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工程测量》课程考前辅导材料
2018下半年《工程测量》课程考试考前辅导材料 一、考试复习所用教材本次考试考试复习所用教材为天津大学出版社的《测量学》,熊春宝、伊晓东所编。二、题型1、单项选择题(30分)2、名词解释(25分)3、简答题(30分)4、计算题(15分)三、考试范围第1章1、测量学概述:(测量学的定义,测量学任务)2、地面点位的确定(基准面,确定地位点的方法)3、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以及结论4、测量工作概述(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测量工作的原则和程序)。5、学习测量学的重要性第2章1、水准测量的误差。2、DS3级微倾水准仪的构造和操作步骤。3、普通水准仪的使用。4、微倾式水准仪的操作,检验与校正。5、水准测量的原理、计算等。第3章1、水平角与竖直角的测量原理。2、经纬仪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的作用。3、经纬仪的操作步骤。4、测量误差的分类。5、电子经纬仪的测角原理。6、竖盘指标差的理解。7、仪器检校原理。第4章1、钢尺量距量距的方法与计算。2、视距测量(视距丝,视距测量注意事项)3、直线定向(标准方向和方位角)4、视差的产生与消除。第5章1、测量误差误差来源和分类。2、中误差的计算方法。3、衡量精度的指标4、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第6章1、控制测量的概述(控制测量,国家控制网,城市控制网,小区域控制网,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2、导线测量(导线测量的布设形式,导线测量外业工作,导线测量内业)3、高程控制测量4、经纬仪交会法定位5、全球定位系统简介第7章1、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貌,地物,地形,地形图的比例尺,地物符号,地貌表示方法,)2、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测图前的准备工作)第8章1、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2、地形图的识读和基本用法(确定直线的方位角,按坡度限值选定最短路线,按一定的方向绘制纵断面图)第9章1、测设的基本工作(放样,测设的基本工作,基本要素的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测设,坡度线的测设)2、建筑场地的施工控制测量(施工控制网,建筑基线,建筑方格网,建筑场地高程控制网的布置)3、民用建筑的施工测量(一般民用建筑的施工测量,建筑物定位测量,,高层建筑的施工测量,高程传递)4、工业建筑的施工测量5、大坝施工测量6、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沉降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挠度观测,水准点和观测点的布置)7、竣工测量第10章1、中线测量2、线路纵横断面测量3、道路施工测量4、桥梁施工测量第11章1、地面控制测量2、隧道施工测量3、地下控制测量 四、复习题1.名词解释1、工程测量学 2、大地水准面 3、高程 、高差、视差 4、附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 、支水准路线 5、高差闭合差 、竖盘指标差 6、直线定线 、直线定向7、坐标方位角 8、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相对误差 、容许误差 9、控制测量 、导线测量 10、附合导线、闭合导线 、支导线 11、坐标正算、坐标反算12、地物 、地貌 、地形13、地形图 、地形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精度 、比例符号 、地物注记
14、等高线 、等高距 、等高线平距 15、山脊线 、山谷线、地性线 、鞍部 2.简答题(1) 简述工程测量的任务和意义(2) 简述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意义及主要内容。(3) 视距测量的精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观测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4) 对中和整平的目的是什么?试述仅有一个水准管的经纬仪的整平操作方法。(5) 简述水准仪的使用方法(6) 简述经纬仪的使用方法(7) 什么是系统误差?系统误差能否被消除或减弱?为什么?(8) 何谓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9) 在测量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0) 导线测量外业踏勘选点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计算题1.高差法计算水准测量结果例1.设A点高程为101.352m,当后视读数为1.154m,前视读数为1.328m时,问高差是多少,待测点B的高程是多少?分析:高差为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B点高程可用高差法计算解:hAB=1.154-1.328=-0.174m HB=HA+hAB=101.352-0.174=101.178m(注意:本题有可能以表格形式出现,计算多点高程)2.闭合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的计算例2. 完成表格并写出计算过程
测点距离(km)实测高差(m)改正数(m)改正后高差(m)高程(m)
A2.1-2.224-0.021-2.24526.400
124.155
1.1-3.120-0.011-3.131
221.024
0.82.220-0.0082.212
323.236
1.03.174-0.0103.164
A26.400
∑50.050-0.0500/
分析:总距离为所有点之间的距离之和,总高差为所有实测高差之和,总改正数与总实测高差之和为0,即改正后高差要为0,各点之间的改正数为各点之间的距离与总距离之比乘以总改正数,各点之间改正后高差为实测高差与改正数之和,各点高程为前点高程与两点之间改正后高差之和。(表中红色字体为待填项,计算过程略,大家可根据分析自行计算) 希望大家仔细阅读书本《测量学》,理解概念,以上内容均为考试重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