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9 09: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 辉A,段程允A,白宇舒B
(A.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B.吉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众多,在流入地打算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超过一半以上。本文通过对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教育程度较高、月平均收入较高、月生活支出较高的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留城意愿。使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人口学变量对留城意愿的影响显著,女性留城意愿略高于男性;“90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较弱,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留城意愿;初婚、再婚等婚姻状态的留城意愿明显高于未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高中及以上的流动人口留城意愿逐渐增强。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影响显著,留城意愿随收入水平的提升而增强,高收入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明显高于中低收入者;而房租、房贷等住房成本与平均收入相互制约,表现为随着住房成本的提高,流动人口居留意愿逐渐提升,但对高收入水平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加入生活成本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留城意愿随生活成本增加而增强,但生活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制约了中、高收入水平下的留城意愿,并使各收入水平下留城意愿的差异减弱。
【关键词】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二分类Logistic模型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张。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户籍登记地与现住地不一致且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人户分离人口达到2.61亿。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总数已经接近2.5亿。根据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有关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城流动人口取得了城镇户籍,这也在客观上使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当然,我国不同省区的流动人口规模和比重增减幅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目前各级城镇中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是否打算长期居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我国城乡发展实践与相关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近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比较分析2014年和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居留意愿(即留城意愿),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城市流动人口希望在流入地长期居留。其中,2014年有56.2%的流动人口打算在城市长期居留,而2015年这一比例又提升1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测算出,目前我国有约1.4亿以上的流动人口具有明确的留城意愿。人口流迁过程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流动必然会给各级各类城镇带来住房、教育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因此,提升我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势在必行。进一步从长期来看,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过程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当然,大规模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乡-城流动和迁移将进一步推进人的城镇化进程,这些新市民能否在流入地长期稳定居住并真正融入城市,受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流动人口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居留意愿是指流动人口综合衡量个人教育、收入水平等基本个人特征,老人的抚养问题、子女教育等家庭特征,以及流动人口融合程度和户籍制度等社会特征后,对其自身居住方式的选择与估计。“留城意愿”特指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生活或定居的意愿,即“城市居留意愿”。从长期来看,人口流动过程受到流动人口个体、家庭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充分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总体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着重分析住房成本和生活成本等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近年来商品房价格的不断攀升,是否在迁入城市定居直接影响迁入城市的住房需求,所以对居留意愿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居留意愿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留城意愿的研究对象不断深入、细化。罗恩立等基于上海市1 026份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分析农民工群体就业能力因素对其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其中教育程度、就业服务享有、社会网络以及职业类型就业能力等五个核心就业指标对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影响显著;[1]扈新强等使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新生代和老生代的居留意愿,发现流动人口居留大城市的意愿较高,老生代流动人口居留意愿高于80后新生代,而新生代90后举棋不定者较多,家庭成员的陪伴和社会的接纳共同影响两代流动人口是否在大城市安居;[2]张玮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居留意愿进行分析,发现教育程度、购房能力影响显著并以此对居留意愿的特点进行研究,家庭收入与返乡意愿存在先升后降的趋势,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状态。[3]
其次,留城意愿的区域差异及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化到全国各地。王胜今等以黑龙江省为例,从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生育观念等分析流动人口的融入程度,并从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受教育水平、流动特征等角度分析流出人口的总体特征,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跨省流出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回流的可能性;[4]赵艳枝等使用“北京顺义区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运用多类别对数比率回归分析方法,从居留意愿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北京顺义区外来流动人口居留意愿;[5]孟兆敏等以上海市普陀区和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不同人群在城市中的生活困难以及户籍制度限制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6]卢小君等使用大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分层Logistic回归方法,除基本指标外增加经济融合和社会参与以及心理认同指标来分析这些因素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程度,发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较低,且社会融合的各个维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不尽相同。[7]
第三,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指标范围不断深入、细化。于潇等考察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表现特征,分析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发现收入支出比指标能够显著影响广东省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以及雇主身份等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意愿强烈;[8]杨雪等从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特征、经济特征三个方面分析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发现这一群体内部出现了分化特征:教育程度的提高普遍增强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大学专科以上的高学历者呈现更强烈的居留意愿,收入的增加显著影响流动群体的长期居留意愿,6 000元以上高收入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9]刘乃全等以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样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异质性和公共服务等因素,并分析流动人口获取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效应以及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不同户籍的流动人口在获取城市公共服务上存在差异,且对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产生影响,人力资本素质较高的人群获取城市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强且留城意愿较强。[10]
另外,户籍制度和住房需求等社会问题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与难点。孟兆敏等发现社会因素的影响更显著而经济因素与居留意愿没有明显关联,户籍制度的存在会影响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6]许景等从解决开发区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必然需求出发,分析社会分层等因素对居留意愿差异的影响,并提出对住房需求进行分类解决的参考建议。[11]
近几年来,相关文献对居留意愿的研究逐步深入,但研究中依然存在不足,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部分研究采用的数据均为自己采集的区域性数据,可以很好地进行区域性研究,但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全国范围;其次,对研究因素虽有深入,但多局限于已有数据中的变量,对居留意愿的研究并没有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再次,户籍制度对居留意愿的影响很大,但难以分析其对居留意愿的影响,户籍制度的改革须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分区、分阶段完成,最终实现依法自由迁移,然而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这一过程难以量化,所以难以直接分析户籍制度对居留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后,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对居留意愿有很大的影响,住房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的土地供给政策以及人才引进政策等,另一方面是流动人口的迁入规模,不同省份、不同政策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不同,不同省份的政策也难以衡量,故难以分析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等居留意愿的直接影响。
本文将对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进行分析,包括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用房租、房贷等住房支出作为中间变量,间接分析户籍制度、住房问题对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同时增加对居留意愿有较大影响的食品支出因素,分析生活成本等变量对居留意愿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1.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数据采取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方法在全国流动人口聚集地区,抽取在样本点城市中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地户籍的流动人口。
将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留城意愿即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居留意愿,是指流动人口是否打算在城市长期居留。这里的“长期居留”通常指5年及以上的长期稳定居留,居留意愿分为“打算在城市长期居住”、“不打算在城市长期居住”和“没想好是否长期居住”共3种类型。筛选离开原户籍地且目前在城市的流动人口,并将后两种情况合并,将“留城意愿”定义为一个二分类变量。(见表1)
表1 数据统计与变量赋值
pagenumber_ebook=82,pagenumber_book=83
解释变量选取分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和支出等指标。其中,着重分析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对其留城意愿的影响。本文使用“食品支出”指标来衡量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使用“房贷”和“房租”等指标变量来衡量流动人口的“住房支出”,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主要生活成本及支出状况,并构成其留城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
2.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对流动人口留城意愿进行分析,即描述统计和推断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用来分析相关指标的一般特征,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进行描述性分析。推断性统计中,采用Logistic模型(二分类),该模型可以应用于分类变量数据的回归,而自变量既可以是连续变量也可以是分类变量。该方法多使用Logit连接函数,故该方法也称为累积Logit模型。依据中外学者的研究,该模型函数的表达式为:
pagenumber_ebook=82,pagenumber_book=83
其中,t为时间,L是该函数的最大值,a和b模型中两个基本参数。通过将 p值进行两次转换,首先把概率(p)转换成事件发生比,接着将发生比转换成对数发生比(log-odds),使之可以自由取值。对数发生比是时间发生概率的特定函数,通过 p的logit转换,可以将其写成logistic回归的logit模型:
pagenumber_ebook=82,pagenumber_book=83
四、实证分析
1.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特征分析
由表2可见,从不同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来看,15-24岁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低,明显低于其他年龄人口。这些“90后”流动人口刚刚步入社会、工作尚未稳定、缺乏工作经验、薪资较低,其在城市长期生活压力较大、居留意愿也较低;25岁到44岁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水平较高且打算长期居留的人数比率较为稳定,均超过60%;45岁以上的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较高,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逐渐增强。
教育程度是流动人口重要的人力资本指标,从表2可知,“高中”以下流动人口中,打算在城市长期居住的比例较低,均为60%左右;“大学本科”流动人口打算长期居留的比率为72.18%;“研究生”流动人口打算长期居留的比率为77.02%。表明高学历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流入城市长期居留。
流动人口的月平均收入方面可以看出,收入小于3 000元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低,打算长期居住的占比为56.06%;收入高于9 000元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强,打算长期居留的占比为77.42%;随着收入的增加,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逐渐增强。
表2 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基本特征(%)
pagenumber_ebook=83,pagenumber_book=84
住房支出方面,可以看出随着住房支出的增加,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不断增强。其中,住房支小于499元的流动人口中,58.07%打算长期居留;住房支出介于1 000~1 999元的流动人口中,66.27%打算长期居留;住房支出高于2 000元的流动人口,76.79%打算长期居留。
生活成本方面,可以看出生活成本越高,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越强。其中,生活成本低于499元时,38.07%的流动人口打算长期居留;生活成本介于500~999元之间的流动人口也具有很强的居留意愿,其中48.72%的流动人口打算长期居留。生活成本超过1 000元后,打算长期在城市居留的比例均超过50%,特别是生活支出超过2000元的流动人口中,74.26%打算长期在城市长期居留。
2.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共设置五个logistic嵌套模型。模型一分析了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指标对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影响(见表3)。在模型一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方法,依次追加教育程度、月平均收入、住房支出和生活成本指标,共建立五个Logistic回归模型,并均通过了总体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伪判定系数(Pseudo R2)逐渐增大,表明了该模型的解释能力不断提高。
模型结果显示,在人口学变量中,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影响显著。性别因素中,男性作为参照组其居留意愿略低于女性(OR=1.033)。年龄因素中,15-24岁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较弱,35-44岁、55岁及以上的流动人口都具有很强的居留意愿。15-24岁的流动人口刚刚步入社会,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还需要积累,其居留意愿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的流动人口;35-44岁的流动人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职业发展方向较为稳定,处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较强的居留意愿;55岁及以上的流动人口事业成熟稳定,既可以选择在发展良好的大城市定居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也可以选择迁移至子女所在的城市,与子女共同生活,因此具有非常强烈的居留意愿。婚姻方面,各种婚姻状况在显著程度为1%水平下影响显著,初婚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明显高于未婚(OR=2.106),再婚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最为强烈,约是未婚流动人口的2.2倍(OR=2.268),离异和丧偶的居留意愿较弱,但其居留意愿依然高于未婚流动人口(风险比分别为1.196和1.461)。流动范围方面,跨省流动、省内跨市、市内跨县的居留意愿均低于跨境流动人口,但三者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本模型中迁移距离对留城意愿无明显影响。
教育程度方面,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教育程度下的留城意愿差异(见模型二)。模型结果显示,教育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影响显著,除教育程度为小学外,其他程度的教育水平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显著性检验,大学专科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为未上学流动人口的2倍(OR=2.170),大学本科的居留意愿高于大学专科(OR=2.755),研究生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最为强烈,风险比为3.407。根据这一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不断提升,以“高中”为分界,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其留城留意愿均明显高于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
模型三中增加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因素后,平均工资收入在1%显著水平下对城市居留意愿影响显著。以收入小于3 000元的流动人口作为对照组,由模型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平均工资收入的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也不断增强。收入为3 001-6 000元的流动人口比对照组居留意愿略有提升(OR=1.105),而收入为6 001-9 000元的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显著提升(OR=1.504),收入高于9 000元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为强烈(OR=2.172)。这表明流动人口平均工资收入是居留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对迁移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表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因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出现分化现象。
模型四、五结果表明,生活成本、住房成本与平均收入相互制约,共同影响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随着住房支出的提高,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逐渐增强,但高收入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发生比大幅下降(对比模型四),说明住房支出对高收入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逐渐增强,但中、高收入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发生比大幅下降(对比模型四),说明生活成本对中、高收入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流动人口的各种支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迁入城市,经济发展良好的大城市虽然消费水平较高,但也会提供品质较为良好的生活,然而经济欠发达的城市虽然消费水平较低,但难以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由此可见,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长期居留。
五、结论与讨论
表3 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pagenumber_ebook=85,pagenumber_book=86
注:***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
本文依据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人口学特征与社会经济特征,并研究了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认为:
第一,总体来看,我国的流动人口人数众多且具有较强的留城意愿。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总量达到了2.45亿,流动人口总量比上年虽有小幅下降,但依然达到总人口的17.72%,其中,61.20%的流动人口打算长期在城市居留,而且具有较强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多具有教育程度较高、月平均收入较高、月生活支出较高的特征。
第二,从年龄特征看,比较而言,“90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及风险比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日益提升,而以“90后”为代表的一些年轻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稳定居留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由于刚进入社会,其工资收入水平相对不高,而城镇特别是大城市的住房和日常生活成本支出压力较大,使得使其留城意愿明显低于其他年龄人群;比较而言,25岁及以上的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则相对较高,特别是其中35-44岁年龄段的流动人口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最强。
第三,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小学、初中等具有相对较低教育水平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无明显差异,且受教育程度对其留城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而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流动人口,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其留城意愿不断提升。
第四,工资收入、食品支出、住房支出等经济因素共同影响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首先,我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受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而出现分化现象。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与留城意愿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高收入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留城意愿。在促进流动人口迁移意愿时要格外重视低收入群体,努力增加其收入水平来增强其在迁入城市的居留意愿,而出台人口迁入限制政策的城市则要处理好本地对各类型流动人口的需求与低收入流动人口的迁移意愿的矛盾。其次,住房支出对各收入群体的城市居留意愿均有抑制作用,对高收入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抑制作用尤为显著。近年来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其在城市居留的意愿受住房支出的影响而减弱。最后,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明显提升;但生活成本对中高收入流动人口留城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使各收入水平下的留城意愿减弱。大城市虽然有较高的生活支出,但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服务、更优质的生活状态。因此,要重视流动人口的实际收入水平。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来提升流动人口市民化融入的意愿和能力。
本文从个体特征、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成本和住房成本等多个因素入手,详细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然而对于留城意愿的相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展开和深化。首先,我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影响因素是多方面,虽然本文分析了多种因素对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影响,但仍有较多因素需要加以分析,如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融合水平、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指标;其次,户籍制度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直接影响流动人口的迁移意愿和城市居留决策,而不同城市的相关政策难以量化,对留城意愿的影响也难以估计;最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必将随着其在城市工作生活时间的延长以及城市的发展而发生转变,因此,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持续追踪调查研究有待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罗恩立.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7):96-102.
[2]扈新强.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差异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J].调研世界,2017,(7):28-32.
[3]张玮.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居留意愿研究——基于河南省18地市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2,(3):45-49,56.
[4]王胜今,张磊,杨静.黑龙江省流出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8,(5):47-54.
[5]赵艳枝.外来人口的居留意愿与合理流动——以北京市顺义区外来人口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17-19,53.
[6]孟兆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调查分析——以上海市普陀区和苏州市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1-36.
[7]卢小君,王丽丽,赵东霞.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分析——以大连市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2-37.
[8]于潇,陈新造.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7,(3):181-190.
[9]杨雪,魏洪英.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新特征及影响机制[J].人口研究,2017,(5):63-73.
[10]刘乃全,宇畅,赵海涛.流动人口城市公共服务获取与居留意愿——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6):112-121.
[11]许景,王兴平,严玲,等.基于居留意愿分析的开发区流动人口住房问题探析——以常州市为例[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1-10.
A Study on Chinese Migrant’s City-residing Willing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LI HuiA,DUAN ChengyunA,BAI YushuB
(A.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Studi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130012,China;B.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130012,China)
Abstract:China has many migrants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m intended to live in the city for a long time.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 in 2015,it is found that the migra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 level,higher monthly average income and higher monthly living expenses has stron⁃ger willingness to stay in the city,and analyzes each factors using the binary logistic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demographic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age and marital statu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ity-residing willingness,and women’s willingness to sta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en.Young migrants born in 1990-1999 has a weaker city-residing willingness,which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other age groups;the marital status such as married remarried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nmarried.In terms of education level,the degree of primary school,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ity-residing willingness.At the high school level and later,with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level,the city-residing willingnes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The higher the average income of the migrants,the stronger the willingness to stay,indicating that the current city-residing willingness of the migrants in China will be differentiated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income levels.Housing costs such as rent and mortgage have a mutually restrictive relationship with average income,with the increasing of housing costs,the mi⁃grants gradually increased city-residing willingness,but obviously inhibiting the city-residing willingness of migrants with high income levels.After adding the cost of living,with the rising cost of living,the mi⁃grants city-residing willingness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indicating that the migrants tends to settle in large cities with high living costs and high quality of life,but the increase in the cost of living further re⁃stricts the city-residing willingness at all income levels.
Key Words:Migrants,City-residing Willingness,Binary Logistic Model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19.01.007
【文章编号】1004-129X(2019)01-0080-09
【收稿日期】2018-09-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的城镇化”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14BRK035);吉林大学重大课题培育项目: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研究(2015ZDPY15)
【作者简介】
李 辉(1969-),男,吉林伊通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
段程允(1992-),男,吉林榆树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白宇舒(199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