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男子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7 00: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男子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分析
孙德宁
烟台市莱山区第一中学体育组,山东  烟台  264003
    研究表明:现代篮球的发展在技术方面更加追求细腻,精致灵巧,在战术上更加灵活多变,针对性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加全面,在高度增加的情况下,更加灵敏,体形更趋完美,同时,心理因素的稳定程度往往可以决定比赛的结果,并且,无论队员还是教练员,综合智能结构也在不断提高,俱乐部发展迅速。
关键词 篮球技术  技战术    发展趋势
自1891年产生篮球运动,百年以来篮球运动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自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允许职业篮球参加比赛后,世界篮球比赛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强,水平越来越高,时至28届奥运会,自1992年以来由NBA队员组成的美国队毫无争议获得金牌的神话被打破,虽然美国队仍然在当今世界篮坛一支独秀,但我们不应忽视的是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科学的训练方法与对篮球技战术的研究更加细致入微,教练员的临场指挥与队员贯彻教练员意图的意识普遍增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第十四届男篮世锦赛,2004年奥运会决赛前八名之间的比赛,2004~2005年赛季NBA火箭队常规赛的比赛。
1、2研究方法:
1、2、1录像观察法:根据篮球的技战术特点,对第十四届男篮世锦赛和28届奥运会八强间的比赛及2004~2005赛季火箭队常规赛的比赛进行观察,参照(FIBA)(NBA)网站公布的各类技术统计指标,综合进行比较,分析。
1、2、2数理论计法:运用常规统计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3专家访谈法:先后向14位专家指教,其中高校教授5名,资深教练员9名。
1、2、4文献资料发:查阅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和文献
2、结果与分析
2、1攻守战术应用更趋平衡,高快结合与节奏的把握更趋合理。
2、1、1攻击战术的发展趋势
2、1、1、1个人或者两三人之间的自由式打法被普遍采用,各支球队都在力求建立一个或者几个优秀球员组成的核心力量,如中国队的姚明,阿根廷队的基诺比利,还有NBA中,湖人队赠经的布莱恩特与奥尼尔的组合,火箭队姚明与麦克格雷迪的组合等,各队都在赋予明星更多的临场随机应变的权力。
2、1、1、2位置观念的模糊:要求队员必须掌握全面的技术,打破传统的锋位界线,能内能外,可以在不同位置以不同的手段投篮得分。
2、1、1、3把握技术节奏的能力更强,快攻、强攻及阵地进攻仍然是主要的攻击方式,但强调节奏能快则快,不能快则利用阵地进攻,扬长避短,突分与强攻的战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对方阵脚不稳发动艰巨的攻击或者利用穿插、突破、坟丘打乱对方的防守阵型,合理选择进攻机会。
2、1、1、4全队参与连续的进攻,移动进攻已取代站位式打法,并且反复多次的攻击将为强队树立优势,对防守在心理和气势上形成的打击。
2、1、1、5造犯规战术的广泛应用:利用个别队员的出色能力进行单打或者小范围的配合,造成对方主力队员的犯规,从而限制对方主力的发挥或者争取打“2+1”甚至“3+1”从而在比分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2、1、1、6最后几分钟的战术安排更加精密,现代篮球各队之间实力差别在减少,因而胜负关系往往在最后几分钟甚至几秒内决定,因此最后时刻的战术安排及队员贯彻战术安排的战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将成为各队重要训练任务。
2、1、1、7中锋在战术安排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利用中锋作枢纽扩大战术储备。
2、1、1、8快攻战术简洁成功率高,表演性将得到加强。
1 决赛、半决赛和季军争夺战快攻得分情况统计表
  
  
决赛
季军争夺赛
半决赛
总计
意大利
阿根廷
立陶宛
美国
意大利
立陶宛
阿根廷
美国
快攻得分
2
14
0
8
6
10
12
10
62
总得分
69
84
96
104
100
91
89
81
714
比例%
2.9
16.67
0
7.69
6
10.99
13.48
12.34
8.68
2、1、2攻守战术的发展趋势
2、1、2、1攻守转换的速度快,本队由攻转守时,全队无论从技术应用还是心理状态上迅速由攻转守,阻止对方发动快攻。
2、1、2、2混合防守应用更为广泛。防守战术结合盯人与联防的特点,根据对手的攻击形式自主地转换,加强了防守的攻击性。
2、1、2、3防守的针对性更强,针对对方进攻特点,有目的选择防守战术队有球队员特别是近蓝得队员实行包夹,紧逼贴身防守。
2、1、2、4带有攻击色彩的防守动作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不犯规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干扰,破坏或者进攻方的篮球,对进攻方的技术上和心理上施加压力,造成对方失误和我方主动的抢断。
2、1、2、5立体式的防守主要体现在多梯次的防守与扩大的平面争夺相结合,房内线与防3分结合。
2、2篮球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掌握全面技术的基础上,积极鼓励运动员个人特长技术的发展。
2、2、1快速性、组合性、多变性的技术将为更多的队员所熟练得掌握,同时,动作的隐蔽性、欺骗性也将进一步加强。
2、2、2连续突破能力得到提高,威胁加大,造成防守被动。
2、2、3得分手段趋于多样化,得分能力进一步提高,准确性加强,一些技术不再是某些位置队员的专用,如中锋可以拉到外线投篮,后卫也可以采用中锋动作枪打内线。
2、2、4传球判断准确,时机合理,动作迅速,转移及时,并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极欺骗性。
2、2、5高空技术更加出神入化,空中传扣,高空盖帽及高空篮板球技术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参与完成空中技术的人员更多。
2、2、6超远距离的三分投篮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迫使防守方扩大防守区域。在第14届男篮世锦赛上7个队伍超远三分投篮(投篮点距3分线1.5米以上)达3分球总投数10.9%,其中俄罗斯队超远达19.4%,阿根廷达到17.4%。
2、3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更加全面。
2、3、1高度仍将是各队追求的首选目标,世界男子强队平均身高稳定在2.05米左右,中锋在2.10~2.15米左右,超高中锋在2.20~2.30米左右。
2  男篮八强各队基本情况统计分析(身高  米)
  
队名
  
平均身高
后卫
前锋
中锋
平均
最高
最低
平均
最高
最低
平均
最高
最低
阿根廷
2.00
1.93
2.00
1.82
2.00
2.03
1.93
2.06
2.08
2.04
意大利
2.01
1.94
2.00
1.88
2.07
2.10
2.03
2.08
2.11
2.04
美国
2.01
1.91
2.03
1.82
2.05
2.08
2.00
2.13
2.13
2.13
立陶宛
2.01
1.94
1.98
1.92
2.02
2.04
1.98
2.13
2.10
2.08
希腊
2.01
1.95
2.00
1.90
2.05
2.09
2.02
2.10
2.15
2.06
波多黎各
2.00
1.89
1.92
1.85
2.00
2.10
1.92
2.14
2.19
2.11
西班牙
2.01
1.92
1.96
1.90
2.03
2.07
2.00
2.14
2.21
2.06
中国
2.02
1.88
1.92
1.82
2.04
2.12
1.98
2.18
2.26
2.10
2、3、2高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运动员身体形态上,随着空间争夺程度的增强,要求运动员高中有壮(强悍、有体重、有力量),壮中有巧(灵活机敏、有智慧),重视高大队员综合性,多元性的训练,以适应高空拼斗,扩大立体空间与地面拼斗范围;另一方面重视高大队员力量、弹跳、速度和个人技能与能力个性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在本队基本战术打法上的适应性和机动应变的需要。
2、3、3在重视生理方面素质提高的同时,注重心理因素的培养,重视战斗作风的培养,强调强悍的精神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在身体技术、战术发展趋于平衡的条件下,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更加突出,尤其在第4节关键时刻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2、3、4年龄搭配趋于合理,年龄在25-32岁的球员担当起球队的主力,同时一批低龄和高龄的队员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2、4强调帅才
现代篮球的发展,对教练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教练员要具有专项人格魅力,独特的篮球理论造诣,组织训练与管理指挥的才华,更要掌握现代科技,具有智慧、智谋,形成独特的篮球哲学,由实战指挥才华,沉着冷静,智勇双全,能鼓舞队员士气,调整队员心态,又能及时有计谋的改变打法,克敌制胜。
2、5俱乐部的发展更为完善
无论在法则上、体制与手段上,俱乐部的发展更为健全,市场开发更加广阔,相关的产业发展将更为迅猛,俱乐部在“以人为本,以利为本”的原则上,管理更趋于科学化,一批专业的管理人才将在俱乐部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3、结论:
未来的篮球的发展特点为:
(1)技术全面,对抗能力强,每个队员都具备一定攻击能力;
(2)战术表现为快攻形式简练,速度快,移动中阵地进攻和强攻为主要攻击方式,防守更加强悍,富有攻击性,高空技术全面、细致。
(3)队员的身体、心理素质更加突出。
(4)俱乐部将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孙民治  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28
[2]谭朕斌  当代篮球运动的发展特征[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4)77-83
[3]朕斌  篮球运动的高度与速度动态均衡规律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93)75-78
[4]郭永波 张勇 韩涛等 雅典奥运会男篮的技战术特点[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928)2.253-255
[5]朱找征 李志勇  现代篮球比赛节奏探讨[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64
[6]邓飞 刘炜浩  NBA联赛的发展变化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4.50-52
[7]王劲松 韩卫 第14届世界男篮锦标赛3分球运用特点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1)60-6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