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作业答案 发表于 2018-9-29 08:18:51

西南交大18秋《机械原理B》离线作业

机械原理B第1次作业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共2道小题)
1. 机构是具有确定运动的运动链
       
2. 平面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为最长杆与最短杆的杆长之和不大于其余两杆长之和
       
三、主观题(共7道小题)
3. 齿轮的定传动比传动条件是什么?

       
4. 计算图7-2所示大减速比减速器的传动比。


       
5.图7-4中,,为轮系的输入运动,C为轮系的运动输出构件。已知 确定转速 的大小和转向。


       
6. 在图8-3中凸轮为半径为R的圆盘,凸轮为主动件。
(1)写出机构的压力角a与凸轮从图示位置转过的角度d之间的关系;
(2)讨论如果a ≥,应采用什么改进设计的措施?


       
7. 机械系统的等效驱动力矩和等效阻力矩的变化如图9-2所示。等效构件的平均角速度为。求该系统的最大盈亏功。


       
8. 在下列情况下选择机构的传动方案
(1)            将一构件的单向回转运动转变为另一个构件的往复直线运动,并有急回作用。
(2)            将一构件的单向回转运动转变为另一个构件的单向直线运动,并且能反行程自锁。
(3)            将一构件的单向回转运动转变为另一个构件的往复间歇直线运动。
(4)            将一构件的单向回转运动转变为另一个构件的单向回转运动,并且
a.       两轴平行,但转向相反;
b.      两轴平行,转向相同;
c.       两轴垂直相交;
两轴空间垂直交错。

       
9. 1.计算图示机构的自由度。如有局部自由度、复合铰链和虚约束请予以指出。


       





机械原理B第2次作业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共2道小题)
1. 当机构的极位夹角大于零时,该机构具有急回运动特性。
       
2. 当曲柄为主动件时,机构会出现死点
       
三、主观题(共4道小题)
3. 定轴轮系中的各齿轮轴心线位置                   ;周转轮系中至少有一个齿轮的轴心线位置                   。

       
4. 在图7-1中,已知蜗杆的转速, , , , , , , , ,。
(1)写出, , 的表达式;
(2)确定 的大小和转向。


       
5. 机械的周期性变速稳定运转条件是什么?

       
6. 已知某机械稳定运转时的等效驱动力矩和等效阻力矩如图10-1所示。机械的等效转动惯量为Je= 1kg•m2,等效驱动力矩为Md =30 Nm,机械稳定运转开始时等效构件的角速度ω0= 25 rad/s,试确定
(1)等效构件的稳定运动规律;
(2)速度不均匀系数δ;
(3)最大盈亏功ΔWmax ;
(4)若要求[δ]= 0.05,系统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求飞轮的转动惯量JF。


       





机械原理B第3次作业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共2道小题)
1. 当凸轮实际廓线上有尖点或交叉时会发生从动件运动失真
       
2. 重合度是反映一对齿轮正确啮合的一个指标
       
三、主观题(共4道小题)
3. 自由度为2的周转轮系被称为                   轮系;自由度为1的周转轮系被称为                   轮系。

       
4. 在题8-1图所示的机构中,以构件1为主动件机构是否会出现死点位置?以构件3为主动件,机构是否会出现死点位置?画出机构的死点位置,并标明机构的主动件是哪一个构件。

       
5. 对周期性速度波动进行调节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6. 设计一个铰链四杆机构,如图4-4所示。已知摇杆CD的长度,机架AD的长度 ,摇杆的一个极限位置与机架之间的夹角 , 构件AB单向匀速转动。试按下列情况确定构件AB和BC的杆长 ,以及摇杆的摆角 。
(1) 程速比系数K=1;
(2) 行程速比系数K=1.5。


       





机械原理B第4次作业

三、主观题(共8道小题)
1. 机构是                                       。

       
2. 机构的死点与机构的压力角/传动角的关系是什么?

       
3. 利用移动副的自锁条件推出:螺旋副中以轴向载荷Q为主动力时(即:反行程),螺旋副的自锁条件为式。

       
4. 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和动平衡条件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5.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6. 当               时,一个机构具有急回运动特性。

       
7. 刚性冲击产生的原因是               ;而柔性冲击产生的原因是                   。

       
8. 补全图5-2所示不完整的从动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线图,并判断哪些位置有刚性冲击,哪些位置有柔性冲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南交大18秋《机械原理B》离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