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中的误区与对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6 17: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地方政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中的误区与对策——以湖北石首事件典型为例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开放、复杂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社会矛盾不断积聚,各种不和谐因素沉渣泛起,从而造成了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本文系统总结了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存在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处置时机和方式不合理;干群之间不“一体”;片面强调“维稳”,不顾民生这几个误区,并给予以以下几个政策建议:要坚持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要抓住“黄金4小时”这个关键;主要领导要敢于担当,靠前指挥;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来消除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源。

关键词:地方政府   群体性突发事件   误区   对策




目   录
1 前言        1
1.1 研究的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1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2 湖北石首事件始末        2
2.1 石首事件起因        2
2.2 石首事件发展        2
2.3 石首事件平息        3
3 石首事件中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几个误区        3
3.1 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        3
3.2 处置时机和方式不合理        4
3.3 干群之间不“一体”        4
3.4 片满强调“维稳”不顾民生        4
4 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对策建议        5
4.1 信息公开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提        5
4.2 抓住“黄金4小时”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        6
4.3 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保证        6
4.4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消灭”突发事件的“灵丹妙药”        7
5 结论        7
后记        8
参考文献        9

1 前言
贵州德江事件,江苏宿迁拆迁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江西南康征税事件,郑州民办教师上访事件,山东东明事件,吉林通钢事件……等等。当今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既是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期,又是各种矛盾的积聚和突显期。近年来,不同省份、不同地区此起彼伏的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爆发充分说明: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处理好各种矛盾经济社会就能持续快速发展,处理不好各种社会矛盾,就会导致经济崩溃、社会倒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处理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表现不佳,普遍缺乏处理的能力和应有的素质,地方政府的处置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酵和扩大。
2009年6月17日发生在湖北省石首市的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最终演变成一个震惊全国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充分说明了由于社会矛盾不断积聚,我国今后发展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化解矛盾。本文在研究石首事件的基础上,找出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的误区,并给予以政策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纵观国内外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只不过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这个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到类似我国经济社会现阶段时也出现了诸多社会矛盾,他们中的多数政府采取了许多针对性的措施,最终顺利越过了这个阶段。有的国家(如前苏联、一些东欧国家等)在这个发展阶段由于没能较好地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停滞不前,最终导致国家分裂,经济倒退,人民生活跌入低谷。
当前,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模式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处理上也都十分谨慎。近年来,由于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各级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等都在积极总结教训,通过对典型性突发事件的研究,来探讨不同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共性,最终总结出处置实践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供可供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在众多研究者中,各级政府部门和人员在如何正确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方面以实践操作见长,以各类高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主体的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理论、方法等方面见长。前者主要集中体现在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的由公安部统一集中开展的全国县市公安局长集训活动;后者则琳琅满目,理论观点繁多。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一是政府管理职能理论。社会管理职能是政府具有重要职能之一,以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为首要目标,注重社会各部分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开放、复杂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在快速发展中社会矛盾急剧增加,各种不和谐因素沉渣泛起,势必冲击已有的社会结构,严重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发挥。 因此,政府理应加强自身建设,合理化解社会矛盾,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二是政府应急管理理论。政府应急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其宗旨是通过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预警能力和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迅速恢复社会稳定,将突发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尽量降低到最小程度。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以湖北石首事件典型为例来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中的误区与对策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通过系统研究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性质、规律等内容,分析产生的根源,为有效预防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第二,通过研究地方政府在处理以往典型突发事件中的“得”与“失”,为今后处理突发事件提供可供借鉴的对策措施。
第三,通过研究地方政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中的误区与对策,可以大力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政府对社会管理目标,为创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2 湖北石首事件始末
2.1 石首事件起因
石首事件起因于一起厨师非正常死亡事件。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市笔架山街道办事处东岳路永隆大酒店门前发现一具男尸。经查,死者涂远高,系该市高基庙镇长河村人,生前为永隆大酒店厨师。法医对尸体进行初检,在对死者所住房间进行检查后,发现死者所留的一份遗书。家属怀疑死者的死因,将尸体停放酒店大厅,引来众多的围观群众。
2.2 石首事件发展
2.2.1 厨师非正常死亡个案发展成群体事件
6月19日,不明真相的群众在该市东岳路和东方大道设路障,阻碍交通,围观起哄,现场秩序混乱。次日上午至夜间,围观群众少时有数千人,最多时有数万人。湖北省公安厅、省武警总队、荆州市公安局从各地抽调了上千名武警、公安干警到石首处置事件。当时,部分围观群众多次与警察发生冲突,导致多名警察受伤,多部消防车辆和警车被砸坏。
2.2.2 谣言导致群众再度聚集
事后,社会上又流传在永隆大酒店下水道发现两具尸体、挖出多块尸骸等多个版本的谣言,不少闻讯而来的当地市民向酒店聚集。
2.2.3 各级政府迅速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石首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向荆楚网介绍,经有关部门证实,石首市永隆大酒店再现尸体纯属谣言。政府组织部分群众代表进入酒店实地察看,未发现传言中所说尸体或尸骸,围观市民逐渐散去。后续处置工作的荆州市委书记表示:为了彻底查明死者死因,案件将由省公安厅指导督办,荆州市公安局成立专班办理案件,请国内最权威的专家主持尸检。
2.3 石首事件平息
2.3.1 石首事件初步得到解决
6月25日,石首市人民政府通报,通过法医专家解剖、检验、毒物化验、X光拍片等技术方法检验,并结合现场勘察、调查走访的结果,警方认定石首“6•17”事件死者系高坠自杀身亡。
2.3.2 后续干部处理和政府所做工作
案件查明后,石首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中共石首市委书记等职务任免,同时提请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免去其石首市公安局局长职务。
接下来的几个月间,当地政府的强力部门四处张贴告示,要求参与过对峙、骚乱的人员依法投案自首,以求宽大处理,并区别对待自首人员。2009年10月17日,石首市法院对参与该事件的人员做出相应的处罚。
3 石首事件中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几个误区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目前我国社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超出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是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一种不协调、不和谐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危害,影响了社会稳定。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了利益的碰撞和深层矛盾的暴露,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种矛盾的爆发,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新原因,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对我国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是群体性突发事件数量增多、规模趋大;二是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三是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化倾向越加明显;四是群体性事件的暴力程度大大加剧;五是群体性事件和平理性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发展.
3.1 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
在石首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当地政府掌握着群众迫切想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开与否、公开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公开的是否及时等等都对事件的发展变化起着关键的作用。当时,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当地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另一方面是当地群众、网络上的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在这最关键的时刻,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
事件发生后,在当事者家属和大量群众迫切想知道事情真相时,虽然当地政府和相关责任部门掌握着第一手信息,但当地政府却含糊其辞、躲躲闪闪,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消除公众的疑虑。而当地群众在不能准确获知事件信息情况下,宁愿听信以讹传讹的话,也不愿艰苦等待政府的消息。当地政府在政府与民众信息不对称中选择的信息不公开的做法造成了各种谣言满天飞,直接造成了事态的无限扩大,最终酿成了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所以,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政府和主流媒体仅仅发布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从而来消除公众的疑虑。
3.2 处置时机和方式不合理
当家属对警方做出的涂远高自杀判断持有异议时,警方提出带走尸体,引起了当地围观群众的猜疑。警方“抢尸”做法并不是第一例。2009年6月19日,湖南邵阳警方在邵东县一民宅抓赌时,两名男子从事发地坠楼身亡。死者家属在家中祭奠时,数百公安和武警人员“抢走了死者尸体”。同样,老河口市少女高莺莺案件等,舆论对此结论却一直有质疑。虽然警方这样做是为了尽快把死者尸体火化,尽快息事宁人,但是至少在家属和聚集着的群众看来,当地政府派警察“抢尸”火化,是出于让死者尽早不明不白地火化的目的,处置方式十分的不妥。面对家属的质疑,当地警方应该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警方只有积极采取措施,对案件及时调查,找出令家属和围观者信服的证据,才是最好的处置方式。
从处置时机方面看,17日发生自杀事件,直到20日警方与死者家属都未达成一致意见,家属情绪激动,当地谣言四起,围观近万人的群众情绪难以控制,再加上当地政府派出大量警力,造成局势失控,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当地政府在处置事件过程中,面对大量的围观群众,首要的是耐心劝说疏散群众,而在一方是警察一方是群众的局面中,当地政府没有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化解群众的疑虑,最终导致万人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
3.3 干群之间不“一体”
石首事件发生近四天中,没有见到当地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出面,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事件拖延这么久,不能说和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不能遇事勇于担当没关系。
近几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现场,不少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出现在第一时间和第一线。万州事件发生的时候,群众把区政府包围了,在家的区委负责人几乎都到场了。有的负责人讲话说:“我是……,我感到很不安,对大家表示歉意!”虽然,讲话代表不了什么,但领导干部言语恳切,遇到事情和人民齐分享、共担当,表现出党和人民群众“一体”的精神。同样,重庆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中,表现出党的领导干部可贵的胆识和负责任的精神。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池州事件发生后,老百姓烧了派出所和警车,抢了超市。
所以,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靠前指挥。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守土有责,不能勇于担当,能躲则躲,习惯于把群众的不满说成敌对势力的煽动,把警察推在前面,借以掩盖自己执政能力的低下,强力压制住一时的骚动,却不去努力夯实执政党、政府和国家民族的百年基业、万世太平,那才是最可怕的。
3.4 片满强调“维稳”不顾民生
作为一个地方政府,不能解决好群众需要的治安环境、社会环境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当地政府的做法十分的不满,最终才会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前,往往是由于无忧答案网泛滥,社会治安每况愈下,因无忧答案网引发的各种案件激增,引发治安状况恶化,令市民怨声载道。只有通过当地公安系统大面积清理社会无忧答案网人员,大量瘾君子被收容劳教并送往他处,社会治安才会随之好转,曾经频繁发生的盗窃、双抢案件才会迅速减少,才能遏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作为地方政府,没有什么比保持一个地方稳定更加重要的了。各级地方政府都把“稳定”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尺度,因而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稳定。相反,有些地方政府,如果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拆迁、非正常死亡以及其他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习惯于用传统手法把问题化小化了,从不考虑如何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角度着手,真正解决人民群众需要的大“稳定”环境,促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态环境等的和谐发展。
4 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一级政府。地方政府能否有效发挥政府职能,能否促进该地区良好发展是党和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从石首事件中,地方政府可以学到很多经验和教训。如何发挥政府职能,如何合理化解突发事件中的矛盾是地方政府必须要学会的本领,从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案。
4.1 信息公开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提
4.1.1地方政府要善于发布有针对性公正准确的信息
政府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一旦所拥有的主动的最佳时机被错过了,就会使它的工作变得被动。地方政府要善于在短时间内发布有针对性的信息,针对不同群众发布群众迫切想知道的信息,要确保信息的公正准确,避免因为不准确的信息导致新的问题出现。一旦当政府的声音不能主动在第一时间传播的时候,任何声音当第一时间占据了人的脑海,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后面想再用新的正确的声音去覆盖它是非常难的事情。网络时代,每一个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又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如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言、妄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生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所以,从整个事件来看,第一个要总结的问题是为什么不主动在短时间内发布有针对性的公正准确的信息,把主动而变成被动。
4.1.2 只有坚持信息公开透明才能迅速平息事态
坚持信息透明就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准确的信息全面地让媒体知道,并借助媒体力量披露事件真相和细节,让广大群众统统知晓。信息透明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坚持信息透明是迅速平息事件的最重要原因。主要领导干部第一时间到群众中间倾听群众呼声,并借助舆论监督、启动干部问责制,迅速平息事态。地方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妥善应对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多渠道、互动性的新局面是十分重要的。长期以来,虽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台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近年来政府上网和党报新闻网站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调整,各级政府理应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各阶层意见和利益的均衡表达与顺畅沟通,促进干群之间的对话沟通,随时注意倾听民意、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4.2 抓住“黄金4小时”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
4.2.1 新兴媒体的兴起对处置突发事件提出的时间要求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新兴媒体崛起,渗透并深刻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基于多年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以及对当下媒体环境的判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突发事件中的“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即主要指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客、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等为代表。网络媒体快速的传播速度会导致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数小时内,“黄金4小时媒体”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4小时是考虑了需要理解清事实真相、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和完成信息披露文书所花时间所得。
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如果违背了政府传统认为的“黄金24小时”原则,甚至违背新兴媒体要求的“黄金4小时”信息的传播规律,必将导致谣言四起,从而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4.2.2 地方政府面对突发事件要学会在第一时间发声
网络时代,速度就是新闻,速度就是影响力,速度就是舆论引导能力。和其它传统媒体不同,速度是由网络媒体本身特性派生而来的独特优势。群众最想了解的情况,越是距离事发地比较近的地方,对时效性要求越强烈,争分夺秒成为网络新闻报道的常态。“突发”决定了“紧急”,“紧急”考验着“应急”。作为地方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固然不能预知事件的发生,但措施得当、运转高效的应急预案将为处置群体突发事件加分。至于应急预案,有备无患固然重要,但预案切实可行、经过实际演练、运转确有实效,那才是最重要的。
4.3 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保证
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事,这应当成为地方官员处置突发事件的首要经验。如果没有对人民的爱和尊重,就不会有责任心和危机感,就会坐失处置事件苗头的最佳时机,就会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将自己置于人民的对立面。主要领导干部必须要坚持依法办事。几乎所有的突发公共事件,都由民众的利益受损引起。在处理过程中,首先应当依法保护民众的合法利益,打击违法者,尤其是要依法处理有特殊背景的违法者,这样才能安抚民众。与此同时,还必须严格依照《宪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切忌高高在上,仗势欺民。否则,就可能激化矛盾。
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还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地方领导干部尤其是省市级主官,在何时到位、到位何处、何时表态、如何表态等方面,都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处理复杂、棘手问题的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利益矛盾日趋复杂,信任危机已属不争,这些都随时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而处置这些事件时运用的策略和方法,将成为检验地方当政者政治责任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要能够深刻检讨前述系列事件,以对人民和社会负责的态度,迎接可能到来的更多复杂矛盾。
4.4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消灭”突发事件的“灵丹妙药”
石首事件发生后,不同媒体从不同角度解读了石首事件的根源。之所以出现这样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当地政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没有处理好,诸如无忧答案网泛滥、犯罪率上升、无忧答案网现象严重等等。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石性工程没有做好,就直接导致群众对当地政府的不满情绪大大加强,导致了社会失犯现象的产生。
一些研究社会矛盾的专家认为,现实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虽然都有直接的诱因,但导致事件升温往往是为释放社会不满情绪。南京大学博士张海波说:群体性事件有两个主要心理特征:一是“闹大才重视”的心理,特别在涉及拆迁、征地、村物管理、企业改制等矛盾时;二是“热衷曝光”的心理,特别是涉及干群矛盾、警民矛盾以及贫富矛盾时,存在网络炒作心理。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注意应对好三种社会情绪:一是群众对腐败的不满情绪,比如干部职务消费问题、公车私用问题、以权谋私问题等;二是群众对用人问题的不满情绪,应大力提高用人公信力;三是群众对垄断的不满情绪,应改革和监督垄断行业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这是当务之急。
“消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源是关注民生,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治安、腐败、犯罪等现象严厉打击,给群众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群众对当地政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这是消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本所在。
5 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各种利益和矛盾急剧汇集和交织之时,各级政府要把各自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上,把人民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看作做事的第一准则。
群体性突发事件并不可怕,地方政府在遇到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信息时,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无误的信息,坚持信息公开透明,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忌运用传统思维,依靠“堵、捂、盖、拖”等手法,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当作“游戏”。
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要运用良好的策略和方法,对人民群众进行耐心的疏导,要坚持依法办事,从而从根本上去解除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但愿我国的地方政府能够很好的总结和汲取石首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要把石首事件的教训当作很好的反面教材,在今后处理类似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让社会矛盾得到化解,让社会更加和谐。


后记
在中国农业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历时两年多的网络本科学习即将告一段落。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李建勋老师。我虽然没能当面聆听李建勋老师的教诲,但通过网络平台,从开题到论文初稿、定稿等步骤,在与老师的沟通过程中,得到了李建勋老师的诸多教育,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本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倾注了李老师的很多心血。在此,我谨表示我的深深谢意!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两年来的学习无疑是艰苦的,我把相当多的时间放在看书上,对家人尤其是对儿子的照顾大部分放在丈夫身上。正是有了家人莫大的支持,我才能够有空余时间投入学习之中。我想,能够如期完成本科学业,这才是我这两年辛苦的最好回报!


参考文献
1 苗幸. 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改革探讨. 法制与社会,2009,(18):259
2 陈琪. 从突发性群体事件反思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以“石首事件”为例. 大众商务,2009,(16):237
3 刘韬. 突发性公共危机政府管理及其应急机制建立研究.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2~65
4 王晶. 从雪灾看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基层政府的职能. 法制与社会,2008,(31):214~215
5 李凯.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9):185~186
6 曾志. 突发性公共危机的政府综合管理. 探求,2008,(5):16~22
7 李志宏.突发性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模式的时段性特征及管理对策. 图书情报工作,2007,(10):88~91
8 甲鲁平. 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报道的思考. 新闻界,2007,(5):89~90
9 甘恬. 在危机中抢占舆论引导高地——解析《今日美国》的一次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报道. 新闻实践,2007,(3):62~64
10 金建萍. 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政府治理创新. 行政与法,2007,(2):17~19
11 李冰水. 完善我国政府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4):56~58
12 李发戈. 突发性危机事件中的政府策略.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2):12~14
13 冯华艳. 信息时代政府如何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 档案管理,2006,(3):55~56
14 刘毅. 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 学术交流,2005,(10):131~135
15 梁周敏.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6):117~119
16 于咏华. 有效化解突发性群体矛盾. 领导科学,2004,(20):16~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