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测评第六章练习题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9 11: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案】
1.什么是测评心理?
测评心理:测评者和被测评者对测评全过程的实践活动和测评过程的各种关系、交往等现实活动的反应。测评心理既指测评者和被测评者反映测评现实的心理现象,又指其对测评现实做出反应的行为方式。
2.心理学范畴内,测评心理可以分为几类?
⑴测评的心理过程:在测评过程中即时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观察、社会知觉、记忆、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像等
⑵测评的心理状态:测评过程中较稳定、较复杂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方面的,如饱满或低沉,热情或冷淡等;注意力方面的集中或分心等;意志方面的信心或沮丧等;思维方面的疑难与质疑、定势与灵活等
⑶测评的心理特征:测评者或被测评者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个性的不同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性格的理智特征(如感知方面的记录型、描述型、解释型和思维方面的分析型、综合型);情绪特征(如自觉性与独断性、坚毅性与顽固性、果断性与武断或优柔寡断、自制力与任性或怯懦等)。
3.根据测评过程的阶段,测评心理可以分为几类?
⑴组织过程心理:测评的组织者在组织测评工作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它包括选择测评人员、机构建立、测评者与被测评者沟通,相互调控、内部关系处理、测评意见冲突处理、总结汇报等环节中发生的心理现象例如选择测评人员的熟悉、相似等心理
⑵设计过程心理:测评人员设计测评方案,特别是测评标准时的心理现象,如新奇心理、角色心理、捷径取巧、急躁畏难心理等
⑶实施过程心理:实施实际测评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遵从心理、逆反心理、心理定势、疲劳效应、期待心理、时尚心理等
⑷被测评者的准备心理和自我评价心理:被测评者准备接受测评和自我评价时的心理现象,如焦虑、疑惧、应付心理等
⑸被测评者的受评过程心理:被测评者接受测评时的心理现象,如对抗、迎合、防卫、怯场心理等
⑹被测评者的结果反馈心理:被测评者接到测评结果通知时的心理现象,如被动、护短、嫉妒、自我辩解、敏感问题心理等
4.根据测评者或被测评者的心理机制,测评心理可以分为几类?
⑴情意倾向:测评者的情感意志特征和情绪状态:例如,情绪稳定、心理愉快、心境开朗时,测评标准掌握较准,信息搜集较细、较全,分析测评较认真;如果心境沉郁、情绪波动,则易偏离标准的客观性,搜集信息急躁草率;如果因被测评对象引起情绪不好,则易产生偏见,甚至报复心理,使测评偏差更大意志方面的毅力、耐性、精力的具备与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测评的始终一致、前后统一的客观性。
⑵认知倾向:测评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知觉模式、思维定势、形而上学或辩证思维对测评可靠性的影响
    ⑶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测评可靠性的影响,如易受暗示的气质特征而出现“遵从心理”,且遵从程度较大,范围较广等等。
5.测评者对被测评者的一般心理影响
⑴对自信心和自我概念、自我知觉的影响:被测评者如果得到好评,就容易从肯定的方面看待自己,增强信心;如果得到不好的评价,就容易从否定方面看待自己,产生自卑感。
⑵对情绪稳定和不安的影响:被测评者得到好的评价时,就出现情绪稳定、不安程度下降的倾向;得到不好的评价时,就出现精神紧张、情绪不稳、不安程度加剧的倾向。
⑶对意志和动机的影响:被测评者得到好的评价时,意志增强,干劲足;得到不好的评价时,意志沮丧、干劲低。但是,有时得到好的评价,也会出现干劲低落。虽然得到不好的评价,只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有时干劲反而会更高。
⑷对要求水平和到达目标的影响:被测评者得到好评后,能出现向着更远大目标前进的倾向;如果得到不好的评价,会出现降低原定目标的倾向。但是,如果连续得到不好的评价,通常不可能实现高层次的目标,却又产生留恋通常难于达到的更高目标的倾向。
⑸对测评者和被测评者之间关系的影响:被测评者得到好的评价时,会对测评者产生好感;得到不好的评价时,即使侧评是有充分依据的,也会对测评者产生厌恶之感。
6.测评者心理对测评过程的影响
⑴对制订测评方案的影响:在制订测评方案的过程中,测评者心理容易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如目标要求与工作实际的矛盾,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制定者的主观意愿与领导意图的矛盾,定性与定量的矛盾等.对这些方面,测评者的情绪状态,意志品质和性格气质,都可能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⑵搜集和分析测评信息的影响:在搜集和分析测评信息的过程中,测评者与被测评者之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能影响到搜集信息的全与缺、真与伪、快与慢、纯与杂。如果被测评者提供的信息使测评者产生怀疑和不满,可能对信息的分析产生偏颇或失误
⑶对测定与测评的影响:在测定与测评的过程中,存在着更为复杂的矛盾,也会产生复杂多变的心理矛盾与冲突。测评者的心理状态,可能影响信息材料的取舍与归属,也可能影响测定方式和测评的严肃性,造成评分高低、评语褒贬、权重分配、成绩效益认定、水平方向侧重上的偏差等。
⑷对测评结果解释的影响:测评结果的解释,是对测评对象做出结论,进行因果分析,较之其他测评活动,受主观心理影响更大测评者的心理倾同,可能使测评结沦产生全面或片面、夸张或缩小、文饰或客观、因果倒置、牵强附会等一系列偏差现象,给测评结果的综合分析带来困难。
7.什么是人事测评心理调控
人事测评心理调控是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测评者和被测评者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控制和利用,使测评工作顺利开展,如在测评前、测评中和测评结束时,参评人员可能出现种种心理效应,及时发现不良的反应,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控,对搞好测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8.人事测评心理调控的意义
⑴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使人事测评的准备更加合理充分。
⑵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保证人事测评活动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各环节的任务。
⑶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使人事测评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圆满实现测评的目的。
9.测评者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有哪些?
⑴角色心理 ⑵心理定势 ⑶新奇感 ⑷时尚效应 ⑸期望效应
10.什么是角色心理?
角色心理:身份的自我意识及潜意识表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特定的职业责任、道德规范、行为习惯、职业利益等的反映。
参与准备工作的测评人员,从不同的岗位聚来,各具特有的角色心理,会在准备过程中反映出来在设计测评方案时,容易从各自的角色心理出发,表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专家往往偏重方案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性,实际工作者则倾向于方案的可行性
11.什么是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积极方面,反映了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消极方面,妨碍思维的灵活性。
在准备工作中,个人往往按各自的心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太注意分析具体情况,影响测评方案的客观性。
12.什么是新奇感?
新奇感:从各个岗位调来参加测评准备工作的人员,由于以往从未担任过测评者的角色,会对测评工作以及自己将要担任的角色,产生一种新奇感。
新奇感是一种不定向情绪,延续时间不长人们往往带着好奇心进人测评准备工作。当完成一些任务时,新奇感转为喜出望外的愉悦心情;遇到难题无法进展时,又往往转化为怀疑或动摇。
13.什么是时尚效应?
时尚效应:对新颖、时髦事物的向往和崇拜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追求时尚的狂热中,往往停止自己的独立思考,服从社会潮流,接受多数人所热衷的东西,来获得心理满足。在制订方案时,由于时尚效应,可能去追求新颖时髦的东西,影响测评方向。如果所追求的“时尚”符合客观规律,就能起积极作用;否则,就会起消极作用。
14.什么是期望效应?有哪三种形式?
期望效应:在测评实施前,对测评的期望主要表现有三种形式:积极期望、消极期望和中性期望。
积极期望:测评者对测评的期待积极肯定多于消极否定。消极期望:对测评的期待消极否定多于积极肯定,由于消极期望的影响,测评者对测评的期望值不高,认为评来评去都是否定结果,不值得花费精力,因而工作没有积极性
中性期望:介于积极期望和消极期望之间的心理期望,对测评对象既无过分肯定的期待,也无过分否定的愿望。由于期望值不高也不低,因而在测评工作中多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对有些问题态度不明朗,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心理期望是自然产生的,无绝对好坏之分。但是为了使工作不受影响,测评者有必要在工作前反省一下自己的心理期望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从而能在工作中注意克服这种心理期望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搞好工作的目的。
15.测评过程的心理现象有哪些?
⑴自尊心里  ⑵首因效应  ⑶近因效应  ⑷晕轮效应  ⑸参照效应  ⑹理想效应  ⑺顺序效应  ⑻“趋中”心理  ⑼成见效应  ⑽宽大效应  ⑾附和权威心理
16.什么是自尊心理?自尊心理在在测评活动中的表现?
自尊心理:测评者在测评活动中,具有力求正确地掌握测评标准,正确运用测评方法,正确执行测评程序,力求取得正确测评结果,以显示自己尊严的心理态势。
这是绝大多数测评者的共同心态。测评者深知自己所承担的测评责任重大,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测评任务,取得正确的测评结果,不仅关系到能否对测评对象做出正确评价,而且也是自己业务理论素养、工作能力水平、思想态度的具体表现,因此测评者总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达到最高水平。自尊心理在测评活动中的表现是:
(1)坚持原则。以测评方案规定的原则为依据来开展测评工作,不以个人的好恶和兴趣对待测评活动和测评对象。
(2 )实事求是。搜集测评信息,整理、测量测评信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测评标准为准绳对测评对象作结论,不偏听偏信,更不掺杂个人情感
( 3 )敢于对测评活动中的不正确做法提出批评,坚持正确做法。
17.什么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比较鲜明、深刻,持续时间较长,经久不忘、不易改变的心理效应。这种第一印象有印刻作用,带有烙印深刻、形象强烈和知觉映象不易改变等特点。不论是第一好印象或第一个坏印象,都有可能由于该效应而成为固定的刻板印象。甚至客观对象已经改变,其效应造成的印象仍保持不变。
18.什么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由近因形成的新印象所产生的效果。近因效应与第一印象在时间上相反,是指认知对象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具有较强烈的影响。
卢奇恩斯实验研究(1957年)表明,首因效应如果因插入其他活动而中断,则后来的信息所引起的新印象比原来的印象更强,更起作用。
如果一个员工原来曾给人留下过不好的印象,让其变换一下环境,近因效应可减少人们的成见和偏见对他的心理压力当他有了转变再回到原单位,他近来的表现所形成的新印象使人们不再用老眼光看他。
近因效应取代首因效应的条件,是要插入其他活动使首因效应中断,其间须有一段足够的间歇时间
19.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由于对象的某些品质或特征看起来比较突出,使观察者对此产生了特别清晰和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其他特征、品质的知觉和评价。
也就是说,这些突出的特征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由一点做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这个效应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明显例如看到某人衣貌整洁,印象不错,就可以认为他做事细心、有条理、肯负责任;反之,如果对某人的印象不好,往往也会忽略他的优点
晕轮效应一般产生在掌握信息不充分和刺激强弱程度不等的情况下,而且因测评者个人的心理因素差异而不同。
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测评者要防止晕轮效应,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个被测评者的优缺点,才能克服成见,准确地进行测评活动。
20.什么是参照效应?
参照效应:某些测评对象的“形象”影响着对另一些测评对象的印象和测评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某个较高“形象”的参照下,其他测评对象便有黯然失色之感;相反,在某个较低“形象”的参照下,会反衬其他测评对象摺熠生辉。正如喝了蜂蜜再喝自开水,便觉得白开水有苦涩味道一样
21.什么是理想效应?其意义是什么?
理想效应:对测评对象设想完美的先期印象影响实际测评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也叫做“求全效应”。
其效应意义表现为,测评者在测评前存在一个理想化的测评对象,知觉测评对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期待要求和求全心理,以此衡量实际,便很容易产生不满意的体验。
由于理想效应,使测评者掌握的测评标准不是客观标准,而是以头脑中的理想模式为标准,由过高的期望导致过分的失望,结果使好的评成较好,较好的评成一般,合格的评成不合格。
22.什么是顺序效应?它的两种形式是什么?
顺序效应:因测评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对测评对象的测评结果产生干扰的一种心理态势。测评工作初期,信心足、精力旺盛,工作往往细致,要求严格,标准掌握要严一些。到了后期,因精力、时间不济,或产生厌烦情绪,往往放宽要求,草草结束。
顺序效应有两种形式:
(1)先严心理。先严心理的表现是,开始测评时掌握标准偏严,导致测评结果偏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测评刚开始时,测评者对测评标准还不熟悉,“严格掌握测评标准”的要求还牢牢印在脑中,认为要搞好评估,就要严格地掌握测评标准,甚至抱着“宁严勿宽”的思想进行测评工作,自然掌握标准就会偏严。
(2)先宽心理。先宽心理的表现,与先严心理的表现相反,开始测评时,掌握标准偏低,评出的结果偏高。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刚开始测评时,测评者对测评标准还不熟悉,害怕标准掌握严了测评结果低了,测评对象接受不了,抱着“试试看”, 别“自找麻烦”的思想进行测评,自然就会降低要求。
23.社么是“趋中”心理?怎么处理?
“趋中”心理:测评者对测评对象既不愿对优者给太高的评价,也不愿给劣者以太低的评价,尽量缩小差距,向中间状态集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出现这种心理现象,或由于自己没有把握,来个“模糊”处理;或由于“好人主义”,怕得罪人;或由于嫉妒心理,不愿别人冒出来;或由于平均主义思想,不承认判别对优者严,对劣者宽,填平补齐。这就使优劣程度难以区别出来。
24.社么是成见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成见效应:对测评对象的既有看法和态度影响对测评对象做出正确判断的一种心理现象。成见效应有:有利于测评对象的好感成见,不利于测评对象的恶感成见两种成见
成见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牵制测评者的注意和认知,使其总是围绕着固有看法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二凡是符合自己固有看法的就认定为真的;不符合自己固有看法的,则抱怀疑态度,甚至认定为假的;
二是在对材料进行分析时,从成见出发,进行因果分析和价值判断,对与自己成见相悖的因果关系或价值认定加以排斥,最后以自己的固有看法做出测评结论。
25.社么是宽大效应?
宽大效应:在测评活动中,有一种常见的倾向,表达积极肯定的测评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测评,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宽大作用积极性偏见。
一般来说,在对人的知觉中有一种积极肯定偏见,但在对物的知觉中是少有或没有的,这反映了在测评我们人类的伙伴中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宽大效应。
宽大效应使得人们在人事测评中有过分宽宏大量的倾向,使过多的被测评者得到相当高的评定,从而缩小了被测评者之间的差异。
26.什么是附和权威心理?
附和权威心理:在测评过程中,有的测评者在对测评对象作测评结论时往往先了解自认为是“权威人士”的意见和态度,当了解到领导或“权威人士”的测评意见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时,哪怕明知领导或“权威人士”的意见并不十分正确,也要违心地使自己的结论与领导或“权威人士”的意见一致起来。
27.结果处理过程的心理现象有哪些?
⑴类群效应  ⑵从众心理  ⑶逆反心理  ⑷本位心理 ⑸模式效应
28.什么是类群效应?
类群效应:测评者与被测评者的类群关系影响测评客观性的一种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通常喜欢那些在各个方面与自己存着某种程度相似的人。测评者与被测评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同行、同类、同专业、同地区等群属关系,这些关系具体到测评者与被测评者之间,又有亲疏、熟陌、利害、远近的区别。这些关系使测评者在结果处理过程中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影响测评的客观性。
29.什么是从众心理?其意义是什么?
从众心理:个体因团体或个人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行为、观点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
造成从众心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规范压力的作用。社会或团体舆论一般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规范。个人如果不愿被人认为“越轨”、“不合群”、“离经叛道”、“出风头”, 就必须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二是信息压力的作用个人行动时除依赖个人贮备的知识外,还需要借助外界信息,因而往往相信信息、来源的个人或群众,特别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个人缺乏做出决定所依据的参考构架,更是如此。
从众心理的积极意义在于容易形成一致意见,减少无谓争端消极作用在于不利于形成民主气氛以充分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从而可能使其他各种心理和原因引起的偏见、成见或失误难以得到纠正,少数人的真理也不易得到肯定
30.社么是逆反心理?其心理基础是什么?
逆反心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跟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一种与常态相反的逆向反应
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一是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与人们的好胜心理有关系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例如某篇文艺作品,不大引人注意,但一经批评,反而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和背离客观的反常心理。利用逆反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这种心理的影响。
在测评过程中,由逆反心理引起的专唱对台戏的心理现象有利于形成民主气氛,充分讨沦,集思广益,辩证思维,减少测评失误,但是无原则的逆反心理则流于“捣乱”一类。
31.什么是本位心理?其意义是什么?怎么克服?
本位心理:测评者在测评中坚持反映自己组织或部门价值观的一种心理现象。
其效应意义表现为在测评中坚持反映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其价值观。如人事部门的代表一般要求偏重测评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动手、实践、交际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以及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测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本位心理,否则,可能会影响测评集体内部的人际合作关系,致使影响测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32.人事测评中怎样对测评者和被测评者的一般心理影响进行调控?
对测评者的一般心理调控:
⑴测评者素质能力的调控
①把好选拔关。这是对测评者的基本素质进行把关来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
②测评技能培训。这是从人员能力的角度去保证测评的可靠性。
③思想品德教育。这是从思想、觉悟、道德的角度保证测评的准确性。
⑵管理上的调控
①通过对测评工作的组织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检查、监督某些心理现象的发生或控制某些心理效应的影响。
②作为测评的组织领导者,应掌握测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时常观察、了解测评者的心理动态,或采取措施加以预防,或出现苗头及时纠正在测评进行时,应时常提醒并检查测评者对标准的掌握,强调根据全部信息做判断,而不要只看一时一刻。
③在信息采集的时间安排上应精心设计,采用顺序换位、交换评判、多次或多人评定等组织措施,以调控趋中、晕轮、首因、近因等效应。
④在人员安排上要全面考虑,进行角色交换,多层次多类别评判,强调比较对照,以防止本位、类群、理想、成见效应。
⑤对那些明显干扰测评可靠性的心理行为,应及时组织测评人员进行评议,以明辨是非正误。
⑥对严重者可立即停止工作、调换岗位以确保测评工作顺利进行。
通过心理“换位”使测评者自觉进行调控
⑦在测评活动中,应提倡测评者扮演两种角色,既扮演测评者,又扮演测评对象;既站在测评者立场上,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又要站在测评对象的立场,设身处地的思考测评问题,认真考虑测评的哪些方面合理,哪些方面不够合理,哪些问题可以接受,哪些难以接受。
⑧实践表明,这种心理换位的方法,可以把测评者个人对测评对象亲、疏、好、恶抛在一边,从而正确地实施测评
⑶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以调控
建立和健全测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范化的测评制度,一切按制度办事,对于违犯测评纪律者,要严肃处理,这也是防止不良心理现象干扰测评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对被测评者的一般心理调控:
(1)提高对测评的认识
①搞好测评动员。测评动员应开诚布公地宣讲测评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使被测评者认识到测评对他们是有利的,是一种肯定人的价值和工作价值的重要手段
②征求群众对测评方案的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组织指导自我评价,推行测评结果与本人见面,打破测评的神秘主义
③讲明测评的计划和日程安排,使被测评者做到心中有数,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
④被测评单位的领导和骨干要为群众做出榜样,以正确的态度积极投入测评工作
(2)保持测评者和被测评者良好的心理交往状态
测评者和被测评者的心理交往状态有以下四种基本状态:
①测评者情绪好与被测评者情绪好相结合。测评者情绪好,容易看到被测评者的长处,热情帮助对方,能对被测评者的情绪进行疏导。被测评者情绪好,能积极投人测评活动,主动配合。这是最佳状态,测评容易获得成功。
②测评者情绪好,被测评者情绪不好。测评者热情、积极、认真,被测评者淡漠、厌烦或烦躁,测评者与被测评者之间心理上会产生隔膜。遇到这种情况,测评者能平等、宽容、克制,因势利导,见机行事,不激化矛盾,可能改变被测评者的情绪,测评有成功的可能。
③测评者情绪不好,被测评者情绪好。测评者对测评工作信心不足,情绪低落,对被测评者态度淡漠,不愿理解对方。在这种情况下,被测评者即使情绪高涨,态度积极,也会如冷水浇头。由于难以捉摸测评者的心绪,往往从对自己不利的方面估计,情绪会由高变低,可能导致测评失败。
④测评者与被测评者情绪都不好。测评者与被测评者由于种种原因,发生冲突或对立,双方情绪处于低落状态,心理上的距离很大,以致形成僵局。结果会不欢而散,导致测评失败。
⑶结果反馈方式要灵活多样
被测评者心理的调控要注意反馈结果的方式方法,以避免被测评者感到挫折,产生焦虑,引起心理冲突。反馈范围应有适当限制,如个别方式,回避他人,以防扩散否定性测评结果;
针对不同测评对象的特点、需要和敏感因素采取不同方式,如老年人不在乎素质测评,可直接反馈,而青年人敏感于素质测评,则需修饰性反馈
33.什么是文饰心理?
文饰心理:又称理由化的适应,是指被测评者为掩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寻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即一个人为了掩饰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明显不合理的行为或不能达到个人追求目标时,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