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社会精英,当重温“士志于道”任何时候,人们总还是希望自己的时代有典范人物,他们展现着时代的风尚
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今天的中国方方面面表现出惊人的实力,相应的,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显赫人物。也许只是十多年前,一些企业家以创业英雄的面目出现,但在今天,他们的企业被称之为“帝国”。曾经的明星还只是以作品赢得追捧,今天却有不少现象级的人物出现,他们影响着普通人的文化趣味,甚至生活方式。同样是这批人,短短十几年间,身价骤增,几倍于昨天。
社会精英.jpg这些精英们的社会影响同样与日俱增。但客观说,影响力的来源,多是他们的财富、名望,少有精神层面的东西。他们是这个社会醒目的存在,私人生活、感情八卦、社交人脉都成了舆论谈资,但总体上,他们的世界很陌生,与普通人的生活界限分明,“精英的世界你不懂”。财富和名望来自奋斗,也塑造了他们艳丽的社会形象,但没有为他们赢得什么荣耀和光环。
古人说“士志于道”,也就是说,社会名流有他们的道德理想,渴望社会发展进步,在国计民生的事业上有当仁不让的志气。历史上的中国讲士大夫兼济天下,文化内核是社会垂范。担当社会责任,还不仅仅是博取美名,那简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失去社会担当的机会,几乎等于失掉了他们存在的价值。
现代社会没有阶层束缚,各领域的佼佼者靠能力、才华收获财富,赢得社会的聚光,便能站上核心舞台。但是,当无数眼睛看向他们时,他们做何表率,有何示范?今人不讲“士志于道”,但任何时候,人们总还是希望自己的时代有典范人物,他们展现着时代的风尚,言谈举止之间,有美好的审美、趣味、情操,能够传递积极的社会风气,引人学习、追捧。
精英团队.jpg
遗憾的是,现在就连“精英”的说法都已紊乱。精英被理解为或自认为拥有很多,是生活的赢家。但面对社会问题、需要担当时,他们又被还原为普通人,有常人的生活、情感和麻烦,也是肉体凡胎。他们拥有的资源不少,但口口辩称是自己奋斗所得,不曾想过丰厚资源得益于社会的发展,依赖社会的制度、文明来呵护,不是丛林中争抢得来。一个社会的精英没有担当意识,其实也不正常。
这个社会的精英有能力跳得更高,做点超越现实局限的事,有能力多担当一些。今天重新认识和定义精英,赋予他们更高的期待,其实也是希望这个社会的精神世界能够快速崛起。
90后大学生形象究竟啥样?
从容、务实、理性,是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有理由相信: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他们手中,不会掉落到地上,一定跑得更精彩
当前在校大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90后。对于这一代大学生,社会上常冠以诸如“娇生惯养”甚至“非主流”之类的标签,将他们拼贴成一副略显负面的群像。面对社会的不理解,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似乎也不愿或不屑去辩解。由于缺乏了解和对话,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形象就显得不够清晰。
$_Q}`VF)RBKTGNF71C)UF8D.jpg
复旦大学国家网络传播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近期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社会对90后大学生存在不少误解。这项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婚恋观,历时两年所做的大规模网络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乐观、有责任感,远非平时印象中的那样自私和物质。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对政治不狂热,但却抱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的政治态度正面、乐观,对政治、经济和国家发展有信心,这些正能量构成了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底色。他们对尼泊尔地震感同身受,又为中国的强大骄傲;他们思想开放,但又有道德底线;他们尊重传统、崇尚科学,但又不贸然加入网络“论战”……当代大学生并不像此前社会传说的那种,只盯着自己的利益地盘,两耳不闻国家社会责任。
然而,90后大学生也不是满脸忧国忧民的传统知识分子。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关怀社会与关心自我并不矛盾。调查中的几个数据令人深思:27.1%的大学生认为,人生成功最关键的要素是舒适,其次才是成就感(15.0%)和美满家庭(10.7%);23.5%的大学生认为理想社会最核心的特质是舒适。看来,对在物质充裕环境中长大的这代大学生而言,高品质的生活是他们权重最大的牵挂。
这一代大学生全新的时代特征也值得关注。他们敢于表达自我,也善于表达;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他们反对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乎个人感受;他们崇拜的“偶像”很多元,有商界精英,也有知名作家;有“网络达人”,也有争议人物。多元的价值观,多样的人生标杆,使得他们在具体目标上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不过,在追求人生出彩、自我实现上,还是一致的。
90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告别了物质的匮乏,远离了信息的贫困,国家发展的一帆风顺,也让他们觉得,只要个人奋斗,梦想都会实现。
90后是最蠢的一代人吗?
仿佛一夜之间,“90后”成为了人们表达立场、宣泄情绪的一个名词。美国学者鲍尔莱恩《最愚蠢的一代》一书的标签被黏贴在了二三十岁人群的集体身份上。在更传统的上一辈人看来,这些伴随着数码产品和互联网技术度过了青春期和成年的后生,是一群既无创造力,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垮掉一代”;另一种态度与此截然相反,认为9后0是一个具有褒义的代际划分,它象征着活力、冲劲、创新能力和变革未来的愿望。在北京,那些数不清创业训练营里,90后的创客们正在努力把自己从外形到内在装扮得像上个世纪末叶的硅谷创业者,尽管,他们在那时候大多还未出生。
两种噪声的碰撞、融汇,让公众视野中的90后形象变得模糊而陌生,但也因这种交融而产生出了一种与众不同异响。在百度词条中搜索“90后”,你会得到大量的负面垃圾信息。这个具有复杂面向的群体,不仅决定着未来二三十年这个社会的走向、GDP和创新能力,未来的社会规则、流行语汇、消费习惯都是由这些人来定义的。当公众视野中的90后普遍被认为具有“没心没肺”的“脑残”共性时,既然爹不疼娘不爱,不如与小伙伴一同玩耍。那种深刻的裂痕和代沟是此前任何一代人都从未经历过的。
于是,今天已经初步获得了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自由的90后们常说:这是一个商业的时代,人人都在坐台,等待翻牌。是的,对于那种老调重弹的所谓批评,回应的最佳方法就是不以为然。
有趣的是,这种不以为然、没心没肺的态度,在他们身上表现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力。就像一个流行的小学语文填空题。他▁▁牺牲生命,▁▁出卖组织,60后填“宁可,也不”,70后填“害怕,所以”,80后填“与其,不如”,90后填“即使,也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也是一种源自没心没肺的创造力。
这似乎是一个思想早早与国际接轨的人群。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出生的时代对于人的发展会起到决定性影响。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出生的时期让他们在最富创造力的年轻岁月刚好赶上了PC电脑技术勃兴的时代。如果我们也从出生代际的角度观察90后,会发现这些在今天陷入对往昔的集体回忆,貌似已经有些“老去”的一代人,其实正处于创造力的勃发时期。
我们不难回忆起二十多年前流行的大白兔、酸三色、小龙人、圣斗士、红白机、跳皮筋、画手表、打口带、兴趣小组、李雷和韩梅梅、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些能构成90后生命记忆的一部分吗?但实际上,他们的青少年生活远远比这丰富。赶上了80年代末文化热的余波,内陆各大电台对日本、欧美动漫的大波引进,以及使得这一群体的文化自童年开始就呈现出异常多彩、多元的形态。这让他们其实并不“愚蠢”,相反,一个多元的文化土壤,对于培养出创意产业的“大脑”来说,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份行业报告说的再明确不过,当今中国的创意文化产业中,80%以上的从业者为90后,尤其是在动漫、游戏产业,那种自幼年而来的文化脐带,伴随至今。例如,对于ACG文化和二次元,70后以前的人们完全无法理解,80后也未必尽然能懂。但深受动漫、网络熏陶的90后,理解起来毫无困难,并且迅速与之融为一体,在外界一片“脑残”的骂声中,践行着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90后是这个国家最先体会到消费文化魅力的一代人,这让他们很难在商品市场中表示“淡定”。中国的改革开放虽说自1978年就开始,但实际上那个年份只是名义上的象征。1980年代的市场改革一直是走走停停,并且还隔三差五来一场运动纠正市场化进程中的“自由主义”之风。中国真正拥抱商品经济,接纳消费文化,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外国的品牌涌进入中国,电视广告的泛滥,都是在这个时期来到中国的。这个时候,90后们都处于懵懂少年的状态,他们不可能是财富的创造者,但亲眼目睹商品极大丰盛的他们却充当了很好的消费者。
当然,为被消费主义“洗脑”过的90后买单的人主要是他们的父辈,我是指60后们。而当90后今天不得不独自承担经济压力,面对社会之时,消费主义的蔚然流行只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今天iphone被调侃为“肾6”,人们经常拿商品消费开涮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注意到这种看似不经意调侃的语句,传达出消费主义在今天深入身心的状况——即使卖肾,也要得到心爱的iPhone6,至于原因呢?答案很可能令人错愕:根本没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她流行。这就足够了。
总之,发生在90后身上的一切似乎印证者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当中所说的:物品的价值在这个时代降低了,重要的在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存在的时代关键词就是‘适合自我’”。在一个充满了创意与遐想的“小时代”,在流行与个性、升腾与沉沦之间,这个横跨近10年时间长度的人群,正在为这个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多元的、需要仔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