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网院19秋《组织行为学》课程作业
《组织行为学》课程作业1.[单选题]软件开发公司适用于哪一种类型的组织文化( ) (满分:4)
A.棒球型
B.学院型
C.俱乐部型
D.以上都不是
2.[单选题]人们的工作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工作中各种社会关系,这种人性假设理论是() (满分:4)
A.“经济人”假设理论
B.“社会人”假设理论
C.“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
D.“复杂人”假设理论
3.[单选题]组织内非属同一层次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沟通称为() (满分:4)
A.上行沟通
B.下行沟通
C.斜向沟通
D.平行沟通
4.[单选题]重视创造发明,是冒险家和革新家的天堂,这是组织文化的哪一种类型() (满分:4)
A.棒球型
B.学院型
C.俱乐部型
D.以上都不是
5.[单选题]秘书与同级、同事的面谈属于() (满分:4)
A.上行沟通
B.横向沟通
C.纵向沟通
D.外部关系调整
6.[单选题]企业家的核心能力是() (满分:4)
A.创新能力
B.社交能力
C.激励能力
D.决策能力
7.[单选题]以下关于动机与行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满分:4)
A.同一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B.动机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总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C.错误的动机可能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D.好的动机必定引起合理的行为
8.[单选题]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刨设一定条件的环境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称为() (满分:4)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9.[单选题]提出公平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满分:4)
A.弗洛姆
B.亚当斯
C.斯金纳
D.奥德弗
10.[单选题]气质类型为()的人,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较低,所以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刺激下产生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症或胃溃疡。 (满分:4)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单选题]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在这方面起着突出作用的是() (满分:4)
A.认知
B.情感
C.意向
D.行为
12.[单选题]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学者()提出 (满分:4)
A.马斯洛
B.赫茨伯格
C.奥尔德弗
D.亚当斯
13.[单选题]人们通过组织的标志、广告、建筑物、产品、服务,以及组织领导人、员工(特别是营销人员)的行为,就会了解组织与众不同的特色,以及在其后面深层次的价值观,这是文化哪一作用() (满分:4)
A.辐射作用
B.激励作用
C.整合作用
D.导向作用
14.[单选题]以()为主的员工更容易主动接受指派的工作,而且对他们来说,投入地去完成工作基本上是无需考虑的 (满分:4)
A.情感承诺
B.规范承诺
C.连续承诺
D.职业承诺
15.[单选题]以()为主的员工会花一些时间考虑完成这项工作能在多大程度偿还“债务”,即在多大程度上回报组织曾给予的恩惠 (满分:4)
A.情感承诺
B.规范承诺
C.连续承诺
D.职业承诺
16.[单选题]假如你是公司的总经理,你将授予哪种人以决策和行动的权力() (满分:4)
A.参谋人员
B.直线人员
C.咨询人员
D.一线员工
17.[单选题]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满分:4)
A.气质
B.能力
C.个性
D.性格
18.[单选题]()是取消正强化,对职工的某些行为不予理睬,当此行为得不到正强化时就会逐渐消失。 (满分:4)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然消退
D.惩罚
19.[单选题]关于双因素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满分:4)
A.双因素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颇为相似
B.同事关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对员工起到显著的激励作用
C.能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都属于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方面
D.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1966年在《动机和人》一书中提出的
20.[单选题]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这是组织文化中哪一种类型() (满分:4)
A.棒球型
B.学院型
C.俱乐部型
D.以上都不是
21.[单选题]下列属于领导者职位权力的是() (满分:4)
A.模范,专长
B.惩罚,奖赏
C.合法权,专长
D.惩罚,模范
22.[单选题]注重人的需求、满意度,友好的组织气氛和工作环境,这是领导方格模型中的() (满分:4)
A.乡村俱乐部管理
B.贫乏型管理
C.任务式管理
D.中间型管理
23.[单选题]那些想全面掌握每一种新工作的人准备的地方,这是组织文化的哪一种类型() (满分:4)
A.棒球型
B.学院型
C.俱乐部型
D.以上都不是
24.[单选题]群体决策有多种方法,其中决策速度最慢的决策方法是() (满分:4)
A.头脑风暴法
B.命名小组法
C.德尔菲法
D.电子会议法
25.[单选题]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满分:4)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