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 发表于 2011-11-5 15:24:28

安全行为动机激励

第九讲 安全行为动机激励(一)

一、前言
如果按照职业适性的标准选拔了人、调整了人,同时按照职业适性对不同气质,不同性格和不同特质的人进行了相应的调制,是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呢?安全是否就可以一直保障下去,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的心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想法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行为也在随时随刻发生着变化。那么怎么才能够使人在工作当中一直能够重视安全,一直能够按照安全的有关规律来办事,这就必须做好安全行为的动机激励。

二、“侥幸”违章行为的心理动因(上)
1.“侥幸”违章行为内涵
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的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出于获得利益、节省能量或缩短时间的考虑,不顾可能发生损失的一种违反操作规章制度的取巧行为。         
“侥幸”违章行为之所以发生,原因是:
 不是不懂,而是不愿;
 不是不会,而是不做。
在许多生产环节中,“侥幸”违章事实上都是不侥幸的,侥幸指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者免去灾害,这是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偶然就是必然的情况之外。举例子来说,行人闯红灯过马路时,本应是“红灯停,绿灯行”,结果行人在红灯的时候不停,还照直往前走,看到汽车来了以后紧跑两步或者躲一下,闯十次红灯,甚至闯二十次红灯,也不一定会被车撞到一次,于是行人就形成了什么“闯红灯是成功的、闯红灯是对的”这样的概念,这样就会把偶然慢慢的移植为必然,从而忽视了红灯情况下的不安全。
有些员工之所以不遵守生产的操作规程,也是同样的道路,不遵守生产的操作规程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出现事故,但之所以制定生产的操作规程,就是为了防止万一出现的事故,为了避免万分之一的出错概率。假定没有规章制度,成功率可能是一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次,只有一次是失败的,制订规章制度就是因为不想让这一次失败发生,因为这一次失败就足以前功尽弃,就可能让生产者失去生命。因此,宁肯让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给大家带来不方便,可能消耗了大家一些精力,占用了大家一些时间,给大家增添了一些麻烦,但就是要保证这一次不出问题,这就是制定规章制度的主导思想。
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人们并不能确定万分之一会在第一次、或第五千次、或第六千次、或第一万次时发生,许多事情人们很难事先做到非常精确的预测。因此,为了避免一次事故的发生,就要对所有的可能发生事故的行为进行约束限制,就要采取措施,制订安全制度。

{资料未按照规定戴个人防护用具的行为分析}
某单位对建筑业220起高空坠楼死亡事故进行分析,分析了以后发现由于侥幸心理,未按照规定戴个人防护用具的有90起,占了事故总数的40.5%。我国国家的规定特别明确指出安全防护用具、安全帽、安全带、保险绳等必须严格按规定使用,但在建筑业从事这项生产的人,由于侥幸的心理,悬空作业不使用安全带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在220起高空坠楼死亡事故中,保险扣未挂牢的有52起,占事故总数的23.6%,未戴安全帽或者未扣帽扣的30起,占事故总数的13.6%。在坠落过程当中安全帽脱落了,要么就是安全帽本身质量有问题,要么就是安全帽扣子没有扣上,以头着地结果头被碰成重伤。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按照规定来办,不愿意做,嫌麻烦,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些侥幸违章、习惯性违章占违章事故百分比78.3%。
解决侥幸违章的时候,就要挖掘根源思想,找到侥幸违章的心理动因,找到一些应对的方法。

2.安全理论的逆向思维
(1)期望值理论www.ap5u.com
                M=VE
       M:为实现期望激发起的内驱力度
       V:达到目标可望得到的预期效价
       E:主观判断达成结果的期望概率

M的力度是内驱力的大小,与V和E有关, V是达到目标以后能够给带来的预期效价;E是成功的概率多大,驱动力的大小直接就与两者的乘积。期望值理论指出干任何一件事动力的大小主要就和这两个因素有关。
有的事情成功的概率相对比较小,但是带来的效价很高,于是动力很大,例如贩毒带来的利益太高了,挣钱太多,于是就有人铤而走险去贩毒。另一种情况是带来的效价并不高,但成功的概率太高了,所以动力很大,例如行人闯红灯带来的唯一的好处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而且能节约的时间也微乎其微,但这种行为成功的概率太大,所以动力就很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全行为动机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