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6 16: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变化
陈绪春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摘要:目的通过对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主要构成元素审美变化的阐述,认识到线装书籍封面设计是在现代设计手段和思维及人们阅读方式多样性的影响下而不断变化的。总结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审美的主要变化,为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理清设计思路,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理论和实例分析。以设计元素点、线、面为基础,通过这些设计元素在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中的位置及位置本身的变化、数量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形态的变化来分析中国现代线装书籍封面与传统线装书籍封面在设计审美上所发生的改变。结论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变化是由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受众阅读方式选择的多元化所造成的变革结果。
关键词: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审美变化
现代人对书籍的认识,往往是从书籍封面开始的,对线装书籍的认识也不例外。线装书源于五代,盛于清代,是中国传统书籍演进的最后一种形态[1],其封面设计风格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别是当下,中国主流书籍的样式设计多以仿照西方书籍样式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线装书籍封面就更显现出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已经多元化,设计师们借助现代设计手段和思维向着时代感强,时尚气息浓的封面设计方向发展变化,这种设计审美的变化使现代线装书籍形成了既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包含现代设计元素的崭新面貌[2],是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也是传统文化复兴的结果[3]。下面从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元素运用的角度谈谈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较传统线装书封面在设计上的审美变化。
1 以点形态存在的书眼在封面设计中的审美变化
书眼亦称孔,孔是线形成走势的基础[4]。书眼在线装书籍封面设计中,首先起到引导装订线固定书页的作用,其次,书眼的数量、位置在书籍封面上会起到引导观者视觉审美走向的作用。书眼在视觉形式艺术上定义为点,点是视觉审美中最基本的元素,几何意义中点起到定位的作用,从审美构成的角度看,点同样有定位、诱导视觉的功能。书眼数量、位置及书眼本身的变化会打破线装书籍原有的装订形式,从而获得更为现代与活跃的视觉审美趣味,同时也体现出现代人在“书卷气”内涵审美上的变化[5]。
1.1 书眼数量设计带来的审美变化
传统线装书籍在装订中规定书眼数量为四眼、六眼等双数钻孔开眼,在封面上形成偶数对称平稳的审美形式。现代线装书籍的书眼制作随着装订技术的不断发展,已不拘泥于传统线装书籍装订中的书眼数量设计要求,对书眼数量早已没有固定的单双数限制,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能否表达视觉审美意愿,在此基础上才会根据开本的大小及书籍装订的牢固程度来考虑书眼的数量,有时可能为单数,有时可能为双数,只有达到了视觉审美要求方可罢休,这也就打破了传统对称、平稳的视觉审美惯例。吕敬人教授在设计《中国大吏记》一书封面时,将传统对称的四眼、六眼改成不对称的九眼设计,见图1。这样点的视觉审美就形成了更多的变化效果,从而达到了新的审美要求,为封面设计形式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力参考。
width=217.5,height=162.75
图1 《中国大吏记》封面设计
Fig.1 "Chinese Officials Record" cover design
1.2 书眼位置布局带来的审美变化
传统线装书籍的书眼作为装订走线的结构点,有着相对固定的位置,多为唐本式缀订法和宋本式缀订法,这两种方法书眼量均为4个,排列为纵向对齐。明朝以来在唐宋缀订法的4个书眼的装订基础上,在书脑内侧各打1~2个眼,用以加固书角,称“竖角四目式”[6],这种书眼布局就是典型的传统对称视觉审美,给人以规矩、稳重的感受。现代线装书籍的书眼设计在位置布局运用上更加灵活多样,设计者们常常利用点在封面上的位置变化来塑造既充满现代设计感又具有传统意味的线装书。如设计师广煜的《常进》一书的装订,虽然采用了线装的手法,但在书眼的布局设计上却一反常态,彻底颠覆了传统布局方式,而是利用文字构架的交叉点进行书眼位置布局,起到一石二鸟之功效,既能装订牢固,不遮挡封面文字,同时又给人们的视觉审美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感觉,见图2。
width=231,height=155.25
图2 《常进》封面设计
Fig.2 "Changjin" cover design
1.3 书眼本身的设计审美变化
传统线装书籍的书眼是使用器械冲压后留下的孔洞,这些孔洞在审美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种缺陷,而在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中,设计师开始利用这个缺陷,钻孔后在书眼周围印刷与封面色彩有区别的圆圈或类圆圈图案,抑或是采用其他办法强化孔作为点的作用,这些处理方式弱化甚至掩盖了钻孔形成的缺陷,在视觉上实际起到了放大、强调点形态的审美作用,使书眼这一含有缺陷的形态变成书籍封面设计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重墨堂公司的《贰零零肆重墨堂》作品集册封面设计,书眼数量使用了传统的四眼,但孔眼却使用了内阔铆钉,使书眼本身更加突出,从而强调了书眼在封面设计中的作用,见图3。
width=216,height=208.5
图3 《贰零零肆重墨堂》作品集封面
Fig.3 "2004 Heavy Ink Hall" cover
2 线形态在封面设计中的审美变化
线形态在封面设计中主要指装订线,以线形态为基础的现代线装书可划分为多线结合走线和直线走线形式[7],线作为固定线装书籍的主要材料,在装订牢固线装书籍的同时,现代线装书籍设计者也在不断地利用线形态来改变封面设计的审美风格和审美内涵,从而体现线装书籍的内在气质、思想内涵与时代精神[4]。
2.1 线的方向设计带来的审美变化
线的方向变化是随着书眼数量以及位置变化而变化的。传统线装书的装订线多以同书脊平行或垂直的形式出现,线所组成的视觉图像主要以矩形框线为主,视觉审美呆板,中规中矩,缺乏生动与活力,直到龟背式及麻叶式的出现,古人才开始思考如何在保证实际功能的基础上,将装订线看成装饰书籍的一种手段[8]。现代线装书籍在书眼设计变化的基础上,更是将线的方向设计作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设计者打破原有平直的线形装订设计模式,在牢固可靠的前提下,将倾斜、不对称、疏密变化等审美形式纳入设计范围,甚至将建筑外形、文字、自然景观轮廓等(见图4)整理形成线的布局方式,充分利用线的视觉认识功能来体现其装帧与审美一体化的作用。
2.2 线的色彩设计带来的审美变化
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用清水白绢线双根订结。”再配以常见的蓝、栗等单色封面,形成了传统线装书籍朴实、简洁、素雅的审美特征。可见,传统线装书籍的装订线只有一种色彩——那就是白色。现代线装书籍设计者认为“朴实”不再是唯一标准[8],为了阐述更加丰富的设计内涵,以意想不到的视觉设计效果达到吸引更多的读者的目的,在装订线的色彩设计上已经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表达方式,而是从书籍的整体内容表达和封面设计效果需要出发,选择符合主题要求且更加具有亲和力的色彩来打动受众,引起观者视觉上的注意。再如吕教授设计的《记忆中国》,为了表达中国传统的内容,装订线采用传统红绳,既起到装订作用,又起到传递主题及审美导向的作用,见图5。
width=177,height=213
图4 装订线方向变化
Fig.4 Direction change of binding line pattern
width=173.25,height=213
图5 《记忆中国》封面
Fig.5 "Memory China" cover
2.3 线的材质设计带来的审美变化
材质的美是通过材质天然形成的组织结构纹理,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传统的线装书籍的装订线主要是起到固定的作用,其审美的功能是次要的。现代书籍设计者们认为,装订线不仅仅是起到固定的作用,其审美功能才是设计师看重的地方,充分调动人们触觉和视觉的审美意识才是设计师努力的方向所在,因此,对装订线材质的选择运用成为设计师们手中的武器,麻质的、金属的、皮革的(见图6)、丝绒的、缎带的等等,根据书籍主题内容的需要进行个性化搭配,从而唤起人们潜在的审美意识。当前,书籍设计者们越来越重视触觉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作用,也就是说线装书籍不仅是用来阅读的,还可以用接触的方式来感知。
width=222.75,height=168.75
图6 《岁月手工坊》封面
Fig.6 "Time Handcraft" cover
3 面形态在封面设计中的审美变化
现代线装书籍在封面设计中以面形态存在的视觉元素主要有书背、书脑及封面,这些面是给读者形成第一印象的视觉要素。在传统线装书籍中,书背作为独立面存在,一般没有进行装饰设计,大都直接露出内页纸张截面或被纸张覆盖;书脑与封面在装订线的分割下形成小长方形与大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两个形态形成面积大小的对比关系,形态相互呼应,从而达成线装书籍封面在整体视觉效果上的统一,但这种审美形式由于形成了固定格式,所以显得较为单一。现代线装书籍设计者们主要从改变面的形态及在改变后的形态中进行文字、色彩等内容的增加设计,使线装书籍封面在视觉上获得变化丰富的效果。
3.1 面形态本身的设计变化
面本身的审美变化主要体现在书脑与封面的变化上,由于装订针法的原因,多数传统线装书籍的书脑、封面是以长方形的样式呈现的。现代线装书籍的设计者们敏锐地注意到装订线对视觉审美引导的重要性,从改变书眼位置入手,在有限的面积空间内营造出了各种不同的面积形状,从而获得丰富的形态变化,同时产生同书籍切口直线之间的多样性对比,形成了形态上的面与点、面与线、面与面、方形与其他形的交织状态;审美设计上形成了繁复与简单、秩序与特异等多种视觉形式。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说、学、逗、唱》系列书籍的封面,用三角形带字图案嵌入长方形中,破解以方形为主的格局,达到秩序与特异并存的目的,使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摆脱了传统简单面形态的组合,增加了封面视觉审美的耐看度与活泼度,见图7。
width=232.5,height=135.75
图7 《说、学、逗、唱》封面设计
Fig.7 "Speaking, Learning, Teasing, Singing" cover design
3.2 面形态中其他元素设计的审美变化
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中除对面形态本身的改变外,还在面形态中进行了文字、图案、色彩等视觉要素的增加设计,特别是现代电脑辅助设计的运用,使得在原来几乎只有文字描述的封面中添加图形、色彩等要素成为一种极为容易的事情,如笔者的自制日记本,封面采用红色或黑色并印制不同色彩的圆形花瓣与图案,让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呈现出与众不同效果,这些色彩、图形图案的介入,使现代线装书籍封面一改传统的蓝、栗二色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见图8。
width=220.5,height=186.75
图8 自制日记本封面设计
Fig.8 Homemade diary cover design
4 结语
线装书是中国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精湛的书籍装帧技艺[9]。当今迅猛的科技发展为传统线装书籍的延续及融入现代书籍设计体系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和创新的方向,使艺术和技术能够完美结合,从而使中国现代书籍设计极具活力与个性[10],现代线装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变化的主要的原因正在于此。同时,由现代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体形式的多元化以及人们阅读方式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竞争压力,迫使线装书籍在设计审美上不断发生变化,以此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满足人们因日益不断的阅读需求而进行的自我革新。
参考文献:
[1] 黎影, 李湘媛. 古籍线装书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影响[J]. 艺术教育, 2015(2): 246. LI Ying, LI Xiang-yuan.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Book Wire on Modern Book Design[J]. Art Education, 2015(2): 246.
[2] 李湘媛. 线装书装订方式的扩展性研究[J]. 装饰, 2014(4): 86. LI Xiang-yuan. Study on the Extensibility of Wire Book Binding Method[J]. Zhuangshi, 2014(4): 86.
[3] 欧阳莉, 凌杰. 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 包装工程, 2017, 38(24): 48. OUYANG Li, LING Jie. Study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dern Packaging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7, 38(24): 48.
[4] 王宏香. 现代线装书中“线”的个性审美与表现形式[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3): 119—123. WANG Hong-xiang. The Personality Aesthetic and Expression Form of "Line" in Modern Wire Book[J].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 2014(3): 119—123.
[5] 张跃华. 论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艺术中的“书卷气”[J]. 包装工程, 2009, 30(9): 167—169. ZHANG Yue-hua. On the "Scrolls" in the Art of Modern Book Loading[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09, 30(9): 167—169.
[6] 王娜娜. 中国现状书及其审美[J]. 艺术百家, 2008(5): 259. WANG Na-na.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and Its Aesthetics[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08(5): 259.
[7] 赵岩. 现状书籍形制结构及包装设计探究[J]. 中国包装工业, 2015(11): 86. ZHAO Yan. Research on Book Structure and Packaging Design[J]. Chinese Packaging Industry, 2015(11): 86.
[8] 沈伟伟. 传统线装书的装订形式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新变化[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1): 23. SHEN Wei-wei. New Changes in the Binding Form of Traditional Wire Book in Modern Book Design[J]. Journal of Suzhou Technical and Industrial College, 2011(11): 23.
[9] 罗燹瑕. 再谈中国古代线装书的文化内涵[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2): 17. LUO Xian-xia.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Book-binding[J]. Journal of Changchun School of Education, 2015(2): 17.
[10] 李国庆, 宋国彬. 平面设计及其设计元素的本土化及再造[J]. 包装工程, 2004, 25(23): 157—159. LI Guo-qing, SONG Guo-bin. Plane Design and Localization of Design Elemen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04, 25(23): 157—159.
Aesthetic Change of Cover Design of Modern Wire Books
CHEN Xu-chu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realize that the cover design of wire-bound books is constantly changing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modern design means, thinking and the diversity of people's reading style through elaboration on aesthetic changes of the main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modern wire-bound book cover design. It also aims to summarize main changes in the aesthetics of the cover design of modern wire-bound books, and clarify the design ideas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wire-bound book cover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Theoretical and instance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points, lines and faces of design elements, changes on aesthetics design of Chinese modern wire-bound book cover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wire-bound book covers were analyzed through position of the design elements in design of modern wiring book cover and changes on their position, quantity, color and shape. The aesthetic change one cover design of modern wire-bound books i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 resulting changes in the choice of audience reading methods.
KEY WORDS:modern wiring books; cover design; aesthetic changes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19)10-0083-05
DOI:10.19554/j.cnki.1001-3563.2019.10.015
收稿日期:2019-02-18
作者简介:陈绪春(1968—),男,硕士,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学、美术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