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萌芽的阶段是东周以前的夏、商、周三代时期。有《周易》、《尚书》、《诗经》等书;繁荣的形成阶段是春秋战国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制度化和定型阶段是秦汉至唐朝时期;停止不前阶段始于宋元两朝的 400 年间;传统管理思想的衰落阶段是明清两代的 500 多年。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儒家——以"人"为中心,讲"正己正人"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将儒学视为经世致用的必修课。原始儒学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伦理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维有一个由自我管理(修身)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的逻辑轨迹,而且还有独具中国管理特色的终极目标设计——"大同"的社会构想。一言以蔽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信仰仁义,主张以同情忠恕来追求至善。体悟天地生万物的仁心,奋然兴起发挥生生不已的创造活力,并不只求个人生命的完成实现,而是连同一切人群,与一切万有的生命都一起要在雍容恢宏的气度中完成实现。"2 道家是由中国古代哲人建立起来的学派,其管理思想极富于智慧和艺术。
2、道家——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道家主张无为管理,推崇"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方式。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极观望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效法道在化育万物中的作为:看似无为,实质上无所不为。这就说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以一种无声无息的自然方式展开,其依据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汉初年道家思想经过改造应用到社会管理活动中,结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道家的无为管理实质上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3、法家——以"法"为中心,讲"法,术,势"相结合
法家是诸子百家中政治色彩最浓重的学派。该学派旗帜鲜明地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专门探讨统治者的管理技术。"法"、"势"、"术"是法家管理谋略的三大理论柱石。"势"指管理者的地位和力量,它本身可以随着职位高低而变化。因此,管理上的服从与被服从要依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定,而不考虑道德品质的因素。"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术"是统治者驾驭部下、统帅民众的方法、策略。"法"是统治者手中最锐利的武器,是"胜民"的不二法门。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刑去刑。在法家看来,管理的行为是一种"循利"的行为。
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不能活,是不免于欲利之心。"因此人类普遍的爱是根本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只是一种利害关系。同时,法家强调君主之利是高于一切的,君主既要统率民众,又要防御大臣。那么,采取的最好方法,就是遵循"利"的原则,君主与臣民之间只不过是一桩以爵禄换取法术和"效死"的交易。
4、兵家——以"谋略"为中心,讲"因变制胜",讲"内修文德,外置武备" 我国古代的军事典籍中蕴藏着大量的战略管理思想,这已成为今天军事乃至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思想
宝藏。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着重指出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他强调事前必须周密分析条件,充分考虑 "道"、"天"、"地"、"将"、"法"这"五事",做到"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在"五事" 的基础上,还要探求和对比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称为"七计"。这里所说的"道",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管理目标,"天"和"地"相当于时机和环境,"将"指有能力的管理者,"法"则相当于制度、纪律、组织。"法" 即是经营学中的经营管理能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