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辅导资料1-1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4 21: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济学辅导资料一
主    题:第1章第1、2节“为什么学习经济学”、“什么是经济学”
学习时间:2019年4月1日-4月7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1章绪论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经济学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
主要内容梳理
1.经济学的定义(非常重要,熟练掌握)
(1)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制度(市场经济制度)下,人和社会对稀缺资源的不同用途进行选择,以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的科学
五个关键词: 1)前提:资源稀缺性2)对象:选择行为3)目标: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4)环境:经济制度5)性质:科学。
例:汽车与巧克力的矛盾
可能性        巧克力(万吨)        汽车(千辆)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假设一个国家只生产两种物品:汽车与巧克力,如果只生产汽车则可生产15千辆,如果只生产巧克力则可生产5万吨。其余的情况见上表所示。将这些所有的可能性连成曲线(如下图)。就绘制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即一个国家所能生产的这两种产品组合的所有可能性。
(2)资源稀缺性(Scarcity)
经济资源的种类:
稀缺性
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在短期内,社会能够生产的汽车和巧克力是一定的;
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社会希望生产尽可能多的汽车或巧克力
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
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如果资源是无限丰富的,社会所有成员都可以各取所需,随时随地满足各种需要,经济学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资源是稀缺的,因此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不同的使用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
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此知识点!)
(1)微观经济学
定义: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
家庭(household):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出售生产要素、购买商品。
厂商(firm):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购买生产要素,出售商品。
研究目的:资源有效配置
理论核心: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市场出清: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调整,使得市场实现供求均衡。2)完全理性:消费者和厂商自觉地按照最优化原则行事,既将最优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优化。3)完全信息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2) 宏观经济学
定义: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研究对象:国民经济整体
研究目的:资源充分利用
理论核心: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民收入理论、通货膨胀、失业、宏观经济政策。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如何达到最优配置。
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实现充分利用。
3.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的出现: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编写了《经济学》一书。“经济学”作为专有名词,开始出现在人类的言谈和文字中;Economics 来自希腊文 oikonomos,oikos 意为家庭,nomos 意为管理;在整个中世纪,经济学是一门个别家庭和庄园如何致富的学问;有关就业、货币流通、国家财政等涉及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被放在政治学的著作中讨论;中国古代,“经济”一词从“经邦济世”而来。
(1)重商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15世纪末期到17世纪中期,封建自然经济瓦解,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出现,有关整个国家财富的问题变得重要。金银形态的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的财富来自于对外贸易,增加财富的唯一办法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其基本的政策主张是国家干预,既用国家的力量来增加出口,限制进口。
代表人物:托马斯•曼的《英国来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2)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17世纪末期到19世纪70年代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标志着现代经济学产生。
主要思想: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是通过资本积累和分工来发展生产。人是利己的经济人,在竞争的市场中依靠价格的引导可以把个人的自利行为引向增加国民财富和社会福利的行为。政府不应过问经济,其职责是当好“守夜人”。
政策主张:自由放任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 ,奥国门格尔、英国杰文斯、法国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引发了“边际革命”。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标志着微观经济学的形成。
主要思想: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只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转向了消费和需求。明确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核心,从理论上论证了以价格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政策主张:自由放任
(4)当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至今
三个阶段:
1)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凯恩斯革命
    1936年英国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学产生。
2)50年代到60年代: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
    美国萨谬尔森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
3)70年代之后: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
    卢卡斯——理性预期学派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管子》:先秦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盐铁论》:汉代经济大辩论的“论文集”
《史记·货殖列传》,具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学光辉巨著——“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重要考点
(一)选择题
1.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再消耗光
B.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很少
答案:B
2.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 )
A.资源配置
B.资源利用
C.单个经济单位如何实现最大化
答案:C
(二)填空题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有(  )(  )(  )
答案:市场出清  完全理性  完全信息
(三)简答题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哪些?
答: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市场出清: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调整,使得市场实现供求均衡。2)完全理性:消费者和厂商自觉地按照最优化原则行事,既将最优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优化。3)完全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二
主    题:第2章第1、2节“市场均衡”、“市场机制的特征”
学习时间:2019年4月8日—4月14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2章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经济学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
主要内容
1.需求与需求定律
(1)需求(Demand)
需求:是指居民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需求是购买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我有吃饭填饱肚子的需要,但馒头我是不吃的,所以没有购买馒头的欲望,更没有对馒头的需求;我有方便出行以及摆阔的需要,最好开辆“奔驰”来给大家上课,因此我有买一辆奔驰的欲望,无奈囊中羞涩,买不起,我没有对奔驰汽车的需求;来上课时发现路边卖的煎饼果子很诱人,我有购买煎饼果子的欲望,也有对煎饼果子的需求。
(2)影响需求的因素(重点掌握,每一点都要理解)
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价格高,需求少;价格低,需求多
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替代品:能满足同一种欲望的商品,比如鸡蛋饼和生煎包
替代品价格上升,需求增加;替代品价格下降,需求减少
互补品:共同满足同一种欲望的商品,比如电脑硬件与软件
互补品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互补品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3)消费者收入(社会收入水平与贫富差距):收入水平提高,需求增加;收入水平下降,需求减少
4)消费者嗜好
5)人口数量
6)政府消费政策:政府提高利息率会降低消费需求,鼓励消费信贷会增加对某些产品的需求
7)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预期未来收入增加,需求上升;预期商品涨价,现在的需求上升;
8)其他(广告、气候、时尚与突发事件等)
(3)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若把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需求作为因变量,则可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这种函数称为需求函数,比如:
D=f(P,Px,Py,I,A,…)
D:需求     I:收入    Px:替代品价格   A:广告   Py:互补品价格
如果只考虑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需求的唯一因素(也就是把其它变量当作常数),可以把需求函数改写为:
D=f(P)     D:需求量,P:价格
需求曲线:需求函数的图像
一个例子:大连地区对某种手机的需求曲线
手机的价格(千元)        手机的需求量(个)
0.00        15000
0.50        12000
1.00        9000
1.50        6000
2.00        3000
3.00        0
(4)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
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前提:“其他条件不变” ,也就是说收入、广告、替代品价格等都不发生变化,只有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了。
需求定律的直观表现:需求曲线向下倾斜(需求量是价格的减函数)
需求定律的解释
以手机为例:
收入效应:手机涨价,相当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降低,一部分人买不起了
替代效应:苹果手机涨价了,可以改用三星的;或者所有手机涨价了,可以继续使用固定电话或PDA
(5)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难点,要结合图形以及实例进行理解掌握)
需求量的变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2. 供给与供给定律
(1)供给(Supply)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卖者愿意出售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供给是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的统一
(2)影响供给的因素:(重点,易出选择题)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生产要素的价格
3)预期的未来价格
4)供给者的数量
5)技术
(3)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若把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供给作为因变量,则可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供给之间的关系,这种函数称为供给函数,比如:
S=f(P,Pf,T,E,…)
S:供给  T:技术  Pf:要素价格  E:预期
如果只考虑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供给的唯一因素(也就是把其它变量当作常数),可以把供给函数改写为:
S=f(P)         S:供给量,P:价格
供给曲线:供给函数的图像
例子:手机的供给曲线
(4)供给定律(Law of Supply)
供给定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前提:“其他条件不变”
供给定律的直观表现: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
(5)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3. 价格与市场均衡
(1)市场均衡
市场均衡:商品的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商品的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则称市场达到均衡,这时的市场价格称为均衡价格,交易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的含义,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不断变动的力量,处于一种势均力敌、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
均衡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一般来说,它兼有“稳定、最优” 的含义。
(2)均衡价格的形成/价格的决定
(3)价格的变动
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数量)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因此需求和供给任何一方的变动都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动。
分析下述事件对手机均衡价格的影响
老百姓收入提高
市场上出现一种新的集手机与掌上电脑为一体的产品,并且很便宜
手机国产化比率提高,生产成本下降
政府对手机厂商征收高额的税费
(此图必须牢记!!)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1)确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亦或两者都发生了移动。
(2)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需求(供给)增加:曲线向右移动
需求(供给)减少:曲线向左移动
价格调节市场的特点
价格: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
价格调节市场的特点:自发调节
条件:
存在市场、价格体系
理性的供求双方(消费者、生产者)
产权保护
4. 弹性理论(可能会在计算题中出现)
(1) 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Ed=(△Q/△P)·(P/Q)
说明:1)价格上涨(DP>0)引起需求量下跌(DQ<0),因此需求弹性为负,实际中取其绝对值
2)弹性没有单位
弹性的直观印象是需求对价格的灵敏程度
需求弹性的实际意义:涨价能增加销售收入吗?
涨价P增大,但需求量下跌即Q减小,那么销售收入(P•Q)是增大呢还是减小?
作为生产者(供给者、销售者),是应该涨价、降价、还是维持原价?
需求弹性与涨价的效果
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价格增加1%,需求量减少2%,销售收入降低,涨价不合算,应该降价
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价格增加1%,需求量减少1%,销售收入不变,应维持原价
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价格增加1%,需求量减少0.5%,销售收入增加,应该涨价
(2)影响弹性的因素:
1)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2)用于物品的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必需品与奢侈品
时间的长短,价格变动后持续时间越长,弹性越大(消费者有足够的时间调整消费习惯)
市场的范围
其它需求弹性—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变化幅度与收入变动幅度的比值。
需求收入弹性大:高档品/奢侈品
需求收入弹性小:必需品
需求收入弹性为负:低档品/劣等品
一个相关概念—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增加,用于食品的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恩格尔定律与“食物作为必需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是一致的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越高,国际上把恩格尔系数降到50以下作为小康的标准
其它需求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交叉弹性:需求变化幅度与替代品(互补品)价格变化幅度的比值
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替代品;
需求交叉弹性小于零,互补品
(2) 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Es=(△Q/△P)·(P/Q)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1)生产时期的长短
2)生产的难易程度
3)生产所采用的技术类型
重要考点
1. 粮食价格的变化:90年代后期到2002年粮价连续偏低,分析其原因?03年后粮价偏高,且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分析其原因?
答:粮食是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很低,需求收入弹性也很低,因此尽管粮食价格低,但是需求也不会大量增加。而供大于求,价格下降。
03年后,很多地方征地,将原用作耕作的土地用作工业或住宅用地。这样产出减少,而需求量不变,价格上涨。而由于农作物有生长周期,不能马上提高产量,而且土地不会增加。因此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2. 泡沫经济一般出现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为什么鸡蛋市场不产生泡沫?
答: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弹性很小,供给弹性很小。在短期内,其供给曲线基本是垂直的。需求增加,价格就会急剧上升。就会给大家投机预期,产生投机需求,需求更高,价格更上涨,这样就产生恶性循环。因此泡沫经济一般产生在供给价格弹性很小的领域。
3. 教材为什么不降价?
答:因为教材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价格的升高对需求的影响较小,学生不会因此而不买教材,不学习。因此教材不降价。
4.“谷贱伤农”,这种情况自古有之,今天依旧不可避免,农民朋友们要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解释:为什么丰收不能增加农民收入。
答:粮食是必需品,弹性比较小,产量越大,价格越低,而价格变化幅度要大于产量变化的幅度,因此,就算是丰收了,会导致价格下降,农民同样不能增加收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1: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三
主    题:第3章第1、2、3节“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需求弹性”
学习时间:2019年4月15日—4月21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3章消费与效用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经济学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
主要内容
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效用(utility)
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效用越大;满足程度越低,效用越小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消费同一种物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效用,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效用。
效用来源于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Total Utility):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某种物品的消费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一个实例
可口可乐的消费量        总效用        边际效用
0        0        0
1        30        30
2        50        20
3        60        10
4        60        0
5        50        -10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要掌握!)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她)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由:生理或心理上的原因;物品本身用途的多用性。
2. 消费者均衡
(1)基本假设
①消费者理性:假设一个决策者面临几种可供选择方案时,会选择其中使他的效用达到最大的那个方案;
②假设消费者知道自己的效用;
③假设消费者的行为与目标具有一致性
其他假设(条件):
④消费者的偏好稳定
⑤消费者的收入是一定的(资源稀缺)
⑥商品的价格不变
⑦消费者的目标:面临各种商品,以自己有限的收入,获取最大的效用。这称为消费者决策问题。
(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文字表述: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
数学表述:
3. 消费者均衡的另一种证明:
无差异曲线与等收入线
(1)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说明:
①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种组合有相同的效用;
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凸向原点),因为边际效用递减;
③斜率等于边际效用之比。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①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水平;距原点越远,效用越大;
②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经济意义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表示用一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称为边际替代率。
几种典型无差异曲线:(牢记不同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图是怎样的)
1)完全替代品
2)完全不可替代
3)不完全替代
(2)等收入线
也可称为等支出线、家庭预算线、消费可能线、预算约束线,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表明消费者行为的限制条件。
等收入线的变动
(3)消费者均衡
相切时斜率相等,因此价格比(等收入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效用之比(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再一次得以证明。
4. 个人需求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
(1)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在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收入效应:在相对价格保持不变情况下,购买力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2)个人需求曲线
        (3)市场需求曲线的形成
假设市场只有三个人A、B、C
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叠加。个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根据不同商品价格调整自己的效用曲线得来的。
重要考点
(一)判断题
1. 满足程度越高,效用越大;满足程度越低,效用越小。
答案:对。
2. 消费同一种物品,不同的人的效用是相同的。
答案:错。
3.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递减。
答案:对。
(二)简答题
1. 消费者均衡的假设条件有哪些?
答:①消费者理性:假设一个决策者面临几种可供选择方案时,会选择其中使他的效用达到最大的那个方案;
②假设消费者知道自己的效用;
③假设消费者的行为与目标具有一致性
④消费者的偏好稳定
⑤消费者的收入是一定的(资源稀缺)
⑥商品的价格不变
⑦消费者的目标:面临各种商品,以自己有限的收入,获取最大的效用。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1: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四
主    题:第4章第1、2、节“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学习时间:2019年4月22日—4月28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4章第1、2节“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经济学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
主要内容梳理
1. 生产函数(需要牢记!)
(1)生产函数:表明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他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函数:产量
自变量: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管理)
假设:技术不变
一种投入要素(短期)
两种投入要素(长期)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2)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总产量(TP):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总产量/生产要素的数量)。
边际产量(MP):生产要素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理解并且掌握,容易出选择题)
1)总产量与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大于零,总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减少;
边际产量等于零,总产量最大。
2)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减少;
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最大
(3)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要理解并掌握)
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变)最初使产量增加,但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降低。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由客观因素决定。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技术进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短期的,假设技术不变;在中长期,技术进步使要素的产出不断增加
(4)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结合图形掌握,有可能出画图题)
如图,将生产阶段分为三部分Ⅰ、Ⅱ、Ⅲ,短期其他投入要素都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是变动的。理性的厂商不会在第Ⅲ阶段生产,因为投入生产要素增加,产量却是下降的,是不合理的。第Ⅰ阶段,生产资料投入量增加,产出会成倍增加,说明此种生产资料投入量严重不足,此阶段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只有第Ⅱ阶段投入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是合理的。
(5)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定产量下,两种要素的最佳比例
在比例最佳的条件下,两种要素投入的总量
1)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等产量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
维持产量不变时,用一种生产要素替代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比率。
劳动替代资本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等产量曲线上某点的斜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下面三个图要理解并牢记,可能出画图题或选择题)
等成本线
  (其中,w代表工资,r代表利率)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一)(此部分内容一定要掌握,容易出主观题)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二)(此部分内容一定要掌握,容易出主观题)
结论: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时,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比例最佳。
等产量线的斜率:
等成本线的斜率:  
要素最佳组合的条件:  
每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之比相等
如果 >  ,会加大资本的投入量
如果 <  ,会加大劳动的投入量
要素最佳组合的数学模型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求极值,得:
要素最佳组合的变动
1)成本预算线变动
2)要素价格变动
3)技术进步
(2)最佳生产规模
同比例扩大两种要素的投入量(也即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总产量如何变化呢?
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规模可以迅速扩大产量,因此企业往往愿意扩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当企业规模很大时,再扩大规模就会产生不经济性,俗称“大企业病”。
因此企业应追求一个比较适度的规模,我们还将继续讨论规模经济问题。
2. 成本函数
(1)成本的含义
成本(Cost)又称费用,是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
经济学中的生产成本指的是机会成本,即某(几)种生产要素用于生产某种特定产品时,所放弃的所有收益。
企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包括两部分:
显性成本:购买原材料的费用,支付工人的报酬(直接引起货币支出)。
隐性成本:经营者自身才能的报酬;自有资金的利息(资本成本)。
成本函数
一定技术水平下厂商使用一组生产要素生产所花费的货币投入与最大实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C =f(Q)
(2) 短期成本分析
1)短期与长期的区别:
短期(Short Term):机器、产房等不可改变,即使不生产,也要产生成本
长期(Long Term):机器、厂房等可以改变(少了可以购置或建造、多了可以变卖)
2)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Fixed Costs):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与当前产量无关。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
变动成本(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s):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这种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支出、生产工人的工资
3)短期总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短期总成本: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
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包括短期平均固定成本和短期平均变动成本)
短期边际成本:在短期内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短期边际成本与固定成本无关)
短期总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
短期边际成本
实际中常见的短期边际成本
短期总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短期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平均变动成本的关系
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下降;
短期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最低;
因此,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穿过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同样的道理,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穿过短期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3) 长期成本分析
1)长期总成本
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它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产量为零时没有总成本。
长期没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分,因为长期内企业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以改变的,包括机器、厂房
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最大的区别是长期成本曲线通过原点)
2)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实际中常见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3)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一个相关概念:范围经济
关联产品:一起生产出来的产品:如羊毛、羊肉
如果一起生产一组产品比分开生产它们的费用低,则称存在范围经济
重要考点
(一)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为什么中国发展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则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答:假设只有两种投入,资本(K),劳动力(L)。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低,劳动力成本低,而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资本成本较高,因此中国的等成本线如下。
而美国的资本市场先进,资本融资能力强,资本的相对成本较低,而劳动力工资水平高,劳动力成本高,因此美国的等成本线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由于两国的等成本线不同,在生产达到最大化的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力投入较多,资本投入较少,而美国恰好相反。这说明,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由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不能盲目地选择。如果中国非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品,投入资金多,产出少,产品反而不具有竞争力。只有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方才能发展资本或技术型产业。否则反而适得其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简答题
1.总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1)总产量与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大于零,总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减少;
边际产量等于零,总产量最大。
2)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减少;
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最大。
(三)判断题
1.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时,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比例最佳。
答:正确。
2. 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就是指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支出。
答:错误。
解析:经济学中的生产成本指的是机会成本,即某(几)种生产要素用于生产某种特定产品时,所放弃的所有收益。企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包括两部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支出是显性成本,只是其中一部分。
3. 如果一起生产一组产品比分开生产它们的费用高,则称存在范围经济。
答:错误。
    解析:范围经济是指生产一组产品比分开生产它们费用低。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五
主    题:第4章第3节“厂商决策”
学习时间:2019年4月29日—5月5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4章第3节“厂商决策”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收益与利润、厂商决策、供给曲线等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经济学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
主要内容
•        目标:利润最大化
•        决策者:企业(厂商Firm)
•        主要任务:选择一个最佳产量
1. 利润的含义
经济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减去生产销售物品与劳务的所有机会成本
会计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减去企业的显性成本
经济学家所讲的都是经济利润
2. 收益
总收益(TR):厂商出售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等于价格乘以产量(假设以销定产)。
平均收益(AR):销售每一单位的产品平均得到的收入,等于总收益除以产量;
边际收益(MR):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
举例: 王老太卖鸡蛋
如果增加销量价格不变,边际收益就等于价格,保持不变;
如果增加销量会降低市场价格,边际收益递减。
王老太产销鸡蛋的决策
王老太得出的结论
•        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扩大产量
•        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降低产量
•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利润最大,产量最佳
3.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4. 供给曲线的形成
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变动成本曲线以上的部分
市场供给曲线是所有企业供给曲线的横向叠加
重要考点
(一)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农民小丁的例子:
农民小丁外出打工每年可赚10000元。今年他在家种地,农药、化肥、种子、电费水费等总共花了3000元。秋后粮食一共卖了14000元,他种地的利润是多少?
会计利润:14000-3000=11000
经济利润:14000-(3000 + 10000)=1000
                   显性成本  隐性成本
(二)名词解释题
1.经济利润
答案:企业的总收益减去生产销售物品与劳务的所有机会成本。
2.总收益(TR)
答案:厂商出售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等于价格乘以产量(假设以销定产)。
3.平均收益(AR)
答案:销售每一单位的产品平均得到的收入,等于总收益除以产量。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六
主    题:第5章 “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学习时间:2019年5月6日--5月12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5章 “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的相关内容,主要介绍市场体系、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收入分配等。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经济学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
主要内容
基础知识:关于生产要素与家庭收入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产品或劳务的投入,分为三类:劳动、土地和资本。
企业使用生产要素需要向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家庭)支付报酬,形成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工人获得工资;
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
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
1.要素需求
(1)要素需求的特点
要素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最终取决于顾客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不直接关心它的工人量(和其它要素),只关心利润。
对生产要素的支付构成企业的成本,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取决于利润最大化目标(MR=MC)
(2)企业对要素的需求(以劳动为例)
原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需牢记)
边际成本:多雇佣一个工人发生的成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w
边际收益:多雇佣一个工人所增加的收益,称为边际产品收益(MRPL )
MRP的决定(竞争市场):
结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保持在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工资”(MVP=w)这一点上。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企业对要素的需求
劳动需求曲线为什么向下倾斜?
替代效应
成本效应
(3)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企业产品的价格:企业的产品价格越高,对劳动的需求越大,产品价格上升会提高劳动的边际产量收益。
技术进步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对低技术工人的需求降低。
其他投入品的价格(替代效应)
技术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2. 要素供给
生产要素的供给由居民户的决策决定
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取决于其价格
(1)劳动的供给
劳动的供给是居民户配置时间的结果:
1)市场活动
参加工作,供给劳动
以工资的形式获得收益
2)非市场活动
不工作,包括闲暇、做家务、接受教育和培训等
以家庭生产某种物品和劳务、更高的未来收入或闲暇的形式获得收益
工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工资升高产生的效应
替代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工资率越高,人们就愿意减少更多的非市场活动,并增加用于工作的时间。高工资率使时间由非市场活动转向劳动。
收入效应:工资率越高,居民户的收入越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高收入会增加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从而减少花在劳动上的时间。
劳动的供给曲线:
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供给量增加;
当工资继续提高时,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工资提高不会增加对劳动的供给;
如果工资继续提高,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工资提高将减少对劳动的供给
(2)资本的供给
资本是企业用向居民户借来的钱买的,企业所能获得的资本量取决于居民户储蓄的数量。
居民户提供资本的数量取决于其收入中有多少用于储蓄。
决定居民户储蓄的最重要因素包括:
1)现期收入与预期未来收入的比值
2)利率
资本的供给曲线
(3)土地的供给
土地是自然资源的存量,任何一个个人都无法改变土地的供给总量。
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类型的土地总量总是固定的,即土地的供给是无弹性的。
3. 要素市场的竞争均衡
(1)劳动市场的竞争均衡
(2)资本市场的竞争均衡
不同行业(企业)所能吸引到的资本数额取决于其利润率。
资本会向利润率高的行业流动,从而使得这些行业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增加这些行业产品的供给,导致其产品价格下降,利润率降低。
不同行业的资本利率相同时,资本市场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3)土地市场的竞争均衡
4.影响收入的其他因素
(1)补偿性工资差别
工作的货币特性:一份工作提供工资的多少。
工作的非货币特性: 除工资之外,工作的条件、劳动强度、危险性等特征。
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征而产生的工资差别。“好”工作往往比“坏”工作的均衡工资低。
(2)人力资本
资本:可以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
人力资本:人本身积累的技能和知识,是对人投资的积累。教育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
按照受教育水平的差别可以将工人分为两类:
熟练劳动:受教育程度高,能够完成复杂工作的劳动者。
不熟练劳动:受教育程度低,不能完成复杂工作的劳动者。
人力资本与工资
(3)能力、努力和机遇
能力:不同的工人具有不同的天赋能力。能力高的人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因此获得高报酬。
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按人们生产多少支付报酬。
机遇
漂亮的收益
劳动经济学家丹尼尔·哈莫米斯与杰夫·比得尔做过一项研究,考察工人的工资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决定因素——教育、工作经验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具体长相
漂亮的人比相貌平常的人平均收入高5%;
相貌平常的人比相貌难看的人收入高5%-10%
(4)超级明星现象
产生超级明星市场的特点:市场上每位顾客都想享受最优生产者提供的物品;最优生产者能够以低成本向每位顾客提供相同的物品。
例子:
演员金·凯利1995年赚了2500万美元;洛杉矶湖人队的沙奎里·奥尼尔年薪为1700万美金
5. 收入再分配
第一次分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依照生产要素对总产出的边际贡献程度分配收入。
第二次分配(再分配):通过政府和公共程序进行。
收入再分配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
(1)经济运行的目的:效率;公平;稳定。
(2)收入再分配理论
1)支付意愿差异理论
富人对公共产品支付意愿较高,穷人支付意愿较低。例如,对清洁环境、产权和交易规则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制度环境
正确的征税方法,是应当依据支付意愿差别,对富人和穷人实施不同税率。
政府采用不同税率征税,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次分配过程产生的收入差距,具有某种收入再分配效果。
2)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3)相对位次差别补偿理论
4)“无知帐篷”理论
5)文明和人道原则
(3)收入不平等的衡量
原因:机会不平等
衡量: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
1)洛伦茨曲线
横轴表示依据收入高低排列的居民家庭数量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国民收入的累计百分比。A点表示收入最低的20%居民获得了4.6%的国民收入;B点则表示40%居民获得了15.4%的国民收入;更多类似A,B,C,D的散点。把这些散点连接起来,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就是洛伦茨曲线。
2)基尼系数
(4)收入再分配的措施
税收
社会保障
反贫困政策
重要考点
(一)简答题
    1. 要素需求的特点
答:要素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最终取决于顾客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不直接关心它的工人量(和其它要素),只关心利润。
对生产要素的支付构成企业的成本,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取决于利润最大化目标(MR=MC)
2. 简述工资升高产生的效应
答:替代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工资率越高,人们就愿意减少更多的非市场活动,并增加用于工作的时间。高工资率使时间由非市场活动转向劳动。
收入效应:工资率越高,居民户的收入越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高收入会增加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从而减少花在劳动上的时间。
(二)填空题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保持在   (     )这一点上。
答案: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工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就是(     )。
答案: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三)判断题
1. 不同行业所能吸引到的资本数额取决于其生产规模。
答案:错误。
解析:不同行业所能吸引到的资本数额取决于其利润率,而非生产规模,资本会向利润率高的行业流动。
2. 第二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依照生产要素对总产出的边际贡献程度分配收入。
答案:错误。
解析:第二次分配是通过政府和公共程序进行的。第一次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依照生产要素对总产出的边际贡献程度分配收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七
主    题:第5章第2、3节“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收入再分配”
学习时间:2019年5月13日--5月19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5章第2、3节“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收入再分配”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经济学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
    主要内容
1.一般均衡分析(注意区分局部均衡分析及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一个市场上价格的变化不会影响其它市场上价格的变化的条件下所作的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对所有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加以考虑进行的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的例子:
政府向所有行业征收销售税
农产品、原油价格提高
在分析大多数微观经济问题时,某一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其他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甚微——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需采用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的含义:
(所有)产品市场均衡
(所有)要素市场均衡
2.经济效率
几个相关概念:
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社会福利
帕累托效率
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  (Pareto optimality) (重点掌握)
    在不损害别人经济福利的前提下,如果已不可能找到资源使用的其他方法来增加任何一个人的福利,此时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称为帕累托效率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
结论
阿罗-德布罗定理(Arrow-Debreu Theorem):完全竞争的市场在一般均衡时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或:竞争市场是有效的
三、对市场机制的进一步讨论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产权和利润(自利动机)提供了激励。
课件外的补充知识:关于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福利经济学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问题。具体来说,从生产资源有效率的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了增进社会福利应有的政策措施。
    重要考点
(一)名词解释题
1.局部均衡分析
答案: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定一个市场上价格的变化不会影响其它市场上价格的变化的条件下所作的均衡分析。
2.一般均衡分析
答案:一般均衡分析是对所有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加以考虑进行的均衡分析。
3.帕累托最优
答案:在不损害别人经济福利的前提下,如果已不可能找到资源使用的其他方法来增加任何一个人的福利,此时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称为帕累托最优。
(二)填空题
在市场经济中,(    )、(    )、(    )提供了激励。
答案:价格 产权 利润
(三)判断题
1. 社会福利是指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差。
答案:错误。
解析:社会福利是指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
2.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答案:正确。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八
主    题:第六章第1节“市场失灵的内涵、原因”、“垄断的内涵、特征”、“垄断的危害”、“对待垄断的政策”
学习时间:2019年5月20日--5月26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六章第1节“市场失灵的内涵、原因”、“垄断的内涵、特征”、“垄断的危害”、“对待垄断的政策”的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经济学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
主要内容
1.市场失灵综述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与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物品;
市场结构。
2.垄断
(1)垄断的特点:
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垄断厂商;
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该行业的需求曲线;
垄断企业能够影响市场价格,是价格制定者。
一个例子:自来水公司
(万立方米/月)
产量(Q)        价格(P)        总收益(TR)        平均收益(AR)        边际收益(MR)
1        9        9        9        9
2        8        16        8        7
3        7        21        7        5
4        6        24        6        3
5        5        25        5        1
6        4        24        4        -1
7        3        21        3        -3
8        2        16        2        -5
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
垄断企业的收益
(2)垄断形成的原因:
①政府特许经营;
②政府许可证制度;
③专利;
④唯一的一个企业拥有并控制了某种矿藏或资源的供给;
⑤对生产某些产品的特殊技术的控制;
⑥控制行业标准;
⑦规模经济导致的自然垄断:由一家企业提供某种产品的成本要低于多家企业提供,电力、煤气、水。
(3)垄断企业决策
1)短期决策
2)长期决策(均衡)
结论:短期内垄断企业可能获得正利润、零利润和负利润;垄断企业在长期可获得正经济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的福利损失
3.垄断竞争
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市场结构的两中极端形式。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行业介于这二者之间,即有竞争,但竞争又没有激烈到使它们成为价格接受者,经济学称之为不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包括两种情况:
垄断竞争:市场上有很多企业从事经营,每个企业提供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由所差别。
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企业经营,每个企业提供与其他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产品。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1)许多卖者:有许多企业争夺同样的顾客群体,存在竞争
2)产品差别: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别,能够吸引特定消费者对其产生偏好,不同特色的产品在喜爱这一特色的消费者中形成垄断地位。因此,每个企业能够影响自己的价格,存在垄断
3)自由进入: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
垄断竞争企业的决策
结论:短期内,垄断竞争企业可以获得经济利润(通过研制新产品、广告包装等手段);在长期,垄断竞争行业经济利润为零(其它企业进入、模仿的结果)。
4.寡头垄断
1)寡头垄断的特点:
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企业经营,每个企业提供与其他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产品;
寡头垄断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个寡头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经营决策,还取决于其他企业可能采取的反应;
寡头的关键特征是合作与利己之间的冲突。寡头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对每个寡头企业有利,但由于每个企业只关心自己的利润,寡头企业之间的合作通常很难保持。
2)寡头之间的合作——卡特尔
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协议。
卡特尔:联合行动的企业集团。卡特尔不仅必须对总产量水平达成一致,而且必须对每个成员的产量分额达成一致。
卡特尔的例子: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寡头垄断:一个例子
凌水镇上只有张三和李四两个人拥有能生产饮用水的水井。每周六,张三和李四决定各自抽取多少公斤水带到镇上,并以市场所能接受的价格出售。假定张三和李四可以没有成本地想抽多少水就抽多少水,即水的边际成本为0。
产量        价格        总收益(以及总利润)
0        12        0
10        11        110
20        10        200
30        9        270
40        8        320
50        7        350
60        6        360
70        5        350
80        4        320
90        3        270
100        2        200
110        1        110
120        0        0
卡特尔的不稳定性:
虽然寡头企业希望形成卡特尔以赚取垄断利润,但在实际当中很难实现;
反托拉斯法禁止寡头企业对产量和价格达成协议;
卡特尔成员之间对如何瓜分利润会发生争斗;
单个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破坏合作协议,其他企业不能有效监督。
合作难以实现——博弈论的解释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一种分析战略行为的方法.
博弈论是1937年美国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 John von Neumann)提出;1994年、200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均授予博弈论方面的专家。
非合作博弈 / 合作博弈
一个著名的例子:囚徒困境
张三和李四偷车时被捕,警察怀疑他俩是本市一系列偷车案的惯犯,但没有充分证据,为防止两人串供,关在两间牢房分别审问:如某人坦白,供出另一人,并把主要罪名推给对方,轻判2年,对方判15年;如两人均坦白,各判10年;如两人拒不坦白,证据不足,罪名较轻,各判5年。张三和李四会坦白吗?
纳什均衡
寡头之间的竞争
寡头之间的竞争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型,常见的寡头间竞争模型有:
数量竞争——古诺竞争:每家厂商都认为,当自己的产量发生变化时,其竞争对手将使他们的产量保持不变。
价格竞争——伯特兰竞争:每家厂商改变自己的价格时,都认为竞争对手将维持他的价格不变。
5.博弈论初步
1)基本概念:
对局者(局中人)
策略与反应函数
报酬/收益/得益
2)纯策略与混合策略
占优策略:不管对局者采用什么策略,都自身来说报酬最大的策略。
纳什均衡不唯一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混合策略博弈的几个原则:
策略组合不可能是单一的策略或者纯策略,而必须把不同的策略混合一起使用,这种博弈也称之为“混合策略”博弈,所达到的均衡也称之为混合策略均衡。不能让对方事先知道自己可能采取的策略。必须采取随机选择的原则。选择策略的概率一定要使对方无机可乘。
3)动态博弈与重复博弈
重复博弈
囚徒困境博弈如果重复无限次,会否出现合作的结果?
“以牙还牙”策略
威胁与承诺
威胁的可信性
课件外的补充知识:有关博弈论
因为博弈论是很复杂很难懂的知识,深入学习起来需要很大的精力,因此课件中关于博弈论的知识只是简单讲解了一下。在补充知识里,给同学们深入普及一下有关博弈论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
1.博弈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参与博弈的多个参与者的报酬可以用一个矩阵或框图表示,这样的矩阵或框图就叫做报酬矩阵。博弈根据是否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2.当博弈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换策略时所达到的稳定状态叫做均衡。由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所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给定其他参与者策略条件下每个参与者所选择的最优策略所构成的策略组合则是纳什均衡。通俗地说,优势策略是我所做的是不管你做什么我所能做的最好的,你所做的是不管我做什么你所能做的最好的;纳什均衡是我所做的是给定你所做的我所能做的最好的,你所做的是给定我所做的你所能做的最好的。
重要考点
(一)名词解释题
1.市场失灵
答案: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2.垄断竞争
答案:市场上有很多企业从事经营,每个企业提供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由所差别。
3.寡头垄断
答案: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企业经营,每个企业提供与其他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产品。
(二)简答题
1. 形成垄断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①政府特许经营;
②政府许可证制度;
③专利;
④唯一的一个企业拥有并控制了某种矿藏或资源的供给;
⑤对生产某些产品的特殊技术的控制;
⑥控制行业标准;
⑦规模经济导致的自然垄断:由一家企业提供某种产品的成本要低于多家企业提供,如:电力、煤气、水。
2.垄断竞争市场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①许多卖者:有许多企业争夺同样的顾客群体,存在竞争
②产品差别: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别,能够吸引特定消费者对其产生偏好,不同特色的产品在喜爱这一特色的消费者中形成垄断地位。因此,每个企业能够影响自己的价格,存在垄断
③自由进入: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
(三)判断题
1. 垄断企业能够影响市场价格,是价格制定者。
答案:正确。
2. 垄断企业在长期不可能获得正经济利润。
答案:错误。
解析:在长期,垄断企业制定的价格要高于平均成本,会形成正的经济利润,因此题干错误。
3.一般说来,垄断竞争企业在长期经济利润是正的。
答案:错误。
解析:垄断竞争企业在短期可获得正经济利润,但在长期,由于其他企业进入、模仿等原因,会导致垄断竞争行业的经济利润为零。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九
主    题:第6章第2、3、4节 “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全”
学习时间:2019年5月27日--6月2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6章第2、3、4节 “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全”的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经济学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
主要内容
1.信息不完全
(1)逆向选择(掌握逆向选择的概念)
信息不对称:卖主与买主相比,拥有更多有关商品的信息。
逆向选择:因信息不对称,使优质产品被驱除出市场的现象。
不完全信息导致的均衡偏离
(2)激励问题与道德风险(掌握激励问题的概念)
道德风险:一个人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之后,将不再像以前那样仔细地看管家中的财物了。当出门的时候,他可能不再像没买保险以前那样仔细地检查煤气是否关好,易燃的电源插头是否拔下来了等等,因为现在如果屋子着火了,损失将由保险公司承担。作为极端的例子,有人甚至自己故意纵火来骗保。当购买保险这一事实增大了已被保险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时,经济学家认为发生了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道德风险实质是激励问题。
激励问题:当个人不能从他所从事的活动中获得报酬,或他不需要为所从事的活动支付全部成本时,就产生了激励问题。
激励问题的解决
市场解决法:私有财产和价格
合同解决法:签订应变条款,规定每一方在每种情况下的行为(部分解决问题)
信誉解决法: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无论是否有竞争,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也即存在经济利润。此时,信誉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厂商的信誉受到影响,他会损失利润。
2.外部性
(1)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个人或厂商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其他表述:没有在正常的价格中反映的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其他活动者的影响/一方对另一方的非市场影响)
正外部性(外部经济):环境保护
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污染、寝室中的臭袜子
消费中的外部性与生产中的外部性
(2)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负外部性与过量供给
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3)解决外部性的政策
产权安排
规制
征税和补贴
可以出售的许可证(可转让许可)
征税或补贴
征税:称为“庇古税”
原理:征税的实质是加大企业的边际成本,使它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从而降低产量
政府的作用:确定税率,严格征税
补贴:例如对治污设备进行税收抵免
最优排放与排污权交易
含义:政府确定一个社会最优的排污水平(这个水平是环境自净能力可以承受的),将允许排放的污染量(排污权)分配给每个企业;污染少的企业可以将这个权利转卖出去,污染多的企业可从其他企业手中购买排污权,形成排污权交易市场。
原理: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企业都有减少污染的激励,因为可以通过转卖排污权获取收益或者节省购买排污权的资金。
政府的作用:确定最优排放量,分配排污权(可以拍卖),严格执行最优排污量。
产权界定与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一旦产权得以配置,市场可以在没有政府直接干预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潜在使用者之间的讨价还价将确保有效率的结果)。
科斯定理的条件:没有交易成本
举例:房间里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人数相同,为了获得吸烟权,每位吸烟者愿意支付1元;为了使房间空气清新,每位不吸烟者愿意支付2元。问:如果政府规定可以吸烟(将空气的产权赋予吸烟者),结果会怎样?如果政府禁止吸烟(将空气的产权赋予不吸烟者),结果又会怎样?
科斯定理
通过产权界定解决外部性问题
规制
采用命令和控制的方法
一般来说效果不佳,原因:
条例制定困难,不能考虑所有企业的具体情况
不能为开发减轻环境损害的新技术提供激励
政治背景
小结
外部性引起市场失灵时,我们说需要政府干预,但并不主张政府(计划、控制手段)取代市场;相反,我们主张政府主要采用市场手段,弥补市场的缺陷,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的作用虽然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但是从属的、辅助的。
3.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供所有人共同消费的产品和服务
国防、司法、公共卫生、交通基础设施、星海广场、滨海路、熙来草
公共物品的特征
非竞争性: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手机数量有限,如果想要手机的人增多,将出现竞争,价格将被抬高;中国即使再增加2亿人,也不会出现国防“供不应求”的状况。
非排他性:不能排除任何人享受该物品(排除他人的成本很高)。我买了一个电视机,只在家中看,排除他人享用该电视机带来的收益;在你没有被驱除出中国之前,总受到国防的保护,谁也没办法把你排除在外。
公共物品的标准定义: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产品
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
不同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不一
准公共物品
竞争性、非排他性:一般的公路具有非排他性,当发生拥挤时,具有竞争性
非竞争性、排他性:消防/收费的高速公路具有排他性,在没出现拥挤之前,具有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
“搭便车”问题
一个小区准备灭蝇,要求居民按自己对清洁环境的偏好出钱,假设居民张道德愿意为没有苍蝇的环境支付50元钱,他会否实际支付这笔钱呢?
张道德想:如果周围的李高尚他们出钱消灭了苍蝇,则一方面不存在竞争,多我一个人享有这清洁的环境,于他们没有丝毫损失;另一方面,即使我不出钱(当然要告诉他们我对有无苍蝇根本无所谓),他们拿我也没有办法。张道德会怎么做呢?
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导致“搭便车”困难,人们会压低显示其真实的支付意愿,因而公共物品不能采用通常的市场机制获得有效配置。
公共物品与政府管制:
“搭便车”问题存在时,需要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的特征是具有强制性权力,因而有可能超越“搭便车”困难。
向社会有效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公共部门的一个基本职责。
公共物品的供给
公共物品由政府供给,但不一定由政府自己(国有企业)生产,政府可以购买私营企业的产品
    例:美国国防部购买私营军火商的武器
准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和私营企业联合提供,比如收费的高速公路。此时政府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私营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这种方式有利于解决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比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
重要考点
(一)名词解释题
1.逆向选择
答案:因信息不对称,使优质产品被驱除出市场的现象。
2.激励问题
答案:当个人不能从他所从事的活动中获得报酬,或他不需要为所从事的活动支付全部成本时,就产生了激励问题。
3.外部性
答案:个人或厂商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其他表述:没有在正常的价格中反映的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其他活动者的影响/一方对另一方的非市场影响)
4.科斯定理
答案:一旦产权得以配置,市场可以在没有政府直接干预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
5.公共物品
答案: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供所有人共同消费的产品和服务。
(二)简答题
1.激励问题如何解决?
答:(1)市场解决法:私有财产和价格
(2)合同解决法:签订应变条款,规定每一方在每种情况下的行为(部分解决问题)
(3)信誉解决法: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无论是否有竞争,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也即存在经济利润。此时,信誉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厂商的信誉受到影响,他会损失利润。
(三)判断题
1.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
答案:错误。
解析: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科斯定理的条件是交易成本是固定的。
答案:错误。
解析:科斯定理的条件是没有交易成本。
课件外的补充知识:垄断有可能促进经济效率吗?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垄断会带来福利纯损失,降低经济效率,因此主张反垄断。但也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垄断有可能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因为:(1)垄断会带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节省费用支出,一些自然垄断行业更需要垄断;(2)范围经济,即垄断企业有条件进行多样化产品组合,把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关联的产品放在一个企业内生产经营,使投入的生产要素多次使用以生产不同的产品,并共同享用商标、包装和营销渠道等,从而降低成本;(3)技术创新,即大企业有力量投入大量研究开发经费,如美国最大的100家垄断企业的研发费用达到了全国研发总费用的82%。正因为垄断也有可能促进经济效率,因此不适当的反垄断也可能损害经济效率。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十
主    题:第7章第1、2、3节“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总供求模型”
学习时间:2019年6月3日--6月9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7章第1、2、3节“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总供求模型”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加深对国民收入核算、总供求模型相关知识的理解。
主要内容
1.宏观经济学概述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国民经济的总量及其变化规律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量,投资量,储蓄率,货币存量,政府预算,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
假设:资源有效配置
目标:资源充分利用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1)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
2)很多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成立的原理,在宏观领域未必成立,否则会出现“合成谬误”。
(3)正确理解“宏观调控”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
2)宏观调控的对象是宏观经济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储蓄、货币供应量、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等
3)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它通过调节宏观经济变量间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
4)政府行政部门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直接干预,即使中央政府实施(如信息产业部对电信业的管制)也不是宏观调控,更遑论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5)以“宏观调控”的名义直接对市场主体进行各种限制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往往导致效率损失
(4)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思想: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等
产生: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其他学派的兴起:货币主义、新(兴)古典主义
不同流派之间的关系:
1)观点冲突,集中表现在是否主张政府干预经济
2)每一理论都隐含一系列假设,当这些假设与现实相符时,该理论适用,可以用它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否则,要寻找其他理论
3)不同理论间分歧或冲突的实质是彼此隐含的假设不同、适用的现实经济条件不同,因此不同流派的理论与其说是矛盾的,不如说是相互补充的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有:经济增长;就业/失业;通货膨胀。
3.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1)三个市场:
产品市场  ——  国民收入
劳动市场  ——  失业
资本(货币)市场  ——  通货膨胀
2)三个主体
家庭
企业
政府
3)两种状态
短期分析:经济变量非充分调节,处于不均衡状态;国民收入、就业等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决定于社会总需求
长期分析:经济变量充分调节;国民收入、就业等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决定于社会总供给
4.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衡量一国创造的财富——总产出
两个基本视角:总收入=总产出
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采用什么指标进行衡量?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计算这个指标?
衡量指标主要有:GNP 、GDP 、NNP 、NI 、PI (熟悉每个指标的定义及测算方法)
(1)GNP——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要点:
1)衡量一年内所创造的财富,不包括以前年度的;
2)最终产品,不算中间产品,例如农民将鸡蛋卖给店铺,得0.5元钱,店铺再将这个鸡蛋加工成鸡蛋饼,卖1元钱,全社会创造的财富是1元,而不是1.5元
3)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所有产品与服务,比如电视机、电视节目、理发服务、工程咨询、教育
(2)GDP——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国范围内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从地域角度,考虑的是一国经济领土内经济产出总量;GNP从身份角度,统计利用一国国民(常住单位)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GDP——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诺基亚公司归芬兰人所有,该公司在中国经营得到的利润,虽是中国GDP一部分,但不被统计为中国GNP,而应归入芬兰GNP。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GDP一部分,但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
随着国际经济联系加强,强调身份区别的GNP相对重要性下降,重视地域范围的GDP相对重要性上升,GDP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总产出指标。
GDP相关的概念:
名义GDP:未调整过的GDP(当年价格水平衡量的GDP)
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水平
潜在GDP:如果劳动和机器都得到充分利用,一个经济能实现的总产出
用GDP衡量国民收入的问题:
1)非市场交易物品:有些东西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就不能算在GDP里面。农民种菜自己吃不算GDP,到市场上卖就算作GDP。
2)质量变动:一般来说,质量越好的东西价格越好。GDP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衡量质量变动。但在极少数情况下,GDP不能反映质量变动。如电脑,电子产品。
3)环境:如砍树,将树砍掉卖掉,产生GDP。但树砍掉破坏了环境。
绿色GDP:考虑环境破坏与保护的GDP
4)GDP统计:地下经济问题,如地下钱庄,非法,没办法计入GDP。
(3)NNP——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s: NNP)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折旧。
由于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的价值,而是以前创造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因而,从理论上讲,与GDP相比,NNP是更为可取的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指标。
然而,由于折旧占GDP比例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用GDP与NNP在表示经济活动总量变动意义上差别不大,人们一般更为习惯采用GDP概念。
(4)NI——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广义国民收入泛指GDP、GNP等经济活动总量。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指广义国民收入。
狭义国民收入(前面在介绍用收入法统计GDP时已经提到),它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
(5)PI——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1)资本收益构成个人收入,但国民收入账户不包括资本收益。
2)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包括在国民收入中,但不看作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PD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一组相关的概念:存量与流量
存量:衡量一个时间点上的项目,比如资本存量——构成一个经济体生产潜力的全部建筑物与机器价格的总价值
流量:一个时期内存量的变化,如GDP、投资、消费、财政支出
流量是存量的变化值
5.核算方法:国民收入账户
国民收入账户:国民收入核算的工具
主要有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加值法。(掌握每种方法的基本含义及思想)
(1)支出法
产品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又称最终产品法(final product approach),基本原则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采用产品支出法计算GDP时,统计对象主要包含以下项目:
1)        消费(consumption):即居民支出,一般占到GDP一半以上。
2)        投资(investment):
固定投资(fixed investment):分为居民住房投资和企业固定投资,“固定”表示这类投资可以长期存在和使用。分为重置投资(replacement investment)与净投资。
存货投资(inventory investment):它不代表产品和劳务实际支出,而是企业持有存货数量变化,即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的存货积累。
3)        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
4)净出口(net exports):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表示本国最终产品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其市场价值。
(2)收入法
收入法(income approach),又称要素支付法(factor payment approach),从收入角度计算GDP,即把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狭义)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与GDP最重要差别有两点:一是不包含折旧即重置投资,二是不包括间接税如营业税等。
在(狭义)国民收入基础上加进折旧和间接税得到GDP。
我国依据收入法统计GDP分四项:
1)劳动者报酬:包括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三部分。
2)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因为从事生产活动使用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3)固定资产折旧:为了弥补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损耗而提取的价值。
4)营业盈余:经济活动增加值在扣除了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后的余额,主要指企业的营业利润。
(3)部门法
部门法(sector approach)又称生产法(production approach)、增加值法(added value approach)。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6. 总供求模型(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总需求
整个社会对产品与劳务需求的总和
总需求的构成: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掌握每种要素的决定因素)
1)消费——C
消费:居民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或支出
构成: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消费品支出、住房租金、服务支出
决定消费的因素:
①收入:收入越高,消费支出越大;
②收入预期:未来预期收入越高,当前消费支出越大;
③利率:利率越高,储蓄越高,消费支出越少
④其他因素:目前拥有的财富、退休年龄和预计寿命、社会习惯
2)投资——I
投资:厂商对投资品的需求或支出
构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厂房、设备)、存货投资(原材料、半成品、未销售的产成品)、居民住房投资
决定因素:
①利率:利率越高,投资越少(投资分两部分,一部分不随利率变化,称为自发投资;另一部分随利率变化,称为引致投资)
②投资效率
③预期:将来能否卖出去
3)政府支出——G
政府对各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或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如救济下岗工人、补贴中西部地区不算在内
决定因素:满足政府日常需要、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的财政政策
4)净出口——X-M
出口:外国居民对本国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出口决定因素:外国经济状况、汇率
进口:本国居民对外国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减少了本国商品的需求
进口决定因素:本国经济状况、汇率
总需求——AD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构成一国的总需求
AD=C+I+G+X-M
(2)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7.总供给——AS
总供给:全部产品与服务供给/销售的总和(用货币衡量)
一方面决定于社会拥有的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企业家等生产要素;资源越多,总供给就越大;
另一方面决定于要素的所有者是否愿意将这些要素投入经济,如工人多参加劳动(延长劳动时间)、多储蓄——这主要由要素的价格决定,比如工资水平(劳动的价格)、利率(资本的价格)、租金(土地的价格)
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8.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要学会画图,熟悉在三种情况下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国民收入均衡的含义
国民经济均衡:总体上供求平衡,物价稳定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总体上供不应求,导致物价上升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总体上供过于求,社会上有大量产品积压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情形一)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情形二)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情形三)
9.国民收入的变动
重要考点
(一)选择题
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有( )
A.经济增长
B.失业
C.通货膨胀
D.企业利润最大化
答案:ABC
2. 衡量在一国范围内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的是哪个经济指标( )
A.GNP
B.GDP
C.NNP
D.NI
答案:B
3.下列各项中,属于存量的是( )
A.        资本量
B.        GDP
C.        消费
D.        财政支出
答案:A
【解析】存量是衡量一个时间点上的项目,资本量是指构成一个经济体生产潜力的全部建筑物与机器价格的总价值,正符合存量的概念,其余各选项都是流量的概念。
4. 总需求由哪几部分构成( )
A.消费
B.投资
C. 政府支出
D.净出口
答案:ABCD
5. 对于决定消费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
A.收入越高,消费支出越大
B.未来预期收入越高,当前消费支出越大
C.利率越高,消费支出越高
答案:C
【解析】利率越高,人们的收入用来储蓄的部分增加,这样消费支出减少。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1. 衡量一个地区如大连市创造的GDP,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答:一般来说,收入法与部门法都可以,但不可以采用支出法。因为支出法要算净出口,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比如大连,统计大连有多少产品卖到了国外,而国外又有多少产品卖到大连很难统计。
2. 劳动力流动是我国经济的突出现象,这对地区GDP统计产生什么影响?
答:一个地区的人口有两种一种是户籍人口,另一种是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一般大于户籍人口,如果用常住人口算人均GDP那么人均GDP就高估了。算人均GDP时,沿海地区要比内地高很多,但实际生活中没有差的像数据显示得那么多,因为打工的人口会将赚的钱寄回老家。
3. 国家统计总局规定,只有在其公布全国和各地GDP数据后,地方统计局才能公布当地GDP数据(目的是避免统计水分,出现各省GDP加总大于全国GDP的情况)。分析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答:核算方法不同,中央用支出法衡量GDP,地区只能用收入法或部门法来衡量。支出法用净出口的数据衡量,准确率很高,因为进出口要通过海关,海关的数据很好统计很准确。所以应该中央先对GDP数据进行核实,然后地方再公布,避免地方造假,是有科学依据的。
4. 大连和南方一些城市的人均GDP相近,但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一定的差距,分析可能的原因。
答:(1)北方重工业的折旧比较多,南方轻工业折旧比较少。南方炒股比较盛行,以此渠道的人比较多。(2)南北方城市化水平不同。由于历史原因,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非常高,计划经济时代重点发展工业,城市人口比较集中。
(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这一章的内容同学们要重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及总供求模型。熟悉国民收入核算的衡量指标及每种指标的含义,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重点要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说明经济问题,比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课件外的补充知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答:不能。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这包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这包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是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面包在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时,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十一
主    题:第2章第1、2节“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总供给与经济周期”
学习时间:2019年6月10日--6月16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2章第1、2节“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总供给与经济周期”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了解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并掌握总供给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概念。
主要内容
1. 基本概念(注意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内涵的不同)
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既可指短期,也可指长期;
经济发展:伴随国民收入增加发生的社会经济结构等的变化,针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变化过程,与经济增长相比具有更多的内涵
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总供给曲线的向外推移。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长期增长的结果),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截然不同。
导致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全世界和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尚没有形成公论;不过,有一些因素被认为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长期增长的“70”规则
某个变量年增长率为X%,则该变量在70/X年内翻一番,因而称作“70规则”。 从这一规则看,如果甲国经济增长率为1%,它的GDP翻一番需要70年,而乙国经济增长率为3%,翻一番时间仅为70/3或23年。也就是说,即便甲乙两国人均收入起点水平大体相同,2个百分点增长率差别在100年后会导致3-4倍的巨大收入差别。复利式增长可能会在较长时期导致极为惊人的结果。
2.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重点掌握,可能在简答题中出现)
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然条件;(2)劳动力;(3)资本积累;(4)人力资本;(5)技术进步;(6)对外开放;(7)制度条件。
下面我们对于上述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逐一进行解释说明:
(1)自然条件
自然因素具有先天秉赋性,是人类不可控制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富国之所以富裕,具有某种幸运的含义。
①自然资源:指自然界提供的作为生产过程投入品的资源,如耕地、河流、森林、矿产资源等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例如,美国早期经济发展,相当程度得益于辽阔的疆域和广袤的耕地资源。某些中东国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生活富裕,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地下幸运地蕴藏了大量石油资源。
②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可以观察到,除了很少几个例外,被陆地包围、没有海岸线的国家一般比较贫穷。被陆地包围地区运输成本很高,发展国内市场和参加国际贸易比较困难。
③温带国家与热带国家在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机会上存在悬殊的差异。
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几乎全部处于温带,只有两个城市经济属于例外:新加坡和香港。全世界高收入地区人口十亿,两个例外经济的人口有1000万,也就是说,世界上高收入人口大约99%处于温带地区。
新近还有研究指出,寒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更高,典型的是北欧。
有关地理和气候因素影响经济水平的具体机制还缺少有说服力研究证据,但地理位置与经济增长之间至少存在统计相关性。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也可能创造很高的生产率并享受富裕生活水平。
日本是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然而,由于它成功地利用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条件,加上勤奋努力,结果变成经济发达水平很高的富裕国家。相反,无论是温带地区或是拥有海岸线的经济,仍有不少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地理决定论不可取。
(2)劳动力
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等自然资源相对富余,劳动力资源稀缺(尤其是战争时代),劳动力供给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比如在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实力的对比主要通过人口来衡量;“不孝有三,无后乃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随着社会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供给超出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人口矛盾突现(乾隆时代-洪亮吉《治平篇》,马尔萨斯人口论),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减弱;
现代经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依然需要庞大的劳动力供给,从长期看,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在欧洲、日本、俄罗斯、东南亚比如马来西亚以及我国台湾省,普遍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劳动力要素的价格随经济发展而上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上逐渐失去竞争力,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劳动力价格几乎保持不变,使得我国有可能在很长的时期内维持劳动力价格低这一优势,吸引世界各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在世界上,具备这种潜力的大概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
(3)资本积累
工具和设备能够提高工人生产率。挖一条1米深、1米宽、100米长的沟渠,没有工具完全依赖劳动力可能无法完成,用简单手工工具需要10个工人辛苦地劳作一个星期,但是如果配备挖土机之类的现代设备,一个工人也许在一两天就能完成任务。
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技术设备及其附属物的存量,称之为物质资本,简称资本。
资本的形成是一个积累过程,是通过储蓄实现的。
资本存量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比较高,而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比较低。
资本深化: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
资本存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今天资本存量是昨天投资的结果,未来资本存量部分取决于今天投资。因而,增加资本存量需要一个社会在现期消费上采取某种克制态度,把每个时期创造的部分财富节省下来,用于积累和投资,形成新的资本。
政府可以运用税收,利率经济手段来鼓励本国企业和国民积累与投资,还可以实施开放政策鼓励外国资本进入本国投资,作为解决本国资本不足问题的一个补充措施。
(4)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和实际经历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它们附着在劳动者个人这一特殊载体上并表现为他们素质的差异
人力资本不象物质资本那样具有可直接观察的实际形态,但二者对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相似之处。经济学家同样把人力资本看作生产要素,认为它们能够有效地提升一个劳动者或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或效率。
象增加物质资本需要积累和投资一样,增加人力资本也需要投资,并且需要特殊的投入要素,即教师、图书馆、实验室、学习时间等等。人力资本概念意味着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特殊产业。
由于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随着人力资本对于现代经济重要性不断增大,教育对于长期增长的作用也就相应增加。
经济学家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教育具有某种正外部性效应。例如,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更有可能提供发明创造,由此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旦变成社会一般知识或常识一部分,在社会范围内发生的积极作用可能显著大于创造者本人从中获得的直接收益,从而显示出教育的正外部效应。因而,为了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政府应当实行鼓励国民教育的政策。
许多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教育是美国经济发展独步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一个证据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统计表明美国出口到欧洲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欧洲出口到美国的则是物质资本密集型产品。
   (5)技术进步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储蓄积累而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其增长过程存在上限,即在某个较高收入水平就会出现停滞
原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
技术进步改变生产函数,用同样的资本或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可使资本与劳动相互替代)。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
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家迟早会发现再也找不到用资本生出利润的办法,因为资本回报率下降,因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他说对了一半——忽略了技术进步
技术的作用:
克鲁格曼、刘遵义等通过对东南亚各国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他们的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投入增加,几乎没有技术进步的因素,据此预言东南亚孕育着经济危机;他们的分析同时指出,中国的情况与东南亚雷同,因此对中国提出了警告
近年来我国反复强调要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就是这个道理
明智的科技政策至少应当包含两方面内容:
1)直接扶持基础科技研究;  
2)利用专利制度激励私人部门对研发的投入
“科教兴国” 的含义,就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6)对外开放
从最直接关系看,贸易好比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如果一国出口纺织品进口飞机,其效果与发明了一种把纺织品变换成飞机的技术类似。
由于出口品通常是比较具有资源优势和生产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产品,而进口的是产品通常不具有资源优势因而生产机会成本比较高,所以贸易实现的交换通常会提高交换双方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给定资源限制下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除了静态福利效果,贸易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积极“溢出”效应。贸易促进信息交流沟通,使贸易参与国的企业和人民加深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这些对于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拉美的 “前车之鉴”:五六十年代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实行进口替代的内向型政策,通过限制国际贸易发展国内民族工业,希望以此赶超发达国家。进口替代政策在短期内一度非常成功,可惜好景不长,政府保护下的产业缺乏竞争压力,长期发展不大,效益低下,逐步使这些国家陷入困境;相反,亚洲国家(日本、东南亚、中国、印度)都实行外向型经济政策,参与世界经济分工,总体上较为成功。
日本在一些领域的开放程度甚至赶不上中国,对农业等许多落后产业部门的保护,使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很多方面过于缓慢,阻碍了日本经济复苏
减少对贸易的限制,扩大开放,从参与全球经济体系过程中学习,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
(7)制度条件
可以把制度因素理解为有关经济体制和政策安排的总和,它所涉及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合理界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过计划经济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目标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总体上具有不可被政府行为替代的基本经济功能,因而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政府应当承担监管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功能,而不应充当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直接决策者。这一认识是从20世纪人类经济史中总结得来的重要经验。
政府在提供公共品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政府的宏观调节也可能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经验表明,计划经济扼制经济活力,并存在难以克服的信息处理和协调困难,因而长期绩效普遍不如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谋求长期经济增长的前提性制度条件。
其实早在五六十年代,哈耶克等人就预言了计划经济的瓦解,与后来苏联东欧剧变前的实际情形惊人吻合;可惜的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藩篱,我们毫不客气地给他扣上“反社会主义”的大帽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制度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总供给与经济周期——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实际因素冲击引起宏观经济波动,如石油危机、农业歉收、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技术冲击。
重要考点
(一)选择题
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储蓄积累而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其增长过程存在上限,即在某个较高收入水平就会出现停滞。其原因是( )。
A.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
B.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增
C.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
D.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增
答案:AC
【解析】由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都是递减的,即随着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产出的增加量是减少的。因此,若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增长存在上限,会出现停滞。
(二)判断题
1. 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总供给曲线的向内推移。
答:错误。
【解析】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总供给曲线的向外推移。
2.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截然不同。
答:正确。
3. 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
答:正确。
4. 出口品通常是比较具有资源优势和生产机会成本比较高的产品。
答:错误。
【解析】出口品通常是生产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产品,进口本国生产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产品。
5. 政府应当承担监管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功能,而不应充当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直接决策者。
答:正确。
(三)名词解释题
1. 经济增长
答:经济增长是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既可指短期,也可指长期。
2. 经济发展
答:经济发展是指伴随国民收入增加发生的社会经济结构等的变化,针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变化过程。
【注意】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发展侧重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既可指长期又可指短期,经济发展是针对长期变化过程。
3. 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
答案: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指实际因素冲击引起宏观经济波动,如石油危机、农业歉收、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技术冲击。
(四)简答题
1. 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答:(1)自然条件;(2)劳动力;(3)资本积累;(4)人力资本;(5)技术进步;(6)对外开放;(7)制度条件。
【注】决定经济发展的这七个因素一定要牢记,并掌握每一个因素是如何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
课件外的补充知识: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主要研究在使充分就业得以保持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哈罗德从考察经济增长中三个变量即储蓄率、资本—产出比率和经济增长率的相互关系出发,得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十二
主    题:第8章第2、3节“总需求分析”、“经济周期”
学习时间:2019年6月17日--6月23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8章第2、3节“总需求分析”、“经济周期”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了解了解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以及经济周期的相应概念和理论。
主要内容
1.消费
(1)绝对收入假说
提出者:凯恩斯
基本假设:消费由当前的可支配收入决定,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从长期看,收入增高时,边际消费倾向变小
举例: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政府为刺激消费增加转移支付,张三获得额外的收入1万元。张三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张三的消费会增加8000元。
绝对收入假说的内涵:
消费随收入波动,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收入增长,消费增长;收入下降,消费下降
宏观经济政策有效——乘数效应
(2)相对收入假说
提出者:杜森贝利
基本假设:消费者的消费不仅受到个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还受到如下因素影响:
周围人,特别是相同社会阶层的人的收入和消费——示范效应
过去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棘轮效应
相对收入假设的内涵:
按照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具有稳定性,即消费的波动会小于收入的波动
这会降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3)生命周期假说
提出者:莫迪利安尼
基本假设: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中各个时期的消费,使一生的效用最大
举例:李四从20岁起开始独立生活,计划工作到65岁,预计活到80岁。每年的收入YL=3万元。
一辈子的总收入等于3*(65-20)=135万元
每年消费135/(80-20)=2.25万元
边际消费倾向2.25/3=0.75
边际消费倾向
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在政府刺激计划中,李四(今年30岁)也得到额外的1万元,李四会花掉多少?
10000/(80-30)=200元
边际消费倾向200/10000=0.02
产生于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极低,接近于零
影响消费的因素
按照生命周期假设,当前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很小。
财富存量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股市波动对消费的影响
当股市上扬时,人们的财富增加,由于增加的财富要分配到整个余生,因此对当前消费的MPC同样是很小的。
但是,股票市场市值的变化很大,因此即使乘以一个很小的MPC,增加(减少)的消费也会很可观;反之亦然。
以中国为例,2008年沪深两市总市值下降205774.45亿元,占当年GDP的65.5%,因此即使边际消费倾向很小,比如只有0.02,减少的消费也高达4115亿,从而直接使GDP下降1.31%。
生命周期假设的内涵
第一,消费比收入稳定,因为个人会在一生中大致维持稳定的消费水平。
第二,政府政策有效性很低,因为暂时性的收入产生的边际消费倾向几乎为零,不存在乘数效应。
(4)持久收入假说
提出者:弗里德曼
基本假设:消费与持久性收入成正比
持久性收入
持久性收入:能够在有生之年维持稳定的消费水平的收入
举例,比较某老师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的边际消费倾向
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津贴增加1万元
接受别人临时委托的任务,写一个报告,获得1万元酬劳
持久性收入理论的基本内涵
持久性收入决定持久性的消费
暂时性的收入产生暂时性的消费
暂时性收入对持久性消费不产生影响
举例
李四的收入因为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增加了1万元,他会怎么想?
暂时性收入——消费倾向小
2.投资
(1)企业固定投资
决定因素:
企业的收益
资本成本
资金来源(留存收益、信贷配给问题)
(2)住宅投资
住宅存量的需求决定于用于住宅的净收益
净收益=总收益-成本-税收
总收益的构成:
租金
业主居住所获得的隐含收益
住宅增值产生的收益
拥有住宅的成本:
利息成本(抵押贷款利率)
不动产缴纳的税金与折旧
利率对住宅投资的影响
对实际利率敏感
对名义利率也敏感
直接导致月供增加,但房子能否租出去,以及租金能不能增加尚不确定
月供增加,使一些人不满足抵押贷款条件
(3)存货投资
存货: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尚未售出的产成品
企业持有存货的原因:
满足未来的商品需求
降低订货成本
稳定生产的手段
技术原因
预期与存货投资
预期不到的存货投资:销售量出乎意料,导致产品积压
预期到的意愿投资:企业计划积累存货,使存货投资扩大
存货与经济周期
某汽车企业月销售量30辆,存货等于一个月的销售量,即30辆;每月订货30辆
每月销售量下降到25辆,第一个月存货增加到35辆(订货不变),第二个月存货增加到40辆(订货不变)
两个月后适应,只需保持25辆的订货量
第三个月订货量为10辆
在长期中,每个月少生产5辆,但有一个月,少生产20辆
存货投资的波动幅度一般大于国民收入的波动幅度
经济周期
1.内涵
经济周期: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表现:国民收入及增长率的周期性变化,并引起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
经济周期的阶段
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为例:
我国事实上一直处于经济增长阶段,但时快时慢,也可看作一种经济周期。
我国在2003年、2004年处于经济的繁荣阶段;
2008年处于经济的衰退阶段;
2009年1月处于经济的萧条阶段;
目前处于经济的复苏阶段。
7.经济周期的分类
短周期:
    基钦周期:英国经济学家基钦研究了1890-1922年间英美的经济指标,发现存在一个3—4年的短周期。
    选举期间会推行一些新的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英美国家会存在一个3—4年的短周期。
中周期:
    朱格拉周期: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最早(1860年)提出经济周期的思想,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一个9-10年的周期;美国经济学家汉森计算出美国1795-1937年共有17个中周期,平均长度8.35年。
长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研究了英、美、法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统计资料,认为资本主义有一种50-60年,平均长度为54年的长周期(长波)。
    1937年全球性经济危机,1973年发生了第二次资本主义大危机,中间间隔50年左右。
库兹涅茨周期(长周期):库兹涅茨研究了英、美、法、德、比利时等国19世纪初叶到20世纪初叶的统计资料,指出存在一种与建筑业相关的经济周期,长度在15-25年之间,平均长度20年左右,这种长周期称为库兹涅茨周期或建筑业周期。
熊彼特周期:对上述发现进行了综合,指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
8.经济周期的成因
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政治性周期理论、创新理论、非货币性投资过度理论。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心理理论、消费理论。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都是内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内生经济因素在经济的周期波动中起关键作用,外生因素通过内生因素起作用。
主要流派:
(1)凯恩斯主义:乘数—加速原理;
(2)货币主义;
(3)理性预期学派;
(4)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
说明:本章仅考虑总需求变动引起的经济周期,总供给变动也会导致产出波动。
9.乘数加速原理
乘数原理: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增加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加速原理:国民收入的变动会引起投资的急剧变动
加速原理举例
每产出1000亿元需要100亿元的固定资产存量,当固定资产不足时,要通过投资来弥补。
假设经济体2000年的产出为10000亿元,固定资产存量1000亿元,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5%。即达到10500亿元,则需固定资产存量1050亿元,2001年投资额为50亿元。
2002年经济增长率为6%,即达到10500×(1+6%)=11130亿元,需固定资产1113亿元,因此2002年投资额为1113-1050=63亿元,增长26%。2002年经济增长率仅为6%,而投资的增长率高达26%。
2003年经济增长率降到5%,达到11130×(1+5%)=11686.5亿元,需投资1168.65亿元,因此2003年投资额为1168.5-1113=55.65亿元,下降11.67%。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5%,投资却下降11.67%。
得出结论:经济增长率变动不大时,投资变动也会很大。
重要考点
(一)选择题
1.总消费与总收入之间呈(   )。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无相关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总消费与总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总消费越高,总收入越高。
2.政府支出要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会减少消费,使总支出曲线变得(  )。
A.陡峭
B.平缓
C.不变
答案:B
3.随着国民收入增加,总支出(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答案:A
4. 从经济周期的分类来看,基钦周期属于(   )。
A.长周期
B.中周期
C.短周期
答案:C
注:英国经济学家基钦认为英美等国家在进行选举期间会推行一些新的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英美国家会存在一个3—4年的短周期。
(二)判断题
1.一国的出口取决于本国收入。
答案:错误。
解析:出口是指外国从本国购买的产品与服务,取决于外国的收入,与本国收入无关。进口才与本国收入有关。
2.边际进口倾向(MPI)就是进口函数的斜率。
答案:正确。
3.国际贸易使总支出曲线变得陡峭。
答案:错误。
解析:国际贸易使总支出曲线变得平缓。
4.乘数加速原理认为,经济增长率变动不大时,投资变动也不大。
答案:错误。
解析:根据乘数加速原理的结论,经济增长率变动不大时,投资变动也会很大。
课件外的补充知识:关于产出和支出
产出和支出是相互作用的:支出决定产出和收入,同时产出和收入决定支出。收入与支出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动决定了GDP水平及其波动。在国民收入决定的凯恩斯模型中,假设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当总需求变化时,只会导致产出的变化,而不会导致价格的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十三
主    题:第九章第1、2、3节“经济增长为什么重要”、“长期增长的影响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中国梦”
学习时间:2019年6月24日--6月30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九章第1、2、3节“经济增长为什么重要”、“长期增长的影响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了解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并掌握总供给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概念。
主要内容
1. 基本概念(注意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内涵的不同)
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既可指短期,也可指长期;
经济发展:伴随国民收入增加发生的社会经济结构等的变化,针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变化过程,与经济增长相比具有更多的内涵
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总供给曲线的向外推移。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长期增长的结果),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截然不同。
导致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全世界和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尚没有形成公论;不过,有一些因素被认为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长期增长的“70”规则
某个变量年增长率为X%,则该变量在70/X年内翻一番,因而称作“70规则”。 从这一规则看,如果甲国经济增长率为1%,它的GDP翻一番需要70年,而乙国经济增长率为3%,翻一番时间仅为70/3或23年。也就是说,即便甲乙两国人均收入起点水平大体相同,2个百分点增长率差别在100年后会导致3-4倍的巨大收入差别。复利式增长可能会在较长时期导致极为惊人的结果。
2.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重点掌握,可能在简答题中出现)
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然条件;(2)劳动力;(3)资本积累;(4)人力资本;(5)技术进步;(6)对外开放;(7)制度条件。
下面我们对于上述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逐一进行解释说明:
(1)自然条件
自然因素具有先天秉赋性,是人类不可控制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富国之所以富裕,具有某种幸运的含义。
①自然资源:指自然界提供的作为生产过程投入品的资源,如耕地、河流、森林、矿产资源等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例如,美国早期经济发展,相当程度得益于辽阔的疆域和广袤的耕地资源。某些中东国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生活富裕,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地下幸运地蕴藏了大量石油资源。
②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可以观察到,除了很少几个例外,被陆地包围、没有海岸线的国家一般比较贫穷。被陆地包围地区运输成本很高,发展国内市场和参加国际贸易比较困难。
③温带国家与热带国家在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机会上存在悬殊的差异。
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几乎全部处于温带,只有两个城市经济属于例外:新加坡和香港。全世界高收入地区人口十亿,两个例外经济的人口有1000万,也就是说,世界上高收入人口大约99%处于温带地区。
新近还有研究指出,寒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更高,典型的是北欧。
有关地理和气候因素影响经济水平的具体机制还缺少有说服力研究证据,但地理位置与经济增长之间至少存在统计相关性。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也可能创造很高的生产率并享受富裕生活水平。
日本是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然而,由于它成功地利用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条件,加上勤奋努力,结果变成经济发达水平很高的富裕国家。相反,无论是温带地区或是拥有海岸线的经济,仍有不少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地理决定论不可取。
(2)劳动力
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等自然资源相对富余,劳动力资源稀缺(尤其是战争时代),劳动力供给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比如在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实力的对比主要通过人口来衡量;“不孝有三,无后乃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随着社会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供给超出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人口矛盾突现(乾隆时代-洪亮吉《治平篇》,马尔萨斯人口论),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减弱;
现代经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依然需要庞大的劳动力供给,从长期看,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在欧洲、日本、俄罗斯、东南亚比如马来西亚以及我国台湾省,普遍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劳动力要素的价格随经济发展而上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上逐渐失去竞争力,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劳动力价格几乎保持不变,使得我国有可能在很长的时期内维持劳动力价格低这一优势,吸引世界各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在世界上,具备这种潜力的大概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
(3)资本积累
工具和设备能够提高工人生产率。挖一条1米深、1米宽、100米长的沟渠,没有工具完全依赖劳动力可能无法完成,用简单手工工具需要10个工人辛苦地劳作一个星期,但是如果配备挖土机之类的现代设备,一个工人也许在一两天就能完成任务。
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技术设备及其附属物的存量,称之为物质资本,简称资本。
资本的形成是一个积累过程,是通过储蓄实现的。
资本存量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比较高,而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比较低。
资本深化: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
资本存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今天资本存量是昨天投资的结果,未来资本存量部分取决于今天投资。因而,增加资本存量需要一个社会在现期消费上采取某种克制态度,把每个时期创造的部分财富节省下来,用于积累和投资,形成新的资本。
政府可以运用税收,利率经济手段来鼓励本国企业和国民积累与投资,还可以实施开放政策鼓励外国资本进入本国投资,作为解决本国资本不足问题的一个补充措施。
(4)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和实际经历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它们附着在劳动者个人这一特殊载体上并表现为他们素质的差异
人力资本不象物质资本那样具有可直接观察的实际形态,但二者对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相似之处。经济学家同样把人力资本看作生产要素,认为它们能够有效地提升一个劳动者或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或效率。
象增加物质资本需要积累和投资一样,增加人力资本也需要投资,并且需要特殊的投入要素,即教师、图书馆、实验室、学习时间等等。人力资本概念意味着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特殊产业。
由于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随着人力资本对于现代经济重要性不断增大,教育对于长期增长的作用也就相应增加。
经济学家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教育具有某种正外部性效应。例如,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更有可能提供发明创造,由此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旦变成社会一般知识或常识一部分,在社会范围内发生的积极作用可能显著大于创造者本人从中获得的直接收益,从而显示出教育的正外部效应。因而,为了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政府应当实行鼓励国民教育的政策。
许多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教育是美国经济发展独步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一个证据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统计表明美国出口到欧洲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欧洲出口到美国的则是物质资本密集型产品。
   (5)技术进步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储蓄积累而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其增长过程存在上限,即在某个较高收入水平就会出现停滞
原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
技术进步改变生产函数,用同样的资本或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可使资本与劳动相互替代)。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
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家迟早会发现再也找不到用资本生出利润的办法,因为资本回报率下降,因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他说对了一半——忽略了技术进步
技术的作用:
克鲁格曼、刘遵义等通过对东南亚各国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他们的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投入增加,几乎没有技术进步的因素,据此预言东南亚孕育着经济危机;他们的分析同时指出,中国的情况与东南亚雷同,因此对中国提出了警告
近年来我国反复强调要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就是这个道理
明智的科技政策至少应当包含两方面内容:
1)直接扶持基础科技研究;  
2)利用专利制度激励私人部门对研发的投入
“科教兴国” 的含义,就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6)对外开放
从最直接关系看,贸易好比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如果一国出口纺织品进口飞机,其效果与发明了一种把纺织品变换成飞机的技术类似。
由于出口品通常是比较具有资源优势和生产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产品,而进口的是产品通常不具有资源优势因而生产机会成本比较高,所以贸易实现的交换通常会提高交换双方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给定资源限制下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除了静态福利效果,贸易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积极“溢出”效应。贸易促进信息交流沟通,使贸易参与国的企业和人民加深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这些对于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拉美的 “前车之鉴”:五六十年代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实行进口替代的内向型政策,通过限制国际贸易发展国内民族工业,希望以此赶超发达国家。进口替代政策在短期内一度非常成功,可惜好景不长,政府保护下的产业缺乏竞争压力,长期发展不大,效益低下,逐步使这些国家陷入困境;相反,亚洲国家(日本、东南亚、中国、印度)都实行外向型经济政策,参与世界经济分工,总体上较为成功。
日本在一些领域的开放程度甚至赶不上中国,对农业等许多落后产业部门的保护,使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很多方面过于缓慢,阻碍了日本经济复苏
减少对贸易的限制,扩大开放,从参与全球经济体系过程中学习,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
(7)制度条件
可以把制度因素理解为有关经济体制和政策安排的总和,它所涉及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合理界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过计划经济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目标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总体上具有不可被政府行为替代的基本经济功能,因而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政府应当承担监管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功能,而不应充当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直接决策者。这一认识是从20世纪人类经济史中总结得来的重要经验。
政府在提供公共品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政府的宏观调节也可能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经验表明,计划经济扼制经济活力,并存在难以克服的信息处理和协调困难,因而长期绩效普遍不如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谋求长期经济增长的前提性制度条件。
其实早在五六十年代,哈耶克等人就预言了计划经济的瓦解,与后来苏联东欧剧变前的实际情形惊人吻合;可惜的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藩篱,我们毫不客气地给他扣上“反社会主义”的大帽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制度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总供给与经济周期——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实际因素冲击引起宏观经济波动,如石油危机、农业歉收、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技术冲击。
重要考点
(一)选择题
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储蓄积累而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其增长过程存在上限,即在某个较高收入水平就会出现停滞。其原因是( )。
A.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
B.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增
C.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
D.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增
答案:AC
【解析】由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都是递减的,即随着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产出的增加量是减少的。因此,若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增长存在上限,会出现停滞。
(二)判断题
1. 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总供给曲线的向内推移。
答:错误。
【解析】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总供给曲线的向外推移。
2.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截然不同。
答:正确。
3. 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
答:正确。
4. 出口品通常是比较具有资源优势和生产机会成本比较高的产品。
答:错误。
【解析】出口品通常是生产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产品,进口本国生产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产品。
5. 政府应当承担监管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功能,而不应充当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直接决策者。
答:正确。
(三)名词解释题
1. 经济增长
答:经济增长是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既可指短期,也可指长期。
2. 经济发展
答:经济发展是指伴随国民收入增加发生的社会经济结构等的变化,针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变化过程。
【注意】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发展侧重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既可指长期又可指短期,经济发展是针对长期变化过程。
3. 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
答案: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指实际因素冲击引起宏观经济波动,如石油危机、农业歉收、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技术冲击。
(四)简答题
1. 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答:(1)自然条件;(2)劳动力;(3)资本积累;(4)人力资本;(5)技术进步;(6)对外开放;(7)制度条件。
【注】决定经济发展的这七个因素一定要牢记,并掌握每一个因素是如何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
课件外的补充知识: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主要研究在使充分就业得以保持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哈罗德从考察经济增长中三个变量即储蓄率、资本—产出比率和经济增长率的相互关系出发,得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十四
主    题:第十章第1、2节“货币市场”、“通货膨胀”
学习时间:2019年7月1日—7月7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十章第1、2节“货币市场”、“通货膨胀”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了解货币、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将这些知识与经济现象结合起来,应用到工作实践之中。
主要内容
1.货币及其职能
(1)货币的职能
货币(money):一种交换媒介,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来向其他人购买物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
货币可以称为“钱”,但“货币” 与“钱” 的内涵不完全一致。
货币的职能:
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买者在买东西时向卖者支付的东西。
价值尺度(unit of account):人们普遍认可的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价值储藏(store of value):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购买力的物品。
(2)货币的形态及其演变
商品货币:贵金属,具有商品货币的天然属性——本身有功用,物理度量标准,坚固耐久,匀质性。
纸币(法定货币):凸现了交换媒介的职能,容易携带和贮存,改变钞票上印数数字对应不同价值量,利用小数点细分。但本身无价值,需要控制数量保证稀缺性。
支票货币(私人债务货币):信用关系发达的现代经济,银行系统提供的支票一定范围内取代了纸币的地位。
电子货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信用卡),更好地履行货币的职能。
(3)货币的本质特征:流动性
变现:把一种资产变成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如现金货币)
流动性:一种资产转变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形态的难易程度。容易变现的资产流动性高,难以变现的资产流动性低。
货币: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
其它资产也具有高低程度不一的流动性,因此具有不同等级的货币性
(4)货币存量及其衡量
货币存量:经济中流通的货币量
货币存量的衡量——中国标准
M0——通货、现金:主币+辅币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 信托类存款
M3——M2  + 金融债券 + 商业票据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货币存量
美国标准
M0:通货 (纸币+ 辅币)
M1(狭义货币供给量)= M0 + 旅行支票 + 活期存款 + 其他支票存款
M2(广义货币供给量)= M1 + 储蓄存款 + 小额定期存款 +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2.货币市场均衡
(1)银行系统与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与货币创造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与货币创造
商业银行:银行系统的主体,与其他企业一样,商业银行目的是盈利。虽也经营证券交易、保险甚至房地产等,但基本业务是存款与贷款。
商业银行必须将大部分存款(以及自有资产)尽量以贷款的形式发放出去,才能实现盈利。但商业银行总面临挤兑和破产的风险,因此,为控制银行风险,商业银行必须保留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储备金),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称为准备金率。
张三有100元现金,将之存入工商银行,这是工商银行的初始存款,也是经济中的初始货币,工商银行将其中的90%贷款给李四(准备金率10%),李四把这笔钱转到他在农业银行的账户上。农业银行产生90元存款,又把90%即81元贷款给王五,王五转到招商银行,招商银行有了81元存款,再将90%贷款给马六······ 如此循环往复,最终经济中总共有多少货币呢?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的性质:
1)政府的银行;
2)不以赢利为目的;
3)不经营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业务;
4)具有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双重性质。
世界几个主要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英国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银行的职能——银行的银行:
1)发行货币,控制现金发行量;
2)管制商业银行;
3)为商业银行保存准备金,规定法定准备金率;
4)作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融资者,在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时,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5)集中保管黄金和外汇,即外汇储备;
6)制定货币政策,干预经济。
基础货币:现金加上银行准备金
货币乘数:货币总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
由于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现金发行量和准备金率,因而中央银行对于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程度的控制力,从而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
银行系统与货币供给
结论: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是货币供给的关键环节
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货币发行和银行准备金),是货币供给的决定力量
货币供给是政府控制的(中央银行是政府机构)
(2)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期望持有的货币数量,又称作流动偏好
交易性需求:维持正常生活和生产期望持有的货币
预防性需求:为应付突然出现的、意料之外的开支期望持有的货币
投机性需求:有利可图的情况出现时用于投机所期望持有的货币
货币需求曲线
货币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1)利率
2)收入
(3)货币市场均衡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
产生均衡利率——资金的市场价格
我们实际中接触的利率是金融市场利率,或可贷资金利率,有一定的差异
3.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含义
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称为通货膨胀。
注意:1)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而不是一种或几种商品物价上升。
2)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而不是一时的上升。
(2)通货膨胀的衡量
物价指数:现期某些物品的价值与基期同样物品价值的比率,并乘以100
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指数较前期变动的百分比。
(3)通货膨胀的种类
温和通货膨胀:年度物价上涨幅度不超过10%的通货膨胀
严重通货膨胀:物价年上涨百分比超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超速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物价年上涨幅度达到三位数或更高
(4)通货膨胀的原因
1)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存在的货币供应量决定了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因而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更适合解释长期通货膨胀。
2)总供求模型
总需求上升或总供给下降导致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
总需求曲线移动引起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供给曲线移动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更适合解释短期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当总需求从AD1移动到AD2时,经济均衡点从E1移动到E2,真实产出从Y1上升到Y2,一般物价水平从P1上升到P2。
居民消费,投资需求,政府支出,投资增长等,都可能成为原因。另外,预期变动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自我实现。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给定短期总供给曲线AS1,均衡产出与价格水平组合为Y1与P1。假如某种外生因素变动使成本提升,总供给线向左上方移动到AS2,新产出价格组合成为Y2和P2,造成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石油价格上升导致的成本上升,是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因素。
(5)通货膨胀的影响
收入再分配效应:
1)对债务方有利,对债权方不利;
2)对雇主有利,对工人不利(若工资不变);
3)对政府有利,对公众不利;
4)对依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不利:领取救济金、退休金和依靠转移支付生活的居民,最容易受到通货膨胀危害。
效率损失 :“菜单成本”、价格误读、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
菜单成本:在通货膨胀时,企业调整价格所支付的成本。
大多数企业并不每天调整其产品的价格,因为改变价格需要支付成本
印刷新的价格目录成本
将新的价格目录送到中间商和顾客的成本
为新价格做广告的成本
制定新价格的成本
4.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1)90年代末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一般定义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即通货膨胀率为负数。 1997年10月开始,我国零售物价出现建国以来第一次持续下降,因而被认为发生了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影响:
物价下降背景下,储蓄比投资更有可能获利,因而社会投资意愿下降,经济不景气,增长率下降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失业问题加剧。不景气的经济环境,又对个人和企业未来收入和赢利预期发生负面影响,使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受到抑制,从而使物价进一步下降。
通货紧缩有可能锁定在自我实现并强化的困境中,出现所谓通货紧缩螺旋。
为什么会发生通货紧缩?从总供求模型看,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可能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不同方式移动的结果。逻辑上至少有三种不同移动方式可能导致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
第一种可能是总供给曲线(AS)不动,总需求曲线(AD)向左下方移动,造成物价下降和产出减少。
第二种可能是总需求曲线(AD)不动,总供给线(AS)上升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导致物价下降和产出上升。
两种可能原因:图形表达
第三种可能原因
第三种情况:总供给线向右下方移动,同时总需求线向右上方移动,由于总供给线移动幅度较大,总需求线移动幅度较小,在总产出增加的同时,物价一般水平下降。
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
这一变动组合的经济含义,既可以理解为总需求相对不足,也可以看做是总供给相对过剩。
有的经济学家认1997年前后总需求变动情况应属正常,造成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增长过快。
较多经济学家认为,总供给增长大体正常,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至于总需求下降原因,更有多种解释。
(2)近几年的通货膨胀
特征:粮食、住房、工业投入品等价格上升较快
需求原因:内需,尤其是投资性需求;出口
供给原因:
粮食价格上升(土地供给减少)
国际原油价格上升
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
其他因素:如雪灾
重要考点
(一)填空题
1.货币职能主要包括(    )、(    )、(    )。
答案:交换媒介、价值尺度、价值储藏
2.商业银行目的是(    )。
答案:盈利
(二)选择题
1.货币的本质特征是(   )。
A.可增值性
B.流动性
C.可储藏性
答案:B
2.维持正常生活和生产期望持有的货币是(    )。
A.交易性需求
B.预防性需求
C.投机性需求
答案:A
解析:交易性需求:维持正常生活和生产期望持有的货币。预防性需求:为应付突然出现的、意料之外的开支期望持有的货币。投机性需求:有利可图的情况出现时用于投机所期望持有的货币
(三)名词解释题
货币
答案:一种交换媒介,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来向其他人购买物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
(四)判断题
1.货币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利率。
答案:错。
解析:货币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有利率和收入。
2.石油价格上升导致的成本上升,是需求推进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因素。
答案:错误。
解析:石油价格上升导致成本上升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最重要因素。
(五)简答题
1.中央银行的性质有哪些?
答:1)政府的银行;
2)不以赢利为目的;
3)不经营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业务;
4)具有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双重性质。
2.中央银行的职能
答:1)发行货币,控制现金发行量;
2)管制商业银行;
3)为商业银行保存准备金,规定法定准备金率;
4)作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融资者,在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时,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5)集中保管黄金和外汇,即外汇储备;
6)制定货币政策,干预经济。
课件外的补充知识:通货膨胀的预期
如果通货膨胀是突发的、短期的,人们无法完全预测到,那么,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幅度就会大于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幅度,从而使得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小于物价的上升,在短期,经济就将扩大就业,产量也随之增加。如果通货膨胀是长期的,可被人们事先完全预期到,工人就会要求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增加其货币工资率。这样,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与劳动力需求曲线同样幅度移动,经济的就业状况就没有改善,产量水平也不会增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十五
主    题:第十章第3节 “失业”
学习时间:2019年7月8日--7月14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十章第3节 “失业”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了解工资刚性、失业的基本内含、失业的原因和种类、菲利普斯曲线以及我国的失业问题,并能将所学理论用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主要内容
1.工资刚性与失业
工资可调整时,劳动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劳动市场均衡
工资刚性产生的失业
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并且不可往下调整(工资刚性),劳动力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产生失业。
工资刚性也称工资粘性(黏性),与弹性相反。
工资刚性的原因:
(1)合同;
(2)工会力量;
(3)政府最低工资限制;
(4)效率工资理论;
(5)内部人与外部人;
(6)隐含合同。
2.失业
(1)失业的定义(重点掌握)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三个条件:(一定要注意,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叫做失业,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一定年龄以上有工作能力;
2)没有工作;
3)正在寻找工作。它们必须同时成立,才能满足对失业对象的定义要求。
失业率
流转关系:
高估和低估:
有的人实际上自愿离开工作,但是为了得到失业补贴,还是对向他们调查的社会保险机构表示在寻找工作,试图获得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保障福利,发生高估计问题。
有的失业工人实际上愿意获得工作,但是长期找不到工作,失去了继续寻找工作的信心和耐心。由于他们停止了找工作的行动,有可能被看作是自愿离开了劳动者人口,因而没有被统计为失业人员,发生低估问题。
我国失业统计框架
三个基本统计概念:
“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适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它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从业人员”: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等。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2)失业原因和种类(重点掌握!)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需求不足失业
隐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与劳动力市场短期变动相联系。 实际生活中,工作机会和人们择业行为不断变动。有人可能不满意目前工作而辞职“跳槽” ,有的职工被雇主辞退等等。这些人通常能找到新工作,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找到新职位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总会有一部分人处于这种“转岗之间(between the jobs)”的失业状态中。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与劳动力市场较长期变动相联系。随着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同地区,行业,工种的劳动力供求不断发生结构变动,夕阳部门和朝阳行业此消彼长。一方面,劳动力需求结构随着技术、经济、偏好等因素改变而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结构通常难以立刻做出充分反应,而是需要或长或短滞后期才能完成必要调节。因而,即便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总量大体相等,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也会导致结构性失业。
3)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
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Demand-deficient unemployment)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相联系。在宏观经济繁荣高涨时期,对产品和劳务费总需求上升,对劳动派生需求量也上升,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衰退和萧条阶段,对产品和劳务总需求萎缩,劳动力派生需求量下降,因而失业率比较高。
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指由于总需求相对不足而使劳动力引致需求减少所导致的失业。
产出与就业的关系
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的解释
后凯恩斯主义对需求不足的解释
价格粘性使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
价格粘性的原因:
菜单成本
风险与不完全信息
曲折的需求曲线
工资粘性
奥肯定理
失业率变动 = -1/2 X(实际GDP增长率-3%)
GDP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不变。增长率高于3%时,失业率下降幅度等于增长率超过3%部分的一半;增长率低于3%时,失业率上升幅度等于增长率不足3%部分的一半。例如,当经济增长率为5%时,失业率会下降1个百分点 [(5%-3%)/ 2 ]。
失业率与增长率之间这一数量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
(3)失业的代价和危害:
经济代价: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社会代价:给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精神和心理伤害
政治影响:过高失业率还可能影响政治稳定
(4)失业的治理:
教育普及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树立现代就业观念,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减少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发生机率和时间延续长度。
适当运用宏观调节政策工具,有助于降低经济周期不景气阶段需求不足失业。实施正确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逐步减少发展型失业和体制转型伴随的失业。
另外,需要建立包括失业保险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3.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4.我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
二元经济与发展型失业
体制转轨失业
当前面临的失业问题
二元经济与发展型失业
二元经济由现代与传统两部门构成。现代部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经营,劳动需求即雇佣工人数量,通过比较劳动边际产品价格与通行工资水平来决定。传统农业部门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与外部联系薄弱,不同程度具有自给自足性质,收入远远低于现代部门。
从长期看,收入落差推动农业劳动不断流入现代部门,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但从短期看,现代部门没有能力吸收传统部门所有剩余劳动力;极端意义上可假定相对于现代部门工资水平而言,传统部门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这类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被看作特殊形态的发展型失业。
我国发展型失业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远远低于现代部门,农业劳动力向外边际转移不会对农业产出带来显著影响。
这类剩余劳动力既不同于典型失业,又具有失业涵义。一方面,他们仍然结合生产资料进行工作,创造出部分自给消费和部分出售的产品,因而在严格技术意义上不等于完全失去工作和失业。另一方面,劳动能力没有充分利用,很低水平劳动边际生产率,具有一定程度失业含义。
这类发展型失业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只能通过现代经济的积累增长和传统部门生产率提高来逐步消化和吸收。
体制转轨失业
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就业实行国家“统分统配”模式,基本特点是在城市实行低工资、铁饭碗的普遍就业制度,同时通过户籍制度、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严格限制城乡之间居民流动,从而保证劳动力调配完全被国家控制,实现形式上充分就业状态。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由于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部门,城市就业机会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迅速扩大,甚至吸收城市新增劳动力人口也很困难。就业机会增长乏力与劳动力人口快速增长,构成计划经济时期困扰决策层的一个基本难题。
为了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粮食供给矛盾,在60年代初和文革时期,政府通过行政和政治运动方式,把大批城市青年遣送到农村,形成历史上罕见的工业化时期劳动力向农村倒流现象。
计划经济看不到大范围显性失业,被宣传为“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失业”。然而,计划经济不能消除经济规律作用,不能消除城市企业大量冗员和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不能消除“隐性失业”及其增长。隐性失业显性化是观察当代中国失业现象的重要视角。
文革后废除了知青上山下乡政策。城镇就业机会增长低于适龄人口增长速度的矛盾更加突出,越来越多城镇青年面临就业问题。同时发生的知青返城浪潮,政府承诺优先安排他们就业,加剧了城镇就业困难。
当时就业矛盾主要表现为年轻适龄劳动力和回城知青没有工作,加上意识形态不许用“失业”一词,因而早期失业称为“待业”。
第一波“待业”困难不过是更为深远的就业体制转变的前奏。随着经济改革全方位启动,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发生调整和改革,1993年确立新的就业体制:“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同年《中国统计年鉴》把“待业”和“待业率”改为城镇“失业”与“失业率”。
经过15年左右渐进式改革,国家统管的就业模式逐步被市场导向新体制取代,政府和公众逐步接受了失业这一现代市场经济难以回避的现实。
由于用人单位生产经营等原因已离开本人岗位,并不在单位从事其它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有的仍从原单位领生活费并报销医药费;有的报销医药费但没有生活费;有的仅保留一纸合同:“两不找”。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辞退职工,职工另谋职业是正常现象。我国失业保险等项制度尚不健全,企业还不能将大批解雇职工推向社会,出现下岗现象。1999年下岗人数上升到2154万人,估计60%没有再就业,其中失业人数近1300万人,远远超过同年575万人登记失业人口。
重要考点
(一)判断题
1.工资刚性是指工资是有弹性的。
答案:错误。
解析:工资刚性也称工资粘性(黏性),与弹性相反。是指工资一旦上涨,不会轻易回落。
2.凡是没有工作的人,都是失业人口。
答案:错误。       
解析: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它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一定年龄以上有工作能力;2)没有工作;3)正在寻找工作。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成立,才能满足对失业对象的定义要求。
(二)选择题
1.与劳动力市场短期变动相联系的失业类型是(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需求不足失业
D.隐性失业
答案:A
解析:此题考察的知识点是失业的原因和种类。摩擦性失业与劳动力市场短期变动相联系,是随着工作机会和人们择业行为不断变动而产生的失业。
2.关于菲利普斯曲线叙述错误的是(    )。
A.        菲利普斯曲线衡量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B.        失业率高,物价低
C.        失业率高,物价高
答案:C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是成反比的,因此C选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课件外的补充知识:能不能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做了才是充分就业?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因为即使有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经济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因而充分就业不可能做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十六
主    题:第十一章第1、2节“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原理”、“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学习时间:2019年7月15日--7月21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十一章第1、2节“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原理”、“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知识,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能将所学理论用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主要内容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内部均衡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外部均衡目标:国际收支均衡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减少各种干扰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自动恢复均衡的机制。
最主要的自动稳定器:价格、利率、汇率
其他:政府税收、政府支出(主要是转移支付)
宏观经济失衡时,政府考虑的问题首先是:是让经济自主恢复,还是进行干预。
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政府干预的原因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政策: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供给管理政策:通过调节总供给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2.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工具):
政府开支政策
税收政策
(2)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
AD=C+I+G+X-M
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开支,G增大;降低税收,可以促进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增加),C增大;从而刺激总需求(或总支出AE),促进国民收入增长——这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繁荣(过热)时,缩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实现“着陆”——这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显然,财政政策的运用有利于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财政政策的作用:
(3)财政政策的问题——财政赤字
适度的财政赤字是必要的。
政府债务总需偿还,会减少未来的政府开支。过高的财政赤字产生赤字风险,可能使政府陷入债务危机,破坏经济的稳定性,产生“增长与稳定”之间的矛盾。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具有短期性,不能长期维持。
(4)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使总需求加大,利率升高,私人投资受到抑制。或者比如:政府投资三峡工程,水泥等涨价,压制房地产业——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如果政府增加的开支买的都是外国的东西(进口M加大) ,则外国国民收入增加,本国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财政政策的外贸“挤出” 效应。“挤出”效应降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挤出效应
当资源充分利用(充分就业)时,财政政策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
3.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国库券、股票)。
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准备金率
(2)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
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也就等于向社会发放货币,货币供给增加;中央银行调低再贴现率,促进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多贷款,货币供给增加;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放贷出去,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乘数增大)——货币供给增加使市场利率降低,促进消费和投资,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扩张性货币政策。
在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也就等于回收货币,货币供给减少;中央银行调高再贴现率,减少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贷款,货币供给减少;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给减少(货币乘数减小)——货币供给减少使市场利率升高,抑制消费和投资,降低总需求,降低国民收入——紧缩性货币政策。
(3)货币政策的作用(扩张型)
第一步:货币供给增加,均衡利率下降
第二步:利率下降使投资增加
第三步:总需求(支出)增加使均衡国民收入增加
第四步:收入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利率有所上升,最终利率i2,投资I2,国民收入Y2。
结论
当存在过剩生产能力时,货币供给增加一般会刺激经济,使产出水平提高(和财政政策一样,只有在资源未充分利用、存在失业,或者说有效需求不足时,需求管理政策才能起作用)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传导机制起作用
(4)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决定因素:
货币需求弹性
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投资弹性)
乘数的大小
货币政策的效果
严重衰退时,货币政策无效
货币需求曲线富有弹性,因此货币供给变动只引起利率的微小变动——流动性陷阱。
    原因:价格水平下降,因此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名义利率降低,实际利率上升
即使利率大幅度变动也只引起投资的微小变动,从而引起总需求的较小变动。
    原因:生产能力过剩,新增投资的边际收益接近于零。
乘数小
    原因:严重衰退时,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感到悲观,消费倾向变小
(5)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对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批评与补充
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利率和收入决定货币需求。
相应的,凯恩斯主义政策的主张是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增加投资。
人们对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
1)收入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2)利率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原因的存在,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甚至根本失效。
收入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许多交易并不是产品与服务的交易,而是金融资产交易(与收入无关,但增加货币需求)。
许多交易不用现金或支票支付,而是用信贷来进行(与收入有关,但不增加货币需求)。
利率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货币采用活期存款的形式,而且有利息,因此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低,利率变动对人们的货币需求影响不大。
通货膨胀的变动可能会抵消名义利率的变动
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
凯恩斯之后,人们认为除了降低利率增加投资外,货币政策起作用还有另外三条途径:
1)增加信贷的可获得性:扩大货币供给时,利率未必发生变化,但企业获得信贷变得容易,从而有利于增加投资
2)诱使人们调整资产组合:通过改变货币供给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诱使人们调整资产组合,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
3)使汇率下降,增加出口: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会使汇率立即下降,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4.需求管理政策总结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别
1)对产出构成的影响
财政政策:
通过增加政府开支:G较大,I较小(挤出)
通过减少税收:I较大
货币政策:I很大
2)政策效果的差别
当经济严重衰退时,货币政策无效
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
3)时滞差别
货币政策:需要一定时间,如6个月或更长
财政政策:迅速见效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
    (财政支出加大时,加大货币供给可以维持利率稳定,消除财政挤出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
政策目标不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同,这是政策搭配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降低失业用财政政策更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用货币政策更有效。
一般来说,在开放经济中,解决内部失衡(失业、通货膨胀)用财政政策更有效,解决外部失衡(国际收支赤字)用货币政策更有效。
(3)需求管理政策的特点
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般我们说“宏观调控” ,指的主要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可操作性强,政府(中央银行)可直接实施
起效快,迅速调节社会总需求,“四两拨千斤”
缺陷:绝大多数情况下治标不治本,效力短,只能在短期内刺激和稳定经济,不能解决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5.供给管理政策
收入政策(税收政策)
人力政策
技术发展政策
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供给管理政策的特点
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治本”之道
存在滞后效应,只能解决远虑,对近忧无能为力
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的搭配十分必要
重要考点
(一)选择题
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外部均衡是(    )。
A. 国际收支均衡
B. 充分就业
C. 物价稳定
D. 经济增长
答案:A
解析:BCD三项均属内部均衡
2.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是(    )。
A.政府开支政策
B.税收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国际贸易
答案:AB
解析:C选项“公开市场业务”属于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同学们要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熟记,并进行区分。
3.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萧条时的财政政策的有(    )。
A.缩减政府开支
B.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开支
D.降低税收
答案:CD
解析:AB选项属于经济繁荣时的财政政策。同学们要熟记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
(二)判断题
1.适度的财政赤字是必要的。
答案:正确。
2.通过调节总供给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需求管理政策。
答案:错误。
解析:需求管理政策是通过调节总需求而实现的。
课件外补充知识: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局限性的论点
宏观经济政策在实践中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少宏观经济政策局限性的论点。如经济政治周期理论、政策时滞理论、政策动态不一致理论、李嘉图-巴罗等价原理、卢卡斯批判等。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十七
主    题:期末总复习之微观经济学脉络图
学习时间:2019年7月22日--7月28日
内    容:
我们这周进入到期末总复习的阶段。这节我们将对微观经济学部分进行一下整理,绘制成脉络图,使同学们整体把握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便于同学们将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希望对同学们的期末复习有所帮助。
序论
          经济学的起因:由于人类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
古典学派      历史学家
                              反古典学派    社会主义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凯恩斯学派
序论                          货币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存量与流量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重要名词区别    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供需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
                                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
              Ed ,Es (注意:转嫁与Ed ,Es 的关系)
                                          Ed与总收益
                                应用题                    Ed>1  P与TR成反比
                                         (TR)的关系     Ed=1  P与TR无关
                                                          Ed<1  P与TR成正比
                                        完全无弹性:|E|=0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相当缺乏弹性:|E|<0
弹性              常弹性   单位弹性:|E|=1
                                        相当富有弹性:|E|>1
                                        完全有弹性:|E|→∞
                                             替代品:Exy>0
                                交叉弹性     互补品:Exy<0
                                       独立品:Exy=0
                                                             EM>1  则为奢侈品
收入弹性   正常商品:EM>0   
                             0< EM <1则为必需品
劣质品:EM<0 (如吉芬商品)
                        均衡   Qd = Qs 蛛网理论
效用论
     基数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分析)   消费者均衡:MU1 /P1= MU2/P2 =……= MUn/Pn =λ
                        由MU导出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CS=  
                         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递减规律)
                                      预算线:P1X1+P2X2=I
效                       消费者均衡
用      序数效用分析                  均衡条件:MU1 /P1= MU2/P2
论   (无差异曲线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正常物品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档物品
      不确定性和风险
生产论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TP、AP、MP
                         等产量曲线
生产论                   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长期生产函数   等成本线
                         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
                         扩展线
          规模报酬
                         递增:f(λ L, λ K )>λ θ
          θ =f(L, K )   固定:f(λ L, λ K )=λ θ
                         不变:f(λ L, λ K )<λ θ
成本论
                          机会成本
             成本的概念   显成本与隐成本
                          利润
                             TC=TFC+TVC
                             AFC=TFC/Q
                             AVC=TVC/Q
                             AC=STC/Q
                             MC=dSTC/dQ
            短期成本理论                         AC递减时, AC > MC
                              AC与MC的关系   AC递增时,AC < MC
成本论                                           AC最低时, AC = MC
                              SMC呈U型的原因:边际报酬先↓后↑
                              MC与MPL的关系
                              AVC与APL的关系
                            无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分
             长期成本理论   LTC, LAC, LMC曲线的推导
                            LAC呈U形的原因: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完全竞争市场
      特点:买卖双方人数众多,产品同质,可自由进出行业,信息完全畅通
            例如:农产品市场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完              厂商的均衡条件:MR=SMC, MR=AR=P
全    短期均衡
竞              生产者剩余
争                个别厂商:P≥AVC最低点的MC曲线
市    供给曲线
场                行业: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
                  厂商的均衡条件:MR=LMC=SMC= LAC=SAC, MR=AR=P
      长期均衡                     成本不变行业
                  行业的长期均衡   成本递增行业
                                   成本递减行业
完全垄断市场与垄断竞争市场
                           条件
                           需求曲线:右下方倾斜
                                       AR=P1 ,MR,TR
                           收益曲线
                                       MR=P(1- )
                           短期均衡:MR= SMC
完       完全垄断市场      供给曲线: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
全                         长期均衡:MR= SMC=LMC
垄                         差别定价:一级、二级、三级
断                                               边际成本定价法:P=MC
场                                               平均成本定价法:P=AC
与                         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双重定价法:类似价格歧视
垄                                               资本回报率管制
断                     条件
竟                                右下方倾斜
争      垄断竞争市场   需求曲线
市                                d需求曲线与D需求曲线
场                     短期均衡:MR= SMC
                     长期均衡:MR= LMC= SMC , AR=LAC=SAC
生产要素价格理论
                            完全竞争厂商:VMP=W, MP*P=W
                            卖方垄断厂商:MRP=W, MR*MP=W
        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买方垄断厂商:VMP=MFC
生                        一般表达式:MRP=MFC
产                                         序数效用分析:  =W
要                          要素供给原则   基数效用分析:- =
素    要素的供给与工资率    劳动供给曲线与工资率的决定
价    地租、利息的决定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格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理             欧拉定理:Q= L *  +K *  
论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G =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辅导资料十八
主    题:期末总复习之案例分析
学习时间:2019年7月29日--8月4日
内    容:
我们这周罗列几个经济学相关的案例,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希望这些案例能够带动同学们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并且给大家带去一些新的思考。
案例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团体。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在这样的假设下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令人乐而忘返。
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意无意地运用了一些经济学知识,但如果对经济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容易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理性不足,给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扰。
比如,刚刚买回车子,没过两天,这款车子却降价了,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心里郁闷得很;倘若前不久刚刚买了房子,该小区的房价最近却上涨了,兴高采烈是一般购房者的正常反应。这些反应虽然符合人之常情,但跌价带来的郁闷感觉却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正确的反映应该是:无论是跌价,还是涨价,都应该感觉更好。经济学认为,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消费的是什么——房价、车价是多少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在价格变动以前,你所选择的商品组合(房子、车子加上用收入余款购买的其他商品)就是对你来说是最好的东西。如果价格没有改变,你会继续这样的消费组合。在价格变化以后,你仍然可以选择消费同样的商品,因为房子、车子已经属于你了,所以,你不可能因为价格变化而感觉更糟糕。但是,由于房子、车子与其他商品的最佳组合取决于房价、车价,所以,过去的商品组合仍然为最佳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现在还有一些更加吸引人的选择,因此,你的感觉应该更好。新的选择虽然存在,但你却更钟情于原来的最佳选择(原来的商品组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烦扰于别人为什么挣得比我多,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比应得的少,而经济学却告诉我们这样的感觉是庸人自扰,也是错误的。经济学认为别人比自己挣得多是正常的,自己得到的就是应得的,如果自己不能理性地坦然面对,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扰和忧愁。
我们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扰,主要还是因为对经济学有一些误解,这可能是经济学说起来比较简单的缘故。“供给与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而且这些的词汇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时候,似乎人人都是经济学家。人们不敢随便在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面前班门弄斧,但在一个经济学家面前,谁都可以就车价跌了该高兴还是该郁闷等实际问题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经济学中有许多并非显而易见的内容,并不是每个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在经济学领域,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谈婚论嫁,就会减少生活中的诸多郁闷和不快,多一些开心,多一些欢笑。
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时间是有限的,选择是有代价的。我们要学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选择机会,选择未来,坚持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适应新的变化。如果你能多懂得一点经济学,就会多一点机遇,少一点风险。
案例2: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
某歌星一场演唱会的出场费的收入是几十万元人民币, 是普通人几年或几十年的收入,老百姓难免有不平衡之感,歌星的收入主要来源是门票的收入。我们分析演唱会门票的价格,如果想听演唱会的人增加了,而歌手的供给不变,则门票的价格就会上升,由于演唱会举办方与歌手都能从高价格的门票中得到更多的收益,他们还增加演唱会的场次;同理可以推出,如果没有那么多歌迷,需求减少,门票的价格必然下降,他们会减少演唱会的场次。如果歌手增加,门票的价格也会下降,演唱会的场次增加;同理可以推出,歌手减少,门票的价格也会上升,演唱会的场次会减少。这就是经济学分析的供求规律。
讨论题:
1. 什么是供求规律?
2. 为什么歌星的高收入是合理的?
案例点评:
歌星的高收入是由歌星的供给和公众的需求决定的,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既然对歌星的消费需求如此之大,而供给方又稀缺,也就是说在市场上少数著名歌星有完全垄断地位,因此他们的高收入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公正的,少数歌星是竞争出来的。当看到一夜走红的歌星收入高于我们这些十几年寒窗苦读的教授许多时,难免有不平衡之感,但从经济学的理性来看,歌星的高收入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歌星的高收入是合理的。
案例3:麦当劳连锁店的折扣券
麦当劳连锁店一直采取向消费者发放折扣券的促销策略。他们对来麦当劳就餐顾客发放麦当劳产品的宣传品,并在宣传品上印制折扣券。为什么麦当劳不直接将产品的价格降低?
回答是折扣券使麦当劳公司实行了三级差别价格。麦当劳公司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愿意花时间将折扣券剪下来保存,并在下次就餐时带来。此外,剪折扣券意愿与顾客对物品支付意愿和他们对价格的敏感相关。富裕而繁忙的高收入阶层到麦当劳用餐弹性低,对折扣券的价格优惠不敏感,不可能花时间剪下折扣券并保存随时带在身上,以备下次就餐时用。而且折扣券所省下的钱他也不在乎。但低收入的家庭到麦当劳用餐弹性高,他们更可能剪下折扣券,因为他的支付意愿低,对折扣券的价格优惠比较敏感。
麦当劳连锁店通过只对这些剪下折扣券的顾客收取较低价格,吸引了一部分低收入家庭麦当劳用餐,成功地实行了价格歧视采取了三级差别价格。并从中多赚了钱。如果直接的将产品价格降低,不带折扣券的高收入阶层的高意愿消费而多得的收入就会流失。
还比如航空公司在分割顾客方面具有天然的便利条件。由于机票本身具有乘客姓名这些特征性信息,用机票旅行还要核对有效身份证件,他人不可能转卖打折机票获利。依据类似道理,由于很容易印制形状和颜色有差别的不同场次的电影票,电影院用不同价格出售日场和晚场电影,能有效分割受众。铁路运输对学生和一般顾客区别定价,在分割受众方面略为困难一些。从实际情况看,它主要通过学校集体采购和乘务员抽查打折票持有人身份等方式来支持。
案例4:揭秘价格战
2000 年,中国市场上从彩电、空调、价格战愈演愈烈,更多的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市场角逐,市场的价格战越来越让人有些看不懂。价格战是企业间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的厂商价格战的策略和目标各有不同,中国的价格战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炒作,借势打品牌。2000 年的价格战与往年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在淡季刺激市场销售等基本目的外,此次价格战更着重于“炒作”,借打价格战之势,打广告、打品牌。2000 年 8 月,长虹开闸放水,康佳、乐华、TCL、海信等先后“跳水”,彩电价格降幅最大达 35%,29 英寸彩电跌破业内人士认定的最低成本价 2300 元,更有一些厂家将其降至2000 元以下。这岂不是赔本买卖?著名经济学陈淮道出其中奥秘,他说,作为商家,如果一台 29 英寸彩电赔本 400 元,100 台是 4 万元,特价卖 300 台不过赔进去 10 多万元,但是它所得的广告效应和社会效应远比这个高的多。10 万元在报纸上只能做一个整版广告,一个整版广告与卖特价机所取得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第二,厂家与商家联手唱双簧。这一年的价格战与以往的另一个不同是,厂家与商家联手唱双簧,共同得利,其手法比以前更老到。拿彩电的价格战来说,先是由经销商拿出一两个品牌中的一两个型号的彩电降价销售,引发消费市场的一轮哄抢。然后厂家失口否认,并口诛笔伐,对商家擅自变动价格横加指责,甚至断绝货源相威胁,以进一步引起消费者和媒介的关注,从而制造更大的炒作风潮。接着,商家再抛出五六个品牌的降价彩电,营造出一波又一波抢购风潮。待消费者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后,彩电巨头们才宣布全面降价,造成市场的新一轮抢购浪潮。其实,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彩电价格战的主角才由经销商转变成生产商,这场价格战才算是越打越明白。也就是供需双方不平衡的矛盾一天不解决,价格战就得打下去。
第三,为垄断又为反垄断。价格战一方面造成了优胜劣汰,同时却也可能造成垄断企业的产生。格兰仕一直信奉“价格是最高级的竞争手段”,以确保其成本领先的优势,其价格战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消灭散兵游勇。每当其规模上一台阶,格兰仕就要打一次价格战。
第四,弱势企业在巨头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如果说 1999 年以前的价格战是企业为了谋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地理空间而进行的,那么 2000 年的价格战完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是在拼血,从价格战的枪炮声中你能听到品牌之死的哀鸣,从价格战里听到了家电业的洗牌声。首先挑起空调价格战的森宝空调老总任尧森坦言:森宝,论品牌,不如海尔、春兰;比规模,不如美的、格力;拼资金,不如合资企业,也不如上市公司。我不在价格上想办法,你说我生路何在?
案例5:老百姓为什么喜爱储蓄?
高储蓄率往往是高 GDP 增长的后果。道理很简单,普通老百姓收入增长后,会小心地“奖励”一下自己,但不愿大量花钱。日本在上世纪 70 年代 GDP 增长很快,在那个时期的储蓄存款率也是很高的。到了 90 年代,日本经济增长变缓,储蓄存款率也随着下降了。中国目前还是处在高 GDP 增长期间,较高的储蓄存款率其实是正常的。
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是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不光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近来很多企业也因缺少投资欲望而把资金存入银行。在中国,企业存款增加后,广义货币 M2(定活期存款为主)就会随着增长。2005 年的 M2 同比增长 18.3%,很多人推测这个增长主要来自企业高达 1.2 万亿元的利润。所以,老百姓不投资不是孤立的现象。
中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老百姓把收入的 40%放在银行里。但是,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15 万亿元存款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让 13 亿人平摊存款余额,人均不过只有一万多元。假定那些存款都来自 5 亿城镇居民,人均不过三万元。一个典型的城镇三口之家,也就是大约 10 万元存款。这个平均家庭存款数,购买房子不足,供养车不够,不断上涨的医疗费和教育费也让普通家庭不敢轻易花费银行存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形成的。
老百姓储蓄多是对养老风险和医疗风险没有信心。美国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不景气, 美国人储蓄较多。 随着经济改善和各种社会保险机制的建立,大多数美国人对未来的担忧没有了。2005 年,美国人的储蓄率是负数,说明他们不光不存钱,而且开始花过去的存款。不过,美国人并没有过度担心。储蓄是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把居民存款余额放到更大的图像里去看。美国的老百姓只想花费,不愿储蓄,而中国的情况稍稍不同,老百姓感到银行里有储蓄,心里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
目前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而培养一个孩子上到大学需要 19.1 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钱不敢花就不难解了。消费低并不是“节约的习惯”,而是未来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讨论题:
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
2.中国老百姓偏爱储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案例点评:
我们把增加的收入中所增加的消费(即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曾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经济学家从消费统计资料中发现,在发达国家,消费是稳定的,并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这个规律在我国现阶段是存在的。为什么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储蓄这么多?凯恩斯把未雨绸缪的谨慎动机作为储蓄的原因之一。谨慎动机的储蓄就是存钱,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种谨慎动机储蓄的多少取决于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不确定性越高,社会保障越不完善,储蓄就越多。凯恩斯还指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另一个原因是收入差距扩大。通常来说,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极低,但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极高。当收入和财富主要集中在富人手中时,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低了。这种收入分化格局决定了整体边际消费倾向不高,消费不足。这种谨慎动机在我国储蓄的增加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确定性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案例6: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对事物进行判断,没有人敢说他的方法或理论一定是对的,大千世界的不确定性远远超出了我们教科书经典理论解释的范畴,所以我们这些资本市场人士在取得一点成绩后,常常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来标榜自己。同样,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也不例外,7 月 21 日的汇率政策改革就是一个例子。之所以如是说,我们认为央行基于对未来判断的不确定进行试探性汇率政策变化,未来的政策发展方向将依赖于市场与政策间的互动。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企业、政府以及个人都需要时间来学习和适应人民币升值后的各种情况,所以短期内人民币升值是可控的和试探性的。
首先,人民币升值将直接改变中国产品和国外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及外债成本,受影响的行业主要是进口/出口型行业以及拥有外债的行业。出口型行业将受到冲击,特别是在长期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出口型行业所受到的冲击也将是长期的,这些行业包括纺织、家电、电子元器件等。短期来看,此次升值的幅度为 2%,对出口相关行业虽有影响但并不是很大。原材料进口型行业将受益,主要包括钢铁行业、石油进口行业、造纸行业等。
一些拥有大量外债的公司也将受益,如购买波音飞机的航空公司。即使航空公司没有外债,由于人民币升值了,潜在的购买成本也将降低,并因此受益。
其次,根据国际费雪尔效应的原理,当本国的预期汇率降低(升值)时,资产的预期收益将降低。这又将通过资产长期的乘数作用,放大资产的价格变动幅度。根据我们的测算,普通住宅的长期约为 15 年,商业写字楼的长期约为 20 年。机场、港口、高速公路、中心城市的商场以及景点旅游地的长期可以参考商业写字楼的长期。在长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我国资产类的泡沫很难消除,所以我们看好拥有地产储备的房地产公司、交通运输辅助业、商业零售业、景点旅游业等。
再次,人民币的升值将会使人民币的持有者感到人民币比以前更值钱了,这就是财富效应。美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非常明显,日元升值也为日本国民带来了很强的财富效应。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最直观的是促使我国消费者消费升级。因此,与高端的消费升级相关的行业将受益,如连锁超市、社会服务业等。
此外,目前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业和进出口高速增长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升值压力下,制造业和进出口相关的行业的竞争优势将有所降低,我国宏观经济也将经历一段时间的镇痛。但是,工业和进出口行业也会采用新技术等方式来提高竞争力,而其中部分工业企业将转型,转向社会服务业,因为社会服务业的成本一般与汇率变动无关。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服务业将在以后长期看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