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老师 发表于 2020-7-23 18:06:38

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然条件;(2)劳动力;(3)资本积累;(4)人力资本;(5)技术进步;(6)对外开放;(7)制度条件。
下面我们对于上述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逐一进行解释说明:
(1)自然条件
自然因素具有先天秉赋性,是人类不可控制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富国之所以富裕,具有某种幸运的含义。
①自然资源:指自然界提供的作为生产过程投入品的资源,如耕地、河流、森林、矿产资源等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例如,美国早期经济发展,相当程度得益于辽阔的疆域和广袤的耕地资源。某些中东国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生活富裕,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地下幸运地蕴藏了大量石油资源。
②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可以观察到,除了很少几个例外,被陆地包围、没有海岸线的国家一般比较贫穷。被陆地包围地区运输成本很高,发展国内市场和参加国际贸易比较困难。
③温带国家与热带国家在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机会上存在悬殊的差异。
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几乎全部处于温带,只有两个城市经济属于例外:新加坡和香港。全世界高收入地区人口十亿,两个例外经济的人口有1000万,也就是说,世界上高收入人口大约99%处于温带地区。
新近还有研究指出,寒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更高,典型的是北欧。
有关地理和气候因素影响经济水平的具体机制还缺少有说服力研究证据,但地理位置与经济增长之间至少存在统计相关性。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也可能创造很高的生产率并享受富裕生活水平。
日本是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然而,由于它成功地利用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条件,加上勤奋努力,结果变成经济发达水平很高的富裕国家。相反,无论是温带地区或是拥有海岸线的经济,仍有不少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地理决定论不可取。
(2)劳动力
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等自然资源相对富余,劳动力资源稀缺(尤其是战争时代),劳动力供给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比如在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实力的对比主要通过人口来衡量;“不孝有三,无后乃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随着社会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供给超出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人口矛盾突现(乾隆时代-洪亮吉《治平篇》,马尔萨斯人口论),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减弱;
现代经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依然需要庞大的劳动力供给,从长期看,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在欧洲、日本、俄罗斯、东南亚比如马来西亚以及我国台湾省,普遍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劳动力要素的价格随经济发展而上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上逐渐失去竞争力,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劳动力价格几乎保持不变,使得我国有可能在很长的时期内维持劳动力价格低这一优势,吸引世界各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在世界上,具备这种潜力的大概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
(3)资本积累
工具和设备能够提高工人生产率。挖一条1米深、1米宽、100米长的沟渠,没有工具完全依赖劳动力可能无法完成,用简单手工工具需要10个工人辛苦地劳作一个星期,但是如果配备挖土机之类的现代设备,一个工人也许在一两天就能完成任务。
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技术设备及其附属物的存量,称之为物质资本,简称资本。
资本的形成是一个积累过程,是通过储蓄实现的。
资本存量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比较高,而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比较低。
资本深化: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
资本存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今天资本存量是昨天投资的结果,未来资本存量部分取决于今天投资。因而,增加资本存量需要一个社会在现期消费上采取某种克制态度,把每个时期创造的部分财富节省下来,用于积累和投资,形成新的资本。
政府可以运用税收,利率经济手段来鼓励本国企业和国民积累与投资,还可以实施开放政策鼓励外国资本进入本国投资,作为解决本国资本不足问题的一个补充措施。
(4)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和实际经历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它们附着在劳动者个人这一特殊载体上并表现为他们素质的差异
人力资本不象物质资本那样具有可直接观察的实际形态,但二者对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相似之处。经济学家同样把人力资本看作生产要素,认为它们能够有效地提升一个劳动者或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或效率。
象增加物质资本需要积累和投资一样,增加人力资本也需要投资,并且需要特殊的投入要素,即教师、图书馆、实验室、学习时间等等。人力资本概念意味着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特殊产业。
由于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随着人力资本对于现代经济重要性不断增大,教育对于长期增长的作用也就相应增加。
经济学家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教育具有某种正外部性效应。例如,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更有可能提供发明创造,由此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旦变成社会一般知识或常识一部分,在社会范围内发生的积极作用可能显著大于创造者本人从中获得的直接收益,从而显示出教育的正外部效应。因而,为了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政府应当实行鼓励国民教育的政策。
许多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教育是美国经济发展独步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一个证据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统计表明美国出口到欧洲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欧洲出口到美国的则是物质资本密集型产品。
   (5)技术进步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储蓄积累而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其增长过程存在上限,即在某个较高收入水平就会出现停滞
原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
技术进步改变生产函数,用同样的资本或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可使资本与劳动相互替代)。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
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家迟早会发现再也找不到用资本生出利润的办法,因为资本回报率下降,因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他说对了一半——忽略了技术进步
技术的作用:

克鲁格曼、刘遵义等通过对东南亚各国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他们的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投入增加,几乎没有技术进步的因素,据此预言东南亚孕育着经济危机;他们的分析同时指出,中国的情况与东南亚雷同,因此对中国提出了警告
近年来我国反复强调要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就是这个道理
明智的科技政策至少应当包含两方面内容:
1)直接扶持基础科技研究;
2)利用专利制度激励私人部门对研发的投入
“科教兴国” 的含义,就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6)对外开放
从最直接关系看,贸易好比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如果一国出口纺织品进口飞机,其效果与发明了一种把纺织品变换成飞机的技术类似。
由于出口品通常是比较具有资源优势和生产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产品,而进口的是产品通常不具有资源优势因而生产机会成本比较高,所以贸易实现的交换通常会提高交换双方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给定资源限制下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除了静态福利效果,贸易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积极“溢出”效应。贸易促进信息交流沟通,使贸易参与国的企业和人民加深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这些对于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拉美的 “前车之鉴”:五六十年代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实行进口替代的内向型政策,通过限制国际贸易发展国内民族工业,希望以此赶超发达国家。进口替代政策在短期内一度非常成功,可惜好景不长,政府保护下的产业缺乏竞争压力,长期发展不大,效益低下,逐步使这些国家陷入困境;相反,亚洲国家(日本、东南亚、中国、印度)都实行外向型经济政策,参与世界经济分工,总体上较为成功。
日本在一些领域的开放程度甚至赶不上中国,对农业等许多落后产业部门的保护,使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很多方面过于缓慢,阻碍了日本经济复苏
减少对贸易的限制,扩大开放,从参与全球经济体系过程中学习,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
(7)制度条件
可以把制度因素理解为有关经济体制和政策安排的总和,它所涉及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合理界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过计划经济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目标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总体上具有不可被政府行为替代的基本经济功能,因而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政府应当承担监管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功能,而不应充当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直接决策者。这一认识是从20世纪人类经济史中总结得来的重要经验。
政府在提供公共品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政府的宏观调节也可能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经验表明,计划经济扼制经济活力,并存在难以克服的信息处理和协调困难,因而长期绩效普遍不如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谋求长期经济增长的前提性制度条件。
其实早在五六十年代,哈耶克等人就预言了计划经济的瓦解,与后来苏联东欧剧变前的实际情形惊人吻合;可惜的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藩篱,我们毫不客气地给他扣上“反社会主义”的大帽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制度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