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作业答案 发表于 2018-11-19 09:26:54

北师0279《健康心理学》2021年12月期末在线考试指导

第一章 绪论一、健康心理学的概念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推动健康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疾病谱的变化。1978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PA)成立了健康心理学会,标志着它的正式诞生。二、健康心理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1、历史的观点:生理学、疾病的发展和心理医学的发展建立在心理与身体分离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健康与疾病的思考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它认为认为“躯体疾病完全能用生物学方法治愈”。医患关系的传统模式是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派生出来的。2、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 近20年来,健康心理学坚持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增进人们健康行为,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健康与疾病诊断方面、制订治疗方案方面、处理医患关系方面和促进健康、对抗疾病等四方面。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坚持健康与疾病的整合论和心身统一观点,就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变关系而言,强调:(1)健康与疾病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平衡或失衡状态 (2)心身统一的观点 (3)预防为主的观点 第二章 健康心理学理论取向一、心理动力学派理论1、心理动力结构理论,又称为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心理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2、移情:是心理动力治疗的主要概念。在治疗过程中,病人不断去回忆和分析以往生活中经历过的某种感情和心境,将这些感情和心境在治疗中再度表现,视治疗者为其早年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也就是说,病人会把对自己父母、亲人等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3、心理动力人格理论心理动力人格理论又称人格构成学说,分两部分:(1)本我、自我和超我①本我(id):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本我是无意识的、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libido)的储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比如刚出生的婴儿饿了或尿了,会哭闹,直到需要得到满足,一点也不懂得忍耐。②自我(ego):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主要为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个两岁大的孩子,他在饿的时候,会找到妈妈说,“面包”。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这个两岁儿童已经具备自我,在满足自己需求时遵循现实原则);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就这样,自我可以说同时在侍奉3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③超我(superego):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是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3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本我是生存的必要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种人格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阐明。当然,如果这3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2)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同时服侍着3个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为此,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节冲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按照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性,分为:A、自恋性防御机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包括否认、歪曲、投射(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投射作用)等。B、不成熟的防御机制(inmature defense mechanism):包括内向投射、退行(成年人在遇到挫折时,偶尔会表现出咬手指这类行为;成年人以儿童式的方式撒娇,或者提出各种不适当的要求等)、幻想等。C、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包括潜抑、隔离、转移、反向作用(例如:小孩拿了桌子上的苹果,当妈妈询问苹果的下落时,马上高声说“我没拿”。)、抵消、补偿(一个女孩长相平凡,就努力学习,以好成绩来补偿对自身相貌的自卑感;一个大学生在学习上不占优势了,就热衷于社团活动,以此来弥补在学业上的失落感等。)、合理化等。D、成熟的防御机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包括压抑、升华(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等)、利他主义、幽默等。在心理动力的治疗过程中,常发现病人不愿把某些思想情感或经历报告出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的使治疗重心偏移,这种现象属于阻抗。婷婷有一天被老板误解,挨了一顿批评,心里很委屈难过,下班回家后,她大哭了一场,觉得心里舒服多了,这种心理保健方法属于宣泄法。一男生失恋,痛不欲生,好哥们拉他去了内蒙古大草原,徜徉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中,心情逐渐好转了很多。这种心理保健方法属于转移法。《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故事,狐狸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是心理防御机制的歪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遇到有些人拒绝承认亲人的亡故,仍坚持说其未死,这是一种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4、心理动力的人格发展理论(1)性心理的发展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其发展源于力比多的驱动。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的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5个阶段,即口欲阶段、肛欲阶段(1-3岁)、生殖器阶段(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出现)、潜伏期阶段、青春期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满足的对象也随之变化。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儿童早期的经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二、行为主义学派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的一般概念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非适应性行为和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可以通过学习所获得。因此,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是华生。(1)经典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并经过训练(学习)而获得的反射。代表人物巴甫洛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体现了经典条件反射的泛化特征。经典条件反射的特征:获得、消退、恢复、泛化。(2)操作性条件反射由操作活动与环境中任一因素如予实物奖励,或认知因素、欲望、动机、情感奖励相结合(强化)而产生的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分为正强化、负强华、消退和惩罚四种情况。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猫学会拉绳圈而逃出迷箱,鸽子学会啄小窗以得到食物,老鼠学会按压杠杆获得食物等都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3)社会学习理论1)通过注意观察榜样的行为,通过个人认知、记忆和模仿行为而习得的行为。注意、记忆、行为、奖励是社会观察学习的四个要点。2)班杜拉模仿学习包括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行动阶段、强化阶段。① 注意阶段:学习者反复观看某一榜样,接受其中的特征性信息,成为学习的依据。这既取决于观察对象的特点,如其行为的有效性、特点及行为的价值等,也取决于观察者本身的特征、过去的经验和当时的意愿。② 保持阶段: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观察对象的行为特征被学习者有意或无意地记住了,成为日后自己行为的模型。③ 行动阶段:学习者表现出观察对象的特征性行为。④ 强化阶段:根据强化原则,增加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再发生次数。3)影响模仿的因素很多:被模仿人的特征、观察者的特性、观察者的参与程度。2、行为的自我观察和监测在行为治疗时,行为的自我观察和监测是病人自己按要求在目标行为出现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具体观察和监测的内容包括: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同时记录那些可能引发和维持该行为的情境变量。行为治疗中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技术的基本原则或步骤:选择目标、监测目标、调整行为目标、反馈与强化、巩固行为。三、认知学派理论1、认知理论的基本内容 :各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均认为:错误的观念、不合理的信念、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导致了适应不良行为和不良情绪,纠正这些观念、信念、认知过程,才能改变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2、Ellis(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性情绪治疗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情绪ABC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时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了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3、认知治疗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使用理性情绪的原理治疗来访者的情绪障碍理性情绪治疗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里斯在美国创立,该疗法基于他提出的理性情绪理论又叫情绪“ABC”理论,其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时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了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因为合理情绪治疗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因此,这一治疗简要地说,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来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给他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帮助来访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治疗的第一步,要向来访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他们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变成目前这样了,讲清楚不合理信念与他们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治疗的第二步,要向来访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治疗的第三步,是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disputingirrational beliefs)的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认识其信念的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治疗的第四步,不仅要帮助来访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这四个步骤一旦完成,不合理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困扰乃至障碍即将消除,来访者将会以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了。在合理情绪治疗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方法一直是治疗者帮助来访者的主要方法。这一方法几乎不变地应用于每一个来访者,而其他方法则视来访者情况而选用之。因为辩论一词的英文字头是D(Disputing),治疗效果的效果一词的英文字头是E(Effects),加入这两个字母,RET的整体模型就成为ABCDE了。即:A(Activating events)——诱发性事件;B(Beliefs)——由A引起的信念(对A的评价、解释等);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绪的和行为的后果;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E(new emotive andbehavioral Effects)——通过治疗达到的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4、Beck(贝克)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和治疗步骤。美国学者Beck自6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认知治疗的研究,他于1985年总结了一套认知疗法,其原理与RET相似,但强调改变深层的认知结构,采用交谈和行为矫正相结合的技术,强调解决当前问题。Beck认为,应激导致认知结构正常活动功能的损坏,应激过强时,个体原始的、自我中心的认知系统可能被激活,使之做出极端、绝对、单向的判断,思维失去了意志的控制,出现病理心理各种症状。因此,改变不良思维是治疗的关键。要从三个不同水平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一是测查“自动性思维”,这种思维(包括观念、信念和想象等)在某些情况下立即出现,处在思维的表层,易于接近和测查;二是识别“潜在的设想”,它是较深一层的思维,是“自动性思维”的根源;三是测定并干预个体思维的“策略”,它是最深层次的核心基础信念,常常坚定不移,成为治疗的焦点和难点。Beck归纳了认知歪曲的五种常见形式,即:“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思维”,并提出五种认知治疗的基本技术:一是识别自动性思维,自动性思维已成为患者思考方式的一部分,要首先识别在焦虑、愤怒、悲观等情绪之前出现的特殊思想;二是识别认知性错误,即识别上述五种歪曲的认知,它比识别自动性思维要困难;三是真实性检验,检验错误信念是否符合实际,并用新的认知对抗旧的认知,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四是去注意,减少对自己一言一行的关注;五是监测紧张或焦虑水平,使其认识焦虑波动的特点,增强抗焦虑的信心。该治疗方法的具体步骤是:通过会谈、观察日记、绘画等充分了解患病者病情,从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治疗进程时间表,逐步分析患者歪曲的认知,医患共同讨论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每次治疗30-60分钟,并布置家庭作业,如记日记、绘画、或填写ABC(刺激、信念、结果)表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教以不同的行为矫正技术,如松弛和观察学习等。一般治疗开始每周1-2次,以后每2周1次,共12-20次。5、自我指导训练法适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焦虑、退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师0279《健康心理学》2021年12月期末在线考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