,而今,由于电视的媒介产业性质已成为事实,不能吸引大量观众的“电视文学”类节目,发展的空间已非常有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视文艺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