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行为动机激励
第十讲 安全行为动机激励(二)一、“侥幸”违章行为的心理动因(下)
(2)海恩法则
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个苗头背后有1000个事故隐患。
“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苗头背后有隐患”
海恩法则谈到这样一个规律,一起重大的飞行事故背后有29个事故的征兆,这29个征兆就是马上要出事了但是没有出事的现象;而每个征兆背后又有300个事故的苗头,苗头是冒出头了看得见了但是还没到征兆的现象;而每个苗头背后有一千个事故的隐患,隐患是还没看见的现象。因此可知,一起重大的飞行事故后边是很多的征兆,征兆后边是很多的苗头,苗头背后又是很多的隐患。这个理论指出,要避免这次重大的事故发生,就需要重视29个征兆,需要重视300个苗头,需要重视一千个隐患。
在分析M=VE的时候,如果采用反向思考,从隐患抓起,从苗头抓起,从征兆抓起何其难,因为相对来说这个比例还是太小,为了解决万一的问题需要对一万的问题进行严格管理,这种概率对于安全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违章行为的目的是获取比一般利益水平高的利益,付出比一般社会行为低的成本,从效价的角度看,安全生产要付出成本、付出代价,无论是集体企业或个人,如果不做安全付出,那就省下来了利益。例如骑自行车时,如果自行车闸不灵,要换闸就得花钱,不换就可以省下这笔钱,少投入就多获得,付出的成本低获得的利益高,这样就最后导致了一连串的悖论。违章的成本越低,违章行为的利益越高,该行为在经济上就越划算,其发生的频率就越高,参与的人就越多,受规范约束的人就越少,导致事故的几率就越高。
由于违章的成本太低,最后导致了事故的几率太高,这是一连串的这种连锁反应,解决这些问题,既要考虑效价的问题,又要考虑概率的问题。由于安全收益的低频性,而且加之安全行为具有滞后性,安全收益具有低效性,导致了遵章守纪的动力弱。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使违章行为的动力减弱,使遵章守纪行为的动力增强。
3.“侥幸”违章行为的校正
例如对于汽车不按规定挂牌照的违章行为,被抓住以后每次罚款二百块钱,这种处罚就会导致遵章守纪的动力弱。如果将罚款数额增加到两万元,通过这种重判惩罚就会使得违章的效益非常低,从而降低侥幸违章的动力。同时,要让安全受益高频,才能做到遵章守纪的动力强,这样就会把安全活动给量化,让成果有形化,而且这种受益要经常发生,手段要多种多样,这样遵章和违章两个方面此消彼涨,安全工作就可以得到保障,侥幸违章的行为会大幅度减小。
{案例 一位教授在矿山的纠错违章实验}
一位教授在矿山做了一次实验,他把人的不安全行为定量纠正,使得这些不安全的行为量化,也就是变得有形化,让它看得见,摸得着,比如吸烟和拆卸矿灯会带来煤矿里面的瓦斯爆炸,这位教授于是设计了一个方法观察统计不安全行为和安全行为的比例,然后定期分析和比较,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和纠正,员工增加了种成就感,不断的有所提高,经过实验的这种安全行为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遵守规定的员工不断的得到表彰,最后的结果是安全记录提升,事故次数占全矿的比例从前一年的22.22%降为了实验期的11.7%,因事故发生的扣款从14.9%减为4.1%,这个效益非常有形,这样的结果就是人人更愿意遵守制度。
{案例 北京市交管局的制止侥幸违章行为的措施}
北京市交管局为了限制侥幸违章行为,使得侥幸违章行为的效益减小,被发现的概率增加,于是将路面监控的电子眼升级全面,现在共有八种摄象头,可以拍到违章、超速、闯红灯、无牌上路、加塞、乱并线、乱改车牌等,这样就可把行驶违法一网打尽。路口的交通违法行为骤降。
武汉江夏的交通交警在远程区启用了电子眼,路口的交通违法行为同样也大幅度下降2009年一月到十月,全区共发事故和死亡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7.3%和14.9%,下降了大约七分之一左右,有意识的采用这些措施明显的降低了侥幸违章行为。
二、以人为本与安全动机激励
1.动机概念
当人在生理失去平衡或心理失去平衡时,就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人为了满足需要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就是动机。
人的心理特质的差异决定了人的期望值的不同,决定了人的需要不同,决定乐人的动机不同,也决定了人的行为各不相同,以人为本就是研究人的期望,研究人的需要,研究人的动机,研究人的行为。
动机就是心里边特别急切的想干的事,是由于生理失去平衡或者心理失去平衡而承受的一种压力,感到了一种不平衡,于是就有乐动机,就希望立刻得打破这种不平衡,追求一种新的平衡,比如高考的时候落榜了,心里就不平衡,为了达成平衡就要寻找新的人生道路。
安全动机就是在安全的生产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平衡,于是有了动机去做新的事情。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是为了某种需要而做事,那么他就什么也不做”,这段话用双重否定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说,人都是由于需要而去做事,安全动机是安全行为的基础,人有了期望,期望就导致了需要,需要就导致了动机,人的动机出现了以后,就导致了人的行为,行为指向了工作目标,目标一旦实现了,人又出现了新的期望、新的需要、新的动机、新的行为。
2.安全动机是安全行为的基础
期望激发需要
需要决定动机
动机产生行为
行为指向目标
安全动机循环往复过程示意图如下:
图10-1安全动机循环往复过程示意图
这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叫做“期望激发需要、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又产生期望”。用这样的动机来激发人的安全行为,变被动的约束为主动的需要,即为了避免万分之一的事故而进行一万倍的努力,加上若干限制的因素,用强制的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逆反心理,变事故行为成为安全行为。
3.变被动约束为主动需要
需要研究的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的需要是什么,人的目标朝着哪儿走;二是研究人的能力是什么,人如何来实现安全?这就是以人为本,从比较被动的“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然后再向更高境界的“我会安全”去发展,由此形成一种安全行为的演化。
要实现事故行为向安全行为的彻底转变,企业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以满足人的主观需要为目的,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手段,以研究人的个性特质为重点。
从根本上改变员工在约束下的相对被动的安全行为,为员工自发的积极主动的安全需要。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再升华到“我会安全”。
自检:www.ap5u.com
在某单位有三台设备,一为普通电气设备,一为高压设备,一为极易产生漏电的专业设备,为了防止直接接触电击带来的危害,需要对这些设备选择一定的防护措施,你认为该怎样做?
见参考答案5-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